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忘却的“红薯”
红薯做为餐桌上的一道美食,做法有很多种,像大家耳熟能详的,拔丝红薯、红薯饭、烤红薯等等。可是在我们大快朵颐的时候,是否知道它漂洋过海的经历呢?知道是谁把它带到我国的呢?
“红薯之父”叫陈振龙。陈振龙,明朝福建人,生于1543年,卒于1619年,享年76岁,为红薯的推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世人当记之。
陈振龙,刚开始还是想从政的,可是科举不中,就下海做生意了。他跟随别人来到了吕宋岛(今菲律宾),经商期间,发现了当地的一种农作物,当地人成为朱薯,也就是现在我们称为红薯的农作物。其对生长条件要求很低,不但能大量繁殖,产量还非常高,是当地的主要农作物。
大家都知道,封建社会,科技水平很低,老百姓靠天吃饭,时不时的遇到天灾人祸、战争纷扰,经常的出现饿殍遍地的惨状。陈振龙深知这种情况,就想把红薯带回去,大面积推广种植。可是红薯在当地属于新加坡的国宝,严禁输出的,一经查到,罪大是要处死的。陈振龙想到自己国家老百姓的处境,下决心一定要把红薯带回去。
带回去的过程真是一波三折,危险重重,他被当地政府打的皮开肉绽,差点丢掉性命。前几次装到箱子里,跟柳条编到帽子里等等都被发现了,最后陈振龙费尽脑汁,想到把红薯茎编到船的绳子里,这红薯才逃过一劫,终于在我国落地生根。
红薯刚开始在陈振龙的家乡种植,经政府推广后在全国种植。陈振龙带回的一根薯藤解决了无数人的粮食问题,后人为了纪念其功绩,建立起“先薯祠”和“先薯亭”。称他为“红薯之父”。
最后,还是盼望大家在吃红薯的时候,想到陈振龙的贡献,真有可能我们的先辈就是因为吃了红薯,才把我们繁衍生息到当今之盛世。另外,粮食种植不易,都很辛苦,节约粮食,时时刻刻牢记“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今天跟大家分享个小故事,觉得艰苦奋斗还需要继续发扬光大。世界并不和平,不是每个人都有饭吃。俄乌战争,告诉我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还是得靠自己。网上有句话“爷爷辈没输给战火,父母辈没输给贫穷,我们怎么能不建设好今天的中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任重道远,吾辈努力实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