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3日 星期六

民族精神生生不息

民族精神生生不息

风在吼

马在叫

黄河在咆哮

传唱八十载

振奋人心的不朽力作

经典永流传

激情澎湃的时代强音

黄河大合唱

民族精神的伟大赞歌

1939年4月13日

黄河大合唱延安首演

在首演80周年之际

词作者光未然之子

接受华商报记者采访

讲述创作背景

我们是黄河的儿女,黄河的波涛携带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峥嵘岁月一泻千里,深情抚摸中华大地曾经伤痕累累的肌肤,滋养着哺育中华儿女的黄土地。留下荡气回肠、奋发昂扬的《黄河大合唱》。80年过去了,它依然在中华儿女心中回响。在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公演80周年之际,我们探寻它的诞生,重拾它的精神,让中华民族英勇无畏的精神如黄河之水澎湃不息。

《黄河大合唱》这部中国现代音乐史上最伟大雄壮的合唱作品,从1939年春天在陕北唱起,如燎原烽火,燃遍全中国,鼓舞着中华民族浴血奋战,赶走日本侵略者,重建美丽家园。80年后,《黄河大合唱》词作者光未然(原名张光年)的儿子张安东、女儿张安迪,与当年曾经经历过那段硝烟岁月的抗敌演剧第三队的后人组成黄河寻访团,重温《黄河大合唱》的创作之路。华商报记者采访到张安东,在父亲叙述的点滴,以及这些年的搜集资料、研究亲历者和他本人回忆文章中,了解到《黄河大合唱》诞生前后的历史故事。

往昔的峥嵘岁月

诞生在硝烟中的《黄河大合唱》

张安东介绍,父亲创作《黄河大合唱》时,是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父亲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抗敌演剧第三队。当时南京陷落以后,1938年初在武汉成立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当时两党都认为宣传鼓动全民抗战有多么重要。当时政治部部长是陈诚,副部长是周恩来,下设第三厅主任是郭沫若,第六处处长是田汉,下设的戏剧音乐科科长是戏剧家洪深,两个年轻的科员之一就是光未然。第三厅的前沿阵地设立了共产党的“特支”,三个公开的共产党员是党支部书记冯乃超、组织委员刘季平、宣传委员光未然。他们在与国民政府沟通、整编抗战文艺战士方面做了非常重要的工作,文化人抗战的队伍分别开赴全国各大战区来做文艺鼓动工作,当时也牺牲了很多人。

1939年1月,光未然在艰难抵达延安后,创作了朗诵诗《黄河吟》,并在这年的除夕联欢会上朗诵此作,冼星海听后非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同年3月,在延安一座简陋的土窑里,冼星海抱病连续写作六天,于3月31日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作曲。4月13日首演于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迅速如星火燎原般传遍全国,成为抗日救亡的号角。

张安东说:“我父亲曾告诉我:‘我根本不期望自己能够看到抗战胜利。’因为当时敌人太强大,一年两年、五年六年,什么时候能够抗战胜利,没有人能知道。但是大家就是想着:我要跟你拼到底了。但是我绝对不退却,我死了还有别的人。”

《黄河大合唱》中《保卫黄河》的朗诵词有一句:“我们抱定必胜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张安东告诉华商报记者,光未然创作的原诗句不是“必胜的决心”,而是“必死的决心”,“这一个字的分量重如泰山,我们经过寻访之后,演出都是用的原朗诵词,我跟我父亲聊过这一段……”说到这里,张安东哽咽了。

特殊的寻访道路

重走抗日救亡的保卫黄河之路

重走《黄河大合唱》创作之路,张安东表示缘于2015年一位名为黄平的朋友邀约,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的时候,“黄平约我做这样的自驾游,但是我当时工作太忙没有去成,但是这促使我和他一起做了一些案头功课。我们俩对怎样去探寻父辈走过的道路一无所知。然后围绕《黄河大合唱》创作的方方面面就查得比较深,于是我们一行四人照着资料中提到的地点就去了。2017年我们想在《黄河大合唱》诞生80周年的日子组织一场寻根的活动,去看看《黄河大合唱》到底怎么来的,用双脚走一下父辈走过的道路,亲眼看一看它的诞生之地,对这部作品的诞生有更深刻的理解。”

在筹备重走《黄河大合唱》音乐之路时,张安东与朋友们都希望能由五大洲的华人合唱团,能够在2019年不断地、此起彼伏地、互相呼应地去演唱《黄河大合唱》,“这是我们的初衷和梦想。”于是,张安东带着海内外的朋友,包括英国、澳大利亚、美国、新加坡的海外华人,还有国内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朋友,其中有钢琴家、歌唱家、媒体人,大家沿着当年“演剧三队”的行程,去他们第一次渡黄河的地方圪针滩古渡口,看他们怎么就受到黄河船夫号子激发;到壶口瀑布感受他们曾经感受到的震撼;到第二战区,河东日战区游击战怎样艰难地进行……“我们沿途也认识英雄,了解到当时百姓遭受苦难的状况。每个团员都对这次寻访特别感动。脚踩着先辈们的足迹,看到他们看过的壶口瀑布,与我们平时看到黄河的感觉是不一样的。现在活动走到延安,感觉到真是回家了,因为《黄河大合唱》在这里诞生的。我们是带着海内外华人对《黄河大合唱》的热爱和激情回来的,所以感觉特别深刻,激情洋溢。”

特别的纪念演出

80年前的原版音乐再现

张安东提到的“五洲同唱《黄河大合唱》”,也因为这次特殊的黄河寻访,而带来了特别的设计。他介绍说:“从2018年12月24日西北民族大学交响乐团新年音乐会开始,五洲同唱《黄河大合唱》已经做了四场演出,从今年4月9日开始,结合我们的黄河寻访团的足迹,在黄河壶口瀑布、延安大剧院、鲁艺文化园区等地继续演出四场,每次都是全版8段的合唱,声势、规模非常宏达。”

当年演唱《黄河大合唱》中《黄河怨》的郭淑珍也收到这次演唱活动的邀请,她指定了两个男女声的得意门生来支援两场演出。12日、13日的两场演出,邀请到瞿玄和来朗诵,并且是延安的原版的三弦独奏来伴奏。西安音乐学院的三弦演奏大师高伟来还原当年冼星海创作的乐曲,这段乐曲有五六十年没有被演出过。

4月12日的这场演出,西北民族大学合唱团组成了220人的演出阵容,其中有很多少数民族的师生来演唱,加上来自世界各地黄河寻访团的团员,体现了中华民族、全世界华人团结奋进的精神。

张安东说:“这是一次极为特殊的演出。原汁原味的《黄河大合唱》在它的诞生地来演出,带大家重新体验《黄河大合唱》当年的风采。” 华商报记者 路洁 摄影 贺秋平

艺术价值:独创性、国际化又兼具民族化

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能传唱80年,不只因为它在艰难的抗日时期鼓舞了中华民族的斗志,是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仅从艺术性上看,它也有着很高的音乐成就与独创性。

华商报记者昨日采访了西安音乐学院教授、延安市文化与旅游局副局长(挂职)王安潮,他刚刚参加了在延安举行的《黄河大合唱》80周年的庆祝活动,他表示,80年后在创作地听到《黄河大合唱》,依然被它的艺术性所震撼。

《黄河大合唱》从《黄河船夫曲》开启,在强劲的前奏引入之下,唱出急促、喊叫般、特性极强的乐句:“咳呦!划呦!划呦!划呦!划呦,冲上前!划呦,冲上前!”紧接着,长音呐喊与领唱、合唱,强化了船工号子的音乐特征,一下就将人带入到了当时的延安,勾勒出一幅音乐图画。王安潮分析说,“《黄河大合唱》借鉴西方交响合唱的形式,用比较大的篇幅对中国人民抗战进行了全面表达,充分反映了民族精神。它借鉴民间音调,第一部分《黄河船夫曲》运用了西北民族的音乐,后面又加入了西方交响乐,融合了东西方的音乐元素和手法。这在80年前的创作背景下是很先进的。”

很多人对“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非常熟悉,这是《黄河大合唱》的第七乐章《保卫黄河》。《黄河大合唱》全曲由《序曲》(管弦乐)、《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黄河颂》(男声独唱)、《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黄水谣》(女声合唱)、《河边对口曲》(对唱、轮唱)、《黄河怨》(女声独唱)、《保卫黄河》(齐唱、轮唱)和《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八个乐章组成,多种表达形式的运用也让这首作品呈现出一种错落有致的美感,“这个作品艺术空间和题材表现也非常多样,与同期其他合唱作品相比,更加符合复杂的语义表达,而且它的音乐语言比较新颖,形式也比较灵活。”王安潮认为,《黄河大合唱》的文化、历史价值,都是通过它音乐艺术的本身价值所体现出来的,“一个伟大的音乐作品肯定不是单一的,它的历史节点、所表现的内容、音乐手法的复合作用,才诞生了这样一个经久不衰的伟大的作品。”

从创作角度来看,王安潮认为,《黄河大合唱》的震撼人心,也与创作者的生活积累密不可分,“光未然、冼星海到了延安后,充分融合到当时的生产和斗争生活中,有着充分的生活积累,而冼星海也刚从法国留学回来,他的创作手法在当时都是比较新颖的,就算当下再看,依然是不过时的。在当时它是为了振奋民族精神,而在当下,它对于增强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依然非常有意义。” 华商报记者 罗媛媛

文艺界人士评《黄河大合唱》

仍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前行的恒久动力

肖云儒:黄河不息它就不息

2005年5月,陕西省文联策划组织了首次壶口瀑布《黄河大合唱》千人合唱活动,文化学者肖云儒是总指挥之一。

昨日,肖云儒在接受华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想起来当时的情景,依然热泪盈眶,我建议《黄河大合唱》应该每五年或者每十年都被唱响,让中国人的灵魂一次又一次地激活和呐喊。因为《黄河大合唱》借助了一个永流不息的黄河形象,把我们的民族之魂、中华之魂凝聚到这个作品中,黄河不息它就不息。黄河不沉默它就永远不会沉默。黄河因为有了这首作品,有了黄河精神的审美形态,《黄河大合唱》因为黄河,又有了长流不息的现实形态,这两者相得益彰。”

对《黄河大合唱》的诞生过程有过深入了解的肖云儒介绍:“《黄河大合唱》是在我们民族最危难的状态下喷发出来的热血,当年冼星海是跨过黄河到延安的,光未然是被担架抬着过了黄河到延安的,他们对于黄河的浪涛和怒吼,有着非常具体的震撼灵魂的感受,而这种感受恰好是我们民族生死存亡、退无可退的情况下发出的怒吼,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找到了黄河形象来写这首歌,所以才让我们有了震撼人心的感受。”

肖云儒表示,我们对黄河大合唱了解得还不够多,“我们现在更多地记住了《黄河大合唱》的怒吼吧黄河,它的战斗精神,让我们的民族在危难中转危为安,但其实《黄河大合唱》像黄河一样,它的美也是多种形态的,有很舒缓的一面,有对民族未来的憧憬,有受难者的哀怨,又有人民力量的崛起和战斗。特别在新时期,我们再看《黄河大合唱》,不光汲取它怒吼吧的精神力量,还要汲取它对国家之爱、对土地之爱、对未来之爱这样的精神,这首歌由于找到了黄河的形象,由于赋予了黄河魂,所以它也会和黄河一样,永远不息地流淌在历史之中,流淌在中国人的灵魂之中,是中国人灵魂的呐喊、生命的呐喊。” 华商报记者 罗媛媛

梁向阳:词与曲珠联璧合、水乳交融

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延安大学文学院院长梁向阳教授认为,《黄河大合唱》是在抗日救亡的危难关头,文艺工作者的心血讴歌,“《黄河大合唱》,是民族激情在抗日战争这个抵御外侮入侵时期的总爆发。众所周知,诗人光未然在参加抗日演剧队路过壶口大瀑布时获得了创作灵感,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终于在延安医院的病床上喷薄而出,完成了这首讴歌黄河与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长诗。经过作曲家冼星海谱曲,气势磅礴、壮丽恢宏的《黄河大合唱》就诞生了。”

谈到这部合唱组曲的文化价值,梁向阳说:“黄河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这首大合唱经典,是词与曲珠联璧合、水乳交融的艺术结晶,是抗战的怒吼,民族的象征。自1939年4月13日首演后,在中华大地与世界舞台上经久不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黄河大合唱》仍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前行的恒久动力!” 华商报记者 路洁

上一篇新闻

中国元素海外走红 洋面孔:学习中文时髦又实用

下一篇新闻

史上最详细的新加坡DIY婚礼经历!看完绝对要给100个赞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