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5日 星期三

居民家门口可享优质中医服务

居民家门口可享优质中医服务

未来,宝安中医院(集团)将规划建设50家社康中心。南方日报记者 何俊 摄

居民家门口可享优质中医服务

2018年宝安马拉松赛上,中医医师为跑者提供援助服务。南方日报记者 何俊 摄

72岁的夏桂英家住宝安松岗街道联投嘉苑社区,患有高血压已有十几年。囿于家门口没有社康中心,夏桂英每次看病都要儿子开车送到医院,一趟下来,没有大半天办不成事。

但在2018年底,街道首个中医社康中心——宝安中医院(集团)联投嘉苑社康开业,让夏桂英就医情况得到了很大改善。“自从家门口有了社康中心,很多慢性病和小病都不用去大医院,在社区里就能解决。而且这里的中医治疗是一大特色,我和家人经常来做针灸、推拿。”夏桂英说。

联投嘉苑社康是宝安中医院(集团)下设的13家中医特色社康中心之一,建设中医特色社康中心是宝安打通中医治疗“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举措,按照宝安区委、区政府2015年提出的建设“中医药创新之都”的想法,未来宝安中医院(集团)将规划建设50家中医特色社康中心,为社区居民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照顾服务,构建“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新型医疗服务模式,培养居民小病进社康、大病进医院的就医习惯。

“宝安这几年引进了很多名中医,我们希望有关部门可以建立一个合理的机制,让更多的名中医定期到社区坐诊,让老百姓享受到优质的中医服务,也让更多人选择中医、相信中医。”夏桂英说。

●南方日报记者 苏国锐 崔洁

构建全覆盖的中医社康网络

早在2015年底,宝安区委、区政府就已经提出建设“中医药创新之都”,随后宝安中医院(集团)成立,并建立“总院—分院—社康”的医联体模式。

未来,宝安中医院(集团)将规划建设50家社康中心,打造全区域覆盖的中医社康网络,形成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软硬兼备的中医药服务体系,真正将优质医疗资源送到居民家门口。

在宝安的“中医药创新之都”构想中,中医特色社康中心是打通医疗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一环。“中医特色社康中心,可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廉、验’的特色,在防治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中发挥独特优势,让居民享受中医适宜技术,让优质医疗资源真正走进社区,造福居民。”宝安区卫健局社管中心主任何振彬说。

此外,中医社康以“全人照顾”的新型服务模式为基础,打造出一系列让社区人民群众信赖和满意的精品,为居民提供了全面、连续、有效、及时和个性化的医疗保健服务和健康照顾,做好居民健康的“守门人”。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和西医全科医生的概念不谋而合,因此非常适合社康的全科诊疗。”谈到中医社康的必要性,宝安中医院(集团)御龙湾社康中心主任郑燕萍表示,现在都市中由于生活、工作节奏快,压力大,经常熬夜等因素,造成亚健康的人越来越多,去医院体检,却查不出什么问题来。“治未病”一直是中医在社康服务的重要内容。所谓“治未病”是中医的健康观,倡导“未病先防”“既病防变”贯穿于人的整个生命周期,和现代预防医学的理念一脉相承。

打造社区中医品牌,提升社区居民获得感

要想做好居民健康的“守门人”,中医社康的人才队伍建设和中医适宜技术的推广必不可少。

若把中医社康比作饭店,医生就是厨师,只有炒出“色香味”俱全的招牌菜,才能吸引回头客,而中医适宜技术就是中医社康的“招牌菜”。

为此,宝安中医院(集团)大力推行专项政策鼓励开展社区中医药服务,制定实施了《深圳市宝安中医院(集团)专家进驻社区工作实施方案》,鼓励中医专家下社康出诊和带教。以凯旋社康为例,现在每天有1—2名专家出诊,有效提高了社康的诊疗能力,打造了社区中医品牌,提高了居民满意度。凯旋社康还承担起集团推拿师的培训任务,设置专门的推拿指导教师,制定推拿师培训制度、奖惩制度、工作计划及教学内容,为参培学员提供学、住、行等方面的便利,确保学习效果,从而源源不断为集团医院及社康中心输送推拿人才。

此外,该社康还提供包括温针、蜂针、刮痧、艾灸、中药穴位贴敷、中药封包、中药涂擦、火龙灸、药罐疗法、耳窦压法、推拿、中医经络检测、中药导入等服务。2018年,凯旋社康开展适宜技术项目20余种,服务2.4万余人次。

中医适宜技术的成功推广,少不了宝安区政府政策的支持。2017年,宝安在全国率先制定《宝安区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项目绩效考核和经费分配方案(试行)》,每年设立500万元的专项经费,分5档对开展中医适宜技术的社康中心进行补助,促进中医药适宜技术在社区推广使用。

补助的效果显而易见,社康中心的适宜技术服务量从2016年的35万人次增长到2017年的60万人次,2018年突破80万人次。

松岗居民沈小姐现在每隔一段时间便会来社康做中医理疗。“几年前,因为产后恢复不好,落下了腰椎痛的毛病。”沈小姐说,以前嫌去医院太远,腰痛起来大多数时候就硬挺着,实在不行就去外面的按摩店按一按,一直都没有根治,病还越拖越严重。“现在,家楼下就开了中医社康,有中医院的专家经常到这里坐诊,我就下决心来治一治。我每隔几天就去社康做针灸和按摩治疗,一次50分钟,四五次下来,腰痛就明显好转了。”

完善健康服务体系,助推“治未病”向纵深推进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健康中国战略,宝安中医社康中心通过大力发展中医药“治未病”特色服务,为社区居民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照顾服务。

2017年9月,宝安区中医院(集团)在下属社康专门成立了治未病科室,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治未病”服务,服务的内容包括体质辨识、体质调理、慢性病管理指导、调养康复等,将治未病工作与全生命周期的预防保健、健康管理相结合,把中医“治未病”理念推广到居民的日常生活中。

以御龙湾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为例,去年开始开展儿童康复治疗业务,建立了康复训练室,配备专业的康复技师团队,开展自闭症、小儿多动症、抽搐障碍、脑瘫、语言发育迟缓、言语、运动、感统等康复治疗,深受社区家长欢迎,带动了中医推拿治疗业务的开展。

家住御龙湾社区健康服务中心附近的居民梁小姐说:“现在小区的小孩感冒咳嗽,家长也不用请假大老远带去医院看病,在服务中心就能打针吃药,服务中心还推出了小儿推拿和贴药膏,很多时候比打针吃药还好得快呢,还没有副作用。”

与此同时,对于中医社康,宝安市民也寄予了更多的期望与诉求。夏桂英表示,希望有更多的名中医可以到中医社康坐诊。“现在很多人还不够信任中医,生病了只看西医不看中医,希望有更多机会让我们接触到高端中医专家和资源,让更多人信任中医、选择中医。”

■延伸

宝安如何讲好中医药故事?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发展,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健康服务业蓬勃发展,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越来越旺盛,而《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等政策及法律法规的相继出台,也让中医药发展驶入了快车道。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中药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中医药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其中103个认可使用针灸,29个设立了传统医学的法律法规,18个将针灸纳入医疗保险体系。中药已在俄罗斯、古巴、越南、新加坡和阿联酋等国以药品形式注册。超过20个国家和地区在当地开办了中医药院校,培养本土化中医药人才。

中医药如何走向世界?本土化中医药人才的培养路径是什么?我们选取了4个国家的中医药故事,以期给宝安发展中医药事业、培养中医药人才、推动中医药合作交流更多参考与借鉴。

美国

过半保险公司已将针灸纳入支付范围

据美国国家统计:2007年美国有370万人接受过针灸治疗,超过人口的百分之一。美国国家针灸和东方医学资格认证委员会(NCCAOM)此前做过的一项调查显示,每10个美国人中就有1人体验过针灸。其中,超过20%的人同时使用了中药等方法。

说起美国的“针灸热”,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是:1971年,美国记者詹姆斯·赖斯顿在中国采访,其间因突发急性阑尾炎在北京协和医院治疗。术后第三天,由于腹胀,赖斯顿接受了针灸治疗,症状很快得以缓解。赖斯顿将这一经历写成文章发表在美国《纽约时报》头版,引起轰动,针灸因此进入美国大众视野。

“针灸在美国真的很火,越来越多人在尝试针灸。”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的李旭辉1992年来到美国,目前是纽约执照针灸医师联合公会会长,“在我的诊所中,一半病人是老外。”

更令人惊讶的是,在美国近4万名拥有执照的针灸师中,包括中日韩在内的亚裔占比只有1/4,更多的针灸师是白人医生。

“在美国,拥有西医执照,只需要再接受300个小时的培训及考试,即可允许用针灸治病。”李旭辉说,仅在纽约州,官方登记资料显示就有7000多名执照针灸师。这里也是全美华人针灸师最集中的两个地区之一,另一个地区是加利福尼亚州。

李旭辉认为,针灸在美国的热度,与美国的“阿片类药物危机”有关。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数据显示,近年来,美国因滥用阿片类药物而死亡的人数连年上升,2016年逾4.2万人因此死亡。止痛药物成瘾以及各种副作用,成为美国医疗界一大危机。在推动非药物性疗法在疼痛治疗方面的应用上,针灸有独到的优势。

目前,美国50个州中已有47个州和华盛顿特区通过立法让针灸合法化,过半的保险公司已将针灸治疗纳入支付范围。

越南

中医药已进入民众日常生活

由于地缘关系,在越南这个与中国山水相连的邻国,很多生活习惯和文化信仰都与中国相似,看中医、喝中药、泡药酒、饮凉茶更是当地百姓治病强身和养生保健的重要手段,民间甚至有“富人看中医,穷人看西医”的说法。

在越南经商多年,常年来往于中越两地的越南中国商会秘书长吕疆说,除了到医院诊所看病会开中药材及中成药外,越南民众的日常养生保健也离不开中药材,很多家庭都有泡药酒及喝药茶的习惯。“这边老百姓的生活习惯跟中国的广东、广西很像,煲汤养生也是很普遍的。”

吕疆介绍,越南当地百姓把来自中国的中药材称为“北药”,本地药材则称为“南药”,受品种和产量等因素的影响,“北药”的用量是“南药”的4—5倍。而中医也结合当地的病情特点和环境条件,与越南本地的传统医学融合称作“东方医学”或“古传医学”,目前越南大部分医院都设立了西医和东医部。

“不管叫什么名字,近年来随着越南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中医药等传统医药的需求越来越大。”吕疆说,像安宫牛黄丸、六味地黄丸等疗效确切、服用方便的中成药在越南民间广受欢迎,成为老百姓的健康“守护神”。“特别是安宫牛黄丸,很多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越南家庭,常会备上几颗,用来防治中风、晕厥等危急病症的发生。”吕疆说。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实施,为中医药这一中华文化瑰宝“走出去”提供了难得的平台和契机。越南是“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国家,中医药在这里的“合法身份”没有太多争议,如何让更多更好的中医药产品落地,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为当地民众的健康服务,是中医药在越南进一步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

马来西亚

中医药有望被纳入政府医疗体系

在马来西亚,中医药不仅受到华人的青睐,也得到其他族裔的认可。近年来,随着政府推进规范化监管,包括中医学在内的马来西亚传统与辅助医药在临床、医药和教育等方面从行业自我管理向立法管制过渡。与此同时,在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当地中医药事业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年逾古稀的谢奇是2014年马来西亚名老中医杰出贡献奖得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经方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探索运用针刺疗法诊治疑难杂症已近50年。近年来,为吸引年轻人的目光,加速推动深针疗法国际化,谢奇时常赴吉隆坡各大学中医系开办讲座。

从2009年至今,马来西亚已有7所私立大学成立中医系,开设本科与研究生课程。私立大学申办中医学系浪潮的出现,与马来西亚政府对传统与辅助医药教育工作的管制密切相关。2009年起,随着马来西亚高教部批准私立大学以全英语或中英双语授课形式提供中医教育,原有的民间中医学院被官方禁止招收新生。马来西亚政府对传统与辅助医药的加强管制不单在人才培养方面,在临床、药物、科研等领域亦是如此。

另外,为提高中药行业的准入门槛,马来西亚政府未来拟对中药药剂师或中药配剂员开展执业管制。未来,新从业者须修习一定的中药课程,并经过官方考试及格,方可从事中药材买卖、调配固有成方、调剂中医师处方药品等工作。

“马来西亚中医药发展处于转型期,改变是必答题,而非选择题!”在马来西亚中医总会副总财政林迪卫博士看来,当前包括中医学在内的马来西亚传统与辅助医药由行业自我管理过渡至政府立法管制,其实质是以法律法规形式承认执业者的水准,并适度提高执业门槛,以创造正向的执业环境,“相信在实现专业化、合法化之后,传统医药将逐步被纳入政府医疗体系。”

加拿大

中医教育走进公立大学

如今,中医尤其是针灸在加拿大已是遍地开花,仅在卑诗省,就有数百家中医诊所落地。

不过,与在美国的遭遇相似,中医进入加拿大以后,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才获得了“合法身份”。1996年,卑诗省政府颁布《针灸师法规》,是继魁北克省、阿尔伯塔省之后,第三个为针灸立法的省份,但立法范围仅面向针灸,这远远未能达到当地中医界人士的期望;1999年,卑诗省针灸管理局规格扩大为中医针灸管理局;2000年,卑诗省政府颁布《中医师及针灸师法规》,明确为中医立法,并保持了“传统中华医学”的名称,开创了加拿大中医立法之先河,卑诗省也成为北美地区首个为中医立法并授予中医“医师”头衔的省份。

“有人认为立法是对中医药发展的限制,其实不是。如果没有立法,中医师就不会被承认是专业人士,也就无法获得合法行医的执照。推动立法其实是对专业和中医师的承认与保护,也是对患者的保护。”加拿大卑诗省中医针灸管理局理事会主席曹宝琪说。

中医有了监管部门与法律法规,越来越多人开始接纳并使用中医,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政府有关部门形成了压力,中医教育问题逐渐进入公众视野。

2013年,卑诗省省长简蕙芝首次提出将中医纳入公立教育体系。次年,当地不少大学便开始申请开设中医专业,而昆特仑理工大学由于位处华人聚居的里士满地区,得以抢占先机。

尽管学科建制仍有待完善,昆特仑理工大学健康学院中医系主任杨光芳博士仍高度评价中医教育进入公立教育体系的意义:“加拿大主流社会认为,公立大学的布局是一种国家行为,此举有利于进一步推动主流社会认可中医药;未来更可借助平台加深与中国的学者、教授的交流,这对中医药进一步走向海外将发挥重要作用。”

上一篇新闻

神经性头痛

下一篇新闻

内外兼修 农业大省四川这样打通国际“经脉”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