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4月16日 星期二

记忆宝藏,这样打开

“穿梭斑驳岁月,读懂《百年跨国两地书》”“尺素传情,纸墨芳香”“以真实的力量震撼人心,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新的蓝本”……15日,一部聚焦世界记忆遗产“侨批档案”的纪录片《百年跨国两地书》在福建电视台播出,观众纷纷留言点赞。

该纪录片由国家档案局、福建省档案馆、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联合摄制出品,从档案视角挖掘侨批背后的历史故事,记录近代以来闽籍华侨华人求生存、谋发展、创伟业的生动实践,再现他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和情系桑梓、爱国爱乡的家国情怀。

“有许多华侨说,他们从侨批中看到了家、看到了根,看到人和人之间最普通的情感。”福建省档案馆副馆长马俊凡说,这些侨批记载着闽籍华侨华人的集体记忆,承载着家国的温度。它是家的纽带,是乡情的纽带,更是华侨华人寻根的桥梁。

侨批背后的文化价值

2015年10月,福建省档案馆的专家们收到一批特殊的信件。其中,有一封破损严重的越洋家书引起他们的兴趣,这是菲律宾著名华侨教育家颜文初写给母亲的信……纪录片由此展开。

“批”是福建方言对书信的称呼。2013年6月,侨批档案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关山远隔,漂洋过海的书信中,记录着家人最关切的在异邦谋生的境遇。侨批的传递至关重要,批局应运而生。纪录片《百年跨国两地书》播出后,更多的人认识了侨批,了解了传递侨批的天一信局,走近了那段不为人知的时代记忆。

1880年,商人郭有品返回家乡,创办“天一批郊”,这是漳州成立较早的批局,后来改称“天一信局”。百余年后的今天,天一信局依然矗立在那里,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岁月在他身上留下许多斑驳的痕迹,每个痕迹都是一段动人的故事。

“我们走进天一信局旧址,用穿梭机镜头细细感受百年前的时代记忆。现在天一信局的修复工作正在进行。”纪录片总导演王帅介绍说。

这部纪录片,不仅承载着主创人员和拍摄团队的辛勤汗水,更承载着侨批档案背后的文化价值和时代内涵。

“别小看这一封封家书,它真实记载了19世纪以来华侨华人迁徙、生存、创业和发展的历程,内容涵盖社会史、思想史、金融史、邮政史、海外交通史、海外移民史、国际关系史等方方面面,是研究中国近代史、华侨史、经济史的珍贵史料。”马俊凡介绍。

在国家档案局交流合作司负责人王红敏看来,侨批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它的意义在于向世界传播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向世人展示华侨华人对国际大开发、中西文化和经济交流所作的贡献。

把文献遗产保护好利用好

“面对这样的记忆宝藏,只有将其保护好、利用好,才能发挥其文献价值。但由于大量侨批散落民间,如何搜集、管理、开发、利用,一直都是难题。”马俊凡说。

为此,福建省档案馆为侨批档案等文献遗产提供最妥善的保管条件,对馆藏侨批档案进行数字化,有效保护档案实体,并建立数据库。拍摄纪录片《百年跨国两地书》,就是一个积极的尝试。

为了探访百年侨批印记,摄制组奔赴泉州、漳州、厦门等地进行实地拍摄,与档案馆有关负责人、侨批研究专家、华侨后人、南音非遗传承人等面对面,将家国情怀的绵长厚重与世人细细述说。摄制组还联系新加坡拍摄团队,补拍了境外珍贵侨批资料。

“用纪录片的方式进行解读,更能直观感受到每一封侨批中蕴含的动人故事。”在福州文化场所工作的小叶感叹道。

纪录片插曲《过番歌》的独特音调,同样引起观众的浓厚兴趣。

“《过番歌》是曾经流传在闽南地区的歌谣,闽南人下南洋的历史悠久,早年把‘下南洋’说成‘过番邦’。歌曲生动描绘了因谋生远渡重洋的侨民眷属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真实记录了华侨华人当时通过水客寄送‘批银’回乡。”马俊凡说。

由于歌谣早年是民间传唱而未留下曲谱,经多方协调,摄制组找到当地老艺术家陈谷先为《过番歌》谱曲,演唱者吴永沅为《过番歌》录制两版不同唱法。在两位老师的帮助下,《过番歌》得以在片中精彩呈现。

上一篇新闻

从“新”开始,沉浸式环游新加坡

下一篇新闻

正式进军东南亚市场,祖龙旗下MMO《龙族幻想》登顶泰国、新加坡免费榜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