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9月20日 星期五

@广州 请回答,1997

@广州 请回答,1997

图I来源网络



香港与广州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2022/6/29


香港回归25周年了,白驹过隙,时间过得真快,香港在“一国两制”的引领下繁荣安定,谱写华章。以前香港人最爱来的岭南首府城市广州也在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香港,哪怕在英国人统治时期,广府白话也是第二官方语言;在民间,广州话更是主流的交际语言。“南风窗”,在广州民间指的是有海外关系,特别是有香港、澳门的亲戚朋友的资助。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如果说你家里有“南风窗”吹着,你的择偶条件就已经领先了几个马位。那个年代,广州市面上没见过的新鲜玩意:电视机、电冰箱、收录音机、到后来的BB机(传呼机)、大哥大(早期手提电话)都是从“南风窗”飘过来的。

在香港回归25周年之际

「广州开始回忆 “我的1997”」

@广州 请回答,1997

图I大善人




珠江新城的回忆

1997

1997年,香港回归;也是在1997年,一片6.6平方公里的城乡接合部破土动工,谁也没有想到这里日后的发展会震惊全世界,它就是珠江新城。

上世纪90年代初的珠江新城是一片荒地,垃圾堆、水塘、菜地等各种气味在这里交织。

「1997年,它的命运骤然改变」

摄影师许培武也是在那一年的冬天开始拍摄这片土地。这张照片是许培武为珠江新城西南端的江西菜农离开前拍摄的合影,彼时菜地已经荒芜,菜农身后,是几乎散架的木棚,远处能看见即将拔地而起的高楼。到了2000年,各路房地产商陆续进驻新城,许培武镜头下的新城原住民——农民、打工者、渔民都离开了这里。2005年,许培武再次回到这里,在昔日渔村的遗址上记录下珠江新城的历史脉动:广州歌剧院奠基、广州塔生长、摩天大楼林立、广州新中轴线逐渐完整……

25年后我们遥望这片土地,夜幕下的广州塔华灯初上,新城的夜晚灯火辉煌。


过去的珠江新城

@广州 请回答,1997

图I来源网络


如今的珠江新城

@广州 请回答,1997

图I善哥



广州跑马场的回忆

1997

广州跑马场是带有传奇和“色彩”的。

菜地上,一座占地33公顷、按照国际标准建造、可容纳4万名观众的现代化马场拔地而起。

曾任中国速度赛马赛事规则专家评审组成员的陈广新回忆:这是中国内地唯一带有博彩性质的马场(这就注定了马场的颜色是灰色的),也是规模仅次于香港沙田赛马场的亚洲第二大赛马场,当时每周开场三次,每周二、周四及周日举行,分日赛和夜赛。初时开赛日开8场马,不少人是全家过来看,把看赛马当成一种娱乐。周边的农民也赶来看热闹。进场门票10元,多数都是再花10块下个注,图个热闹。

当时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为3179元,农村居民仅1220元。也就是说,当时中国城镇居民月均收入仅265元,当时,马会投入800多万元建起103个场外投注站,最火爆的时候,一场投注额可高达1000多万元。

赛马对地区经济带动是多么的惊人!

90年代的广州跑马场

@广州 请回答,1997

图I来源网络



白天鹅的回忆

1997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白天鹅“飞”进了来到广州的小朋友天真的梦里——要是能在白天鹅宾馆住一晚该多好呀!也不知道有多少广州仔梦中的婚礼场景就在白天鹅宾馆——在白天鹅结婚,这辈子都值了!

「在那个老爸工资只有六百块的年代,白天鹅一杯咖啡就要卖80块」

尽管338元的白斩鸡,58元一例的萨其马,68元四个虾饺,65元三个酥皮叉烧包放在今天也难算得上平价,但依旧有无数广东人的钱包甘愿为它破费。

这是因为在很多80、90后的人心中,第一次感知什么是奢华,是遥不可及,就是从白天鹅开始。

白天鹅故乡水

@广州 请回答,1997

图I善哥

这是因为在很多80、90后的心中,第一次感知什么是奢华,什么是遥不可及,就是从白天鹅开始。白天鹅宾馆是中国首批三家五星级酒店之一,也是第一家中外合作的五星级宾馆,中国第一家入选“世界一流酒店组织成员”的酒店。

白天鹅宾馆坐落在广州市沙面白鹅潭畔,旁边就是著名的沙面公园。当年入住白天鹅的有许多名人政要,30多年间,白天鹅宾馆接待过40多个国家的150位元首和王室成员,包括比尔·盖茨、伊丽莎白女王、尼克松总统、瑞典国王等等。

1986年10月18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莅临白天鹅宾馆

@广州 请回答,1997

图I来源网络

但是如果白天鹅有的只是高不可攀,那也难以走入广东人的心中如此之久。

最让人称道的,是它的包容。在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大部分地区还处于计划经济阶段,米面粮油都是限购的,宾馆的概念还等同于“招待所”,而高级酒店是不允许普通市民随便进出的,但霍英东却让市民随便进出酒店。

开放首日,人山人海,“大堂捡到几箩筐挤掉的鞋子,纸巾据说用掉了400卷,连抽水马桶都被拥挤的游客打烂好几个”。在刚开业的那段时间,厕纸和小香皂损耗过大,疑似被大量偷盗,有人建议关闭对外开放。但当时的管理者却表示,“就算真拿了,能拿你多少?”。果然,开业几周后,厕纸和小香皂的损耗量恢复正常。

如今白天鹅宾馆的大门依旧敞开,真正做到“四门大开、迎天下客”。

1995年12月15日霍英东与比尔·盖茨在白天鹅宾馆后花园

@广州 请回答,1997

图I来源网络


《广州日报》的回忆

1997

报纸的发行量,一天16版已经算很多了,但是在1997年7月1日这一天,《回归特刊》的发行分了上午版、中午版、下午版,一天之内发行了97版。

「广州日报原总编室主任周小元在回忆一天发行97版,多次用“疯狂”来形容」

周小元回忆道:秘密筹备了两个月,报社的几位领导和一批技术人员也到达香港,一起为即将到来的采访团寻找“根据地”,并商讨计划的落实。当时互联网尚不发达,广州日报只能提前派出一批编辑“人肉”扛回有关香港的图片和资料,再在临近香港回归之际,派驻记者做动态报道,以动静结合的方式来组织报道……

编完上午版的清晨,周小元记得,西瓜园(报社总部)外围已经围满了街坊,争购新鲜出炉的报纸。“只见过人们排队抢购物资,没见过抢购报纸的,那是头一回。当时我有位年过八旬的亲戚,为了买下午版的报纸,不吃晚饭就出门,还让家人误以为失踪报了警。而且,当天印刷的报纸远达不到市民的需求,第二天进行了加印,你有听说过日报印两次的吗?”

1997年7月1日的《广州日报》

@广州 请回答,1997

图I来源网络


太阳神企业的回忆

1997

苍茫大地,灰暗深远,点点篝火奋力跳跃……朝阳初升,映亮了臂膀,挥动的铁锤,重重砸下;皮肤下筋脉膨胀,皮肤上汗渍淋漓;一群汉子,朴实粗犷,重锤立基,合力拉扯。两根巨木搭成人字,顶起刚刚升起,展现了一个时代的记忆,也展现了太阳神等一批企业,乘着改革开放的大潮,劈波斩浪锐意进取。

“当太阳升起的时候,我的爱天长地久”,这句广告词深入民心。太阳神广告在九十年代惊艳了全国,开创了国内广告CI策划的先河。

在回忆当年创作这条广告时,潘殿伟说:“当年为太阳神策划CI战略,是中国内地最具启蒙性、是当时最具创意的CI策略。当时印在珠江的海印桥上的太阳神平面广告,配合电视广告宣传片以及脍炙人口的广告音乐,“太阳神”这一品牌闯入人们的视野。这样的影响力,不要说在当时,就连资讯如此发达的今天都很难做到!”

太阳神标志

@广州 请回答,1997

图I来源网络


地铁一号线的回忆

1997

“广州地铁1号线(Guangzhou Metro Line 1)是中国广东省广州市第一条建成运营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于1997年6月28日一期工程观光试运营(西塱站至黄沙站),是西湖夜市的第一条地铁。

昨天也是它的25岁生日。


北京路的回忆

1997

八、九十年代的广州,借助珠三角的地理优势几乎把当时的亚洲四小龙(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新加坡)踩于脚下。

九十年代的北京路,还是广州商业巨头的一个代表,虽然经过八十年代的泡沫经济,传说中的西湖大厦、太白大厦、广州百货三栋超五十层商业航母破灭了,老牌国营百货商店也不景气,很多店面转营。就在这个时候,深受年轻人喜爱的佐丹奴、班尼路等香港服装品牌承租这些店面,进驻北京路。这些服装店又成为广州年轻人服装消费的重心,也是很多外省朋友(那时广州还是全国时装的领头羊),还有周边二级城市居民向往的地方。

九十年代,虽然没有手机,但在北京路的消遣还是乐趣多多。走累了,可以到“青宫”睇场电影,饮杯红豆冰,有钱的还可以叫条“西瓜船”(类似现在的冰沙果盘)撑下台脚,晚饭可以去到“聚宝酒家”品尝闻名省港澳的红烧乳鸽,叹下夜茶。晚饭后,沿着北京路走到天字码头,拖下手仔,吹下江风,亦可坐在小板凳上,左右开弓地吮下炒田螺,听着年轻时的“炒螺明”哼唱几段咸湿歌……


灯光夜市的回忆

1997

九十年代的广州西湖路上,华灯初上,举目是一个个用竹竿搭起的档口鳞次栉比,每个档口都悬挂着一盏电灯,连成广州最繁华的夜市。

竿子上挂满了当季流行的服饰,也不乏香港最“潮”的款式,上至“名牌”皮带、婚纱或者蛤蟆镜、喇叭裤、牛仔裤,下至小朋友服装、枪打气球摊档,简陋的桌面上应有尽有。

一到傍晚,满街都是南腔北调,提着大包小包的外地批发商,或者茶余饭后散步纳凉的老广,又或是观光逛街的年轻人……每晚都是人潮汹涌。

在当时大多数国企员工还拿着55元/月的底薪,在这里"搵食"的广州人已经月入上千元。灯光夜市,造就了一批先富起来的人。

西湖路夜市

@广州 请回答,1997

图I来源网络


夜宵摊的回忆

1997

广州民间流传的一句俗语“越夜越有机”(机:活力),恰恰表达了广州市民对夜生活的热爱。

食在广州,一直是广州一块愈擦愈亮的“金字招牌”。每当华灯初上,广州各大餐饮食肆基本是人满为患,这种“盛况”往往会持续到深夜。

对许多广州人来说,晚餐仅仅为了果腹。晚饭后的夜茶或夜宵,才是夜生活真正的开始,况且有一些美味,只有在凌晨才能品尝到。

毗邻海珠广场的胜记大排档、沙面的新荔枝湾、海印桥脚下的西贡渔港……也是千禧年代人们选择宵夜聚会的“心水宝地”,海印桥一带是海鲜大牌档的聚集地,大部分档口只做夜市,从傍晚5点一直延续到凌晨4、5点,一间间店铺上千张餐台,可以一整晚宾客满座,一位难觅。


BB机的回忆

1997

“000”—请回电;“200”—有事速归;“333”—恭贺新禧;“500”—祝您生日快乐;“666”—节日快乐万事如意;“800”—天气预报信息;“888”—恭喜发财万事如意;“999”—请复台……只有经历过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寻呼时代”的人才能够知道和辨认出这些数字,而这些数字也正是称霸了那个时代的数字寻呼机的常用短语代码。出生和成长在手机与网络时代的90后、00后以及更年轻的朋友们很难理解。殊不知,在那个年代腰间能够挂上一个BB机是要比现在使用苹果手机更拉风的事情。

九十年代中期,随着中文数字机用户的不断扩大,中国寻呼业发展到顶峰,全国寻呼机用户突破六千五百万,成为当时世界上寻呼机用户数量最多的国家。

1997年7月1日,全国几千万的BB机用户同时收到“热烈庆祝香港回归祖国”,是BB机时代的最高光时刻!

「1997年是广州难忘的一年,1997年7月1日也是广州人难忘的一天」

松和尚是新广州人,年轻时来到这个新兴发展的城市,跟随广州一起成长,共同呼吸,说起1997年7月1日,他回忆道:

1997年7月,我刚到广东旅游出版社工作差不多一年,突然,香港回归就在“1997快些到吧,八百伴衣服究竟怎么样?1997快些到吧,我就可以去HONG KONG”的歌声中到来了,1997,也属于我的1997。

7月1日,出版社放假,每人发1997元,还去靠近香港的中山打保龄球,比赛。这种福利真让人感觉舒服,它让我差点忘记了香港回家的路。1997元,当时我的工资才1400都不到,这香港回归真是好得很。

当时我们边打着保龄球,边看着香港回归的镜头,也没去过香港,当维多利亚港和那么多的高楼大厦次第呈现,一声感叹,香港呀,为什么这么香,香港呀,我要去你这个花花世界。


————松和尚回忆起1997年7月1日那天


善哥是地道的老广州人,目睹了广州五十多年的岁月变迁,但是1997年7月1日对他来说仍然是难忘的一天。


1997年,由于互联网还不是很发达,电子阅读远没普及,出版行业的天空还是很晴朗的,2000年以前,广州市的平均工资大概在700~800元,而旅游出版社则可拿到1200元,为了庆祝香港回归,李社长更是大手一挥,每位员工发1997元。(可是比一月工资还高的福利)

香港回归日刚好是周二,出版社破例下午放假了,社长李大哥带领着全社员工去打保龄球(那时候这项运动可是新鲜、高级的玩意),设定了比赛名称为“回归杯”,看谁最先达到1997分有奖励。之后,社长又领着大家去卡啦OK用大屏幕直击香港回归的现场直播(那个年代很多同事们都单着,都租住在城中村).

7月1日的夜晚,那个下着滂沱大雨的夜晚,大家在罗大佑创作的《东方之珠》的歌声中唱着跳着,直到泪流满面。“小河弯弯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东方之珠我的爱人,你的风采是否浪漫依然……”


————善哥回忆起1997年7月1日那天

为什么广州和广州的我们对1997记忆深刻,因为我们对永远的东方之珠——香港爱得深沉。

现在,又是一个7月1日,又是一个回归纪念日,香港回归已经25年了,大湾区已经扬帆起航,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广州衷心祝福:

一家人就是要整整齐齐

「做人最重要是开心」


-end-

广东旅游出版社

广州文旅融媒体中心出品

统 筹 | 蔡璇

文 字 | 松和尚 善哥

图 片 | 善哥

排 版 | 诗淇

校 对 | 文健

责 编 | Miki


一群恋广迷广的新广老广,

期待和你一起走进老羊城,

发现新花城


漫享广州,去广州是会上瘾的

欢迎赐稿,欢迎来搞


本文图片、文字均为原创,版权归“漫享广州”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转发随意!

上一篇新闻

枪打了“出头鸟”,那些不出头的神秘富豪在做什么?

下一篇新闻

沪一女子自称低血糖,地铁上啃起玉米,大妈怒批:睡懒觉才是真的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