网师园:凡物皆有可观
拙政园不仅有雪香云蔚亭楹联所言“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也有乌央乌央的旅游团;以石为骨的狮子林,不仅有池石树三景和九条山路21个洞口的水旱假山,也有足以压塌假山“真趣”的“人从众”;著名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如今已经绝少殳丹生诗中“残碑苔剥落,古殿鸽飞还。羁客同游此,徘徊夕照间”的意境,徒留枫桥下浑浊的水;“泉石之胜、花木之美、亭榭之幽深”的留园中,只有在临近闭园的时刻,冠云峰才能以假山、清溪、花朵、亭台,构成虚实结合、充满灵韵的“层累的世间”,而也只有在此时,摒绝了七彩丝巾大妈团,景观“活泼泼地”才能在树枝与摇动的暗影中展现真正“活泼的深幽”。
在苏州,拙政园之舒旷、沧浪亭之朴雅、留园之秀媚、怡园之工丽……诸多私家园林,只有在摒弃喧闹、杜绝人群之时,才能得到“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趣,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致”的清雅体验——选个清静日子,才能“看见”苏州园林。
而典型的“城市山林”,则非偏安苏州市区东南、藏在阔家头巷与十全街之间的网师园莫属。高墙、深门、古树,隔绝车马之喧,一如清代学者钱大昕在《网师园记》中言及的,“地只数亩,而有纡回不尽之致;居虽近廛,而有云水相忘之乐”。
网师逸韵图 (南方周末资料图/图)
一宅与一园
始建于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的网师园旧为藏书家、扬州文人史正志的“万卷堂”故址,花园名为“渔隐”,后废。至乾隆年间,光禄寺少卿宋宗元购之重治别业,初名“网师小筑”,后名为“网师园”。“网师”为渔夫、渔翁,又与“渔隐”同意,网师园便意谓“渔父钓叟之园”。园成后,时常入园与园主来往酬唱的学者沈德潜曾作《网师园图记》,描述园中佳境:“凭高瞻远,幽崖耸峙,修竹檀栾,碧流渺弥,芙蕖娟靓,以及竦梧蔽炎,丛桂招隐,凡名花奇卉无不萃胜于园中。”至乾隆末年,园内已是一片荒芜,后被太仓富商瞿远村购得,“叠石种木,布置得宜,增建亭宇,易旧为新”,又称“瞿园”或“蘧园”,今网师园景物大多为此时布局。
如今人们游览网师园,亦如沈德潜或瞿远村当年所观,“宜坐宜留之建筑多,绕池一周,有槛前细数游鱼,有亭中待月迎风,而轩外花影移墙,峰峦当窗,宛然如画,静中生趣”,陈从周在《说园》中描写的网师园,是“小园极则”之典范,面积虽不及拙政园的1/6,但却在有限的空间里以富于变化的布局,于咫尺之地营造一番不输狮子林的山水“真趣”。
网师园平面图 (南方周末资料图/图)
虽然网师园遵循着古代苏州世家东宅西园、宅院相连的典型布局,但游人多关注中部的主园和西侧的内园(园中园),其实东部的宅院府邸亦有可观:屋宇高敞,共有四进院落,第一进轿厅和第二进大厅“万卷堂”为外宅,堂前的“藻耀高翔”门楼建于乾隆年间,幅面广阔而庄重,雕刻精致,古雅清新,有“江南第一门楼”之誉。第三进“撷秀楼”和第四进“五峰书屋”为内宅,内部装饰雅洁,外部砖雕工细。
当客人进入门厅,会被小游廊引入宅院以西的小山丛桂轩小坐,这里安静清雅,南向靠墙有壁山耸起,点缀几株桂树,北窗后是一片黄石假山“云岗”,阻挡园景,幽静若置身岩壑之间,凭空给人几分期待。
“云岗”颇具气势,后山有洞穴及蹬道,攀爬上去又是一出绝妙的俯视观景点,从这里亦可到达小山丛桂轩西北的濯缨水阁。取屈原《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之意的,在苏州不仅有因之得名的沧浪亭,亦有此歇山卷棚式的水阁,高架于水上,纤巧空灵,凭栏临水,可以观荷赏鱼,疏朗怡人;它又是戏台,夏夜有人于此演戏奏琴,成为南岸风景画面的视觉中心。
网师园是目前苏州唯一可以夜游的园林,图中左为濯缨水阁,右为月到风来亭。 (视觉中国/图)
水阁即临池,“以水池为中心,辅以溪涧、水谷、瀑布等,配合以山石、花木和亭阁形成各种不同的景色,是我国造园的一种传统手法”,网师园的主景就以园中部水池“彩霞池”为中心,绕池设置诸多小巧秀丽的轩馆桥亭廊阁斋,以静水倒映天光云色,四周则是以春夏秋冬四季特色为主题的闭合空间,堪称苏州园林中的理水之杰作。
从水池南岸,过仅长2.4米、宽不足1米的袖珍“引静桥”,即到水池东岸、皆为春景的射鸭廊与竹外一枝轩。“射鸭”为士大夫游戏,此小小水榭在水池东北角点景,紧邻东路住宅,西边临池,廊外点植几丛小灌木迎春。射鸭廊西北即取苏轼“江头千树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诗而得名的竹外一枝轩,临水处设吴王靠坐槛,远望如同一叶小舟;轩南北开敞,北面的门洞空窗又引入后面集虚斋天井中的婆娑竹影,加之轩旁又有增添古朴意趣的黑松斜出水上,让小轩空透玲珑地突出于诸景之前,更与南岸小山丛桂轩两轩“相对”,一临水,一离岸,对景动人。
射鸭廊与竹外一枝轩 (张亚萌/图)
网师园水池南北还有一对离岸与临水的对景建筑:濯缨水阁与北岸退隐于松石轩廊之后的看松读画轩隔水相招。看松读画轩南庭中有相传为万卷堂时代遗留的一株古柏,树梢已枯,又有罗汉松、白皮松。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严冬万木凋零,唯有松柏长青,北岸构成的这幅以古树为景的天然图画,以“读画”形容,更能深入体味其神韵。水池南岸的夏景,与水池北岸看松读画轩与集虚斋构成的“冬色”,两相照映,更有层次对比,宛然绝妙山水册页小品。
可以说,网师园主园“春宜花,夏宜风,秋宜月,冬宜雪”——水池西岸自然就是秋景,游人多在此地驻足休息的青砖宝顶、黛瓦覆盖的八角亭“月到风来亭”凸出于水中,亭前涟漪荡漾,自然是中秋佳节赏月佳所,故取宋人邵雍诗“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意境为名。亭中有一面铜镜,三五之夜,人们休憩于亭内,就可得镜中虚月、水中影月、天上真月的“三月”之趣。但亦有人评论月到风来亭体量过大、亭顶超过池面过高,多少造成了尺度的不协调,则是网师园中少有的瑜中之瑕了。
网师园的主体水景,图中从左到右为月到风来亭、看松读画轩、集虚斋等。 (视觉中国/图)
一处“春天的小尾巴”
与月到风来亭隔水而望的是春景,与它一墙之隔的亦是春景——网师园内园“潭西渔隐”原为药阑,如今即闻名世界的三间小轩殿春簃——而非人所误读的“簃春殿”:簃为竹子搭成的阁边小屋;一春花事,以梅为先,芍药为殿,故取“尚留芍药殿春风”之意为轩名。这个意为“春天的小尾巴”的小轩将“潭西渔隐”小院分为南北两个空间。北部为一大一小宾主相从的书房,一座三间厅带一夹屋;屋后又有一天井,芭蕉翠竹,倚窗而栽,人在屋内,向花窗外望,又似在室外,确为“窗非窗也,画也;山非屋后之山,即画上之山也”。
南部的大庭院,作殿春簃对景,散布山石、清泉、半亭:院西南隅有水一泓,名“涵碧”,与彩霞池有脉可通;水上构亭,名“冷泉”,与假山相对,亭内有大块石壁,下有湖石为座,集“瘦透漏皱”于一身,黝黑光润,据说叩之铮铮作响,在亭中“坐石可品茗,凭栏可观花”,春意荡漾。
小轩西侧套室,曾为张善孖张大千昆仲的画室“大风堂”。民国六年(1917年),张作霖以30万两白银从退居苏州的清将达桂手中购得此园,后赠其师张锡銮。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与张锡銮子师黄交好的张氏兄弟从上海西门路寓所来苏,借寓于此四年,广交朋友,游览写生,举办画展,更把小院变成了“动物园”——张善孖从松江带来一只东北买来的小虎,经兄弟驯化,非常配合他们写生。“虎痴”张善孖常以虎姿入画,后来老虎不幸死掉,张善孖就将它葬于殿春簃西侧,特立一碑,亲书“虎儿之墓”,1982年张大千又书写“先仲兄所豢养虎儿之墓”。
潭西渔隐小院 (张亚萌/图)
全面抗战爆发后,张氏昆仲先后离去,殿春簃小院再无虎影;而真正让它扬名世界的,则要归功于它的“A货”版——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中的“明轩”。
在大都会二层,一个不大的门洞上书篆字“探幽”,进得门里,长30米、宽13.5米、四周建7米多高风火山墙围合的小院内,有亭半座、数步石阶、一泓浅池,游鱼可数,孤石几块,玲珑剔透,庭园不广,亦各得其所;北面房楹三间,白粉墙、方砖地,室内家具为靠椅条几、书屏床榻,皆是明代文物,油光深沉。楠木轩房、曲廊假山、碧泉半亭、花界小景,俨然殿春簃孪生姐妹,淡雅明快的风格集中反映了苏州古典园林的神韵。
这件“中美文化交流史上的永恒展品”的最初设想,来自曾在北京度过童年时光的大都会董事、阿斯特基金会负责人阿斯特夫人(Brooke Astor)。当时大都会刚购得一批中国明代家具,需要一个陈设空间,1977年秋,时任大都会亚洲部主任、普林斯顿大学艺术考古系主任方闻随美国“中国古代绘画考察团”首次访华,在苏州与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会面,在交谈中,陈从周建议以殿春簃“衬托”明代家具最为适宜。苏州园林设计所提供的“明轩”设计方案遂浮出水面。
1978年春,考察团回美后,大都会便致信国家文物局请求帮助建园,当年5月,国务院研究同意后,为中外园林建设有限公司前身的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开始承建仿制庭院。1980年1月2日,明轩在大都会开工,施工期间,尼克松、基辛格等美国要员数度前往参观,同年5月30日通过验收并在6月18日正式开放。虽然这个占地460平方米的明轩仅是个“缩小的副本”,但它开了中国园林建筑出口的先河:1986年在温哥华建造逸园、1992年在新加坡建造蕴秀园、1998年在纽约建造寄兴园、2000年在波特兰建造兰苏园,都是明轩佳话的延续和翻版。
在东西方之间,明轩与殿春簃,两座庭院隔空相招——在纽约市中心的“中国绿洲”,是洗濯两国芥蒂的恒久良药;而在阊门一隅安静“伫立”的“殿春小筑”,但闻翠竹摇动、流莺酬答,扣人心弦。
演员在潭西渔隐小院内表演昆曲《牡丹亭》选段。 (视觉中国/图)
一种栖居的诗意
“潭西渔隐”小院内外,亦有对景:院内花石铺地,与主园浩渺深水形成水陆对景,特别又以卵石铺成渔网图案,暗合“渔隐”主题。而在殿春簃正中北窗两侧,则有何绍基书联“巢安翡翠春云暖,窗护芭蕉夜雨凉”,翠竹、芭蕉、春云、夜雨、花窗、鸟巢——相对于射鸭廊的蓬勃明朗,殿春簃“绘”尽的是暮春最为凄美旖旎的时光。烂漫风光倏忽而即过,只剩绛色门窗、素雅家具,更是简洁素净的“潭西渔隐”了。一如院中冷泉半亭,自然令人联想到明代文学家屠隆在《娑罗馆清言》中所说“楼前桐叶,散为一院清阴;枕上鸟声,唤起半窗红日”——园主在园林之中作画、赋诗、垂钓或观鸟,是“半”隐忍、“半”中庸的旷达处世之道,也含蓄地暗示了,殿春簃所在小院才是网师园主题表达的核心:完全隐于丘壑太过寂寞,于是就在这一二等繁华处,搜奇峰打草稿,垒土石为假山,引清流为园池,在“网师小筑”,寻“潭西渔隐”,才是模拟真山真水后的第二自然和艺术再造。
以这种“一半山野一半城市”的平和心态,再观竹外一枝轩,佳处正在“外”之上:彩霞池微起涟漪,彼岸云岗巍峨,伸手可触白梅黑松,回首则看集虚斋典雅宁静——这竹之“外”,就是摆脱束缚、游目骋怀的广阔天地。
不同于留园的闻木樨香轩、浪沧亭的清香馆、怡园的金粟亭,苏州园林中以桂为主题的更有小山丛桂轩,不同之处在于它更突出“桂之幽”,它是庾信《枯树赋》中“小山则丛桂留人”中形容的隐居佳所。在四面镶嵌玻璃、通体明净的轩内,向南可览山林之韵:沿墙堆叠湖石的土石花坛上,植桂树八棵,颇有倪云林隔绝人际的山林之感。特别是秋分寒露之际,花香充溢天地,或者在人闲桂花落之时,安静的小山丛桂轩可以听见桂花之音。
“网师小筑”“潭西渔隐”“濯缨水阁”“小山丛桂轩”,都在诉说一个清静淡泊、归隐山林的故事——苏州诸园中,网师园的主题是一以贯之的“渔隐”。
游客在月到风来亭欣赏濯缨水阁的吹箫表演。 (视觉中国/图)
在临近闭园的时刻,苏州的园林们才会展现出远离喧嚣、止于静水的萧散之美,也在萧条沉郁中保留一份动人的风韵。人与园相似,达致的终极并非快乐,而是找到平静。苏州的园主们,那些贬谪、隐退的文人士大夫,在经历了宦海沉浮之后,代之而起的是清净、自然、隐逸的人生哲学和文化情趣,这心中的“文化绿洲”,外化为一方方小园:退思园之名出自《左传》“进思尽忠,退思补过”,拙政园之名出自晋代潘岳《闲居赋》“是亦拙者之为政也”,留园有联“留连酒德,歗敖琴诸;园涉成趣,门设常关”,狮子林有“浩劫空踪,畸人独远;园居日涉,来者可追”……苏州园林的城市山林,展现远离喧嚣、归隐山林的志向,它们更集中展现了周作人心心念念的“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
园林就是一块这样的点心,“吃下”它,才可以触摸到拙政园中与谁同坐轩的韵致——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也才能在越晚越热闹的平江路,从网红的猫咖和狗咖店中,欣赏到和白墙黑瓦的小弄民居一样“栖居的诗意”——毕竟,濯缨水阁早已有联在先:于书无所不读,凡物皆有可观。
张亚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