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2日 星期五

丝路东游记 38:关于新加坡华人的那些事儿

“超人的旅途分享”和我一起重走丝绸之路!

既然已经来到了著名的鱼尾狮雕像,那么就接着上一篇的内容跟大伙聊聊新加坡名字的由来吧!

新加坡历史可追溯至3世纪,当时已有土著居住,其最早文献记载源自3世纪东吴将领康泰所著的《吴时外国传》,“蒲罗中”是新加坡岛最古老的名称,是马来语“Pulau Ujong”的译音,意为“马来半岛末端的岛屿”。

1330年,中国元代的航海家汪大渊首次来到新加坡岛,在其所著的《岛夷志略》一书中将之称为“单马锡”。据他记载,当时岛上已经有华人居住。而绘制于明代宣德五年(1430年)的《郑和航海图》称新加坡为“淡马锡”,1365年的《爪哇史颂》也把新加坡叫做“淡马锡”。单马锡、淡马锡都是马来文Temasek的译音,为“海市”之意,由于季节的影响,海运的船舶经常云集在此,所以逐渐成为一个船舶停泊的商埠。

一直到14世纪末,苏门答腊室利佛逝王国的一位王子,为了寻找理想地点建立新城市来到淡马锡。在洁白的沙滩上,王子突然看见一只从未见过的怪兽向他致意后急弛而去。这怪兽红身、黑头、白胸,雄健敏捷。王子很喜欢,便问随从:“那是什么动物?”随从信口答到:“狮子。”王子十分高兴,认为这里是吉祥之地,便决定在此建都,并取名“狮城”。在梵文中,Singa 意即“狮子”;pore 意即“城堡”。

丝路东游记 38:关于新加坡华人的那些事儿

鱼尾狮雕像

新加坡在经历了19-20世纪的英殖民和日治时期,迈向自治,在短暂加入马来西亚后,于1965年建国。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新加坡为世界最繁忙的港口和亚洲主要转口枢纽之一,集装箱吞吐量位居世界第二,还是世界最大燃油供应港口。新加坡堪称“亚洲四小龙”之首,是继纽约、伦敦和香港之后的世界第四大金融中心。在许多中国人的印象中,这不仅是一个令人向往的花园城市,更是一个拥有着稳定政局和廉洁高效政府的富裕国度。

新加坡整个国家也就是一座城市,只有710平方公里、仅上海浦东新区面积的一半多,人口500多万,大约是上海的四分之一,可谓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袖珍国,又被称做“星洲”或“星岛”。

在骑行往预订的青年旅社的路上,我反复思考:这新加坡的骑行该怎么骑呢?如果是环岛骑行一圈也就120多公里,一天就可以逛完整个国家,明显很没挑战性呀;如果是去游乐园,我一个大男人自己去似乎也有点怪怪的;如果是那些需要花钱的旅游项目,貌似也不在我考虑之中,这里物价太高,贫穷还是限制了我的想象力。

新加坡是世界上华人人口比例最高的国家,高达74.2%,可以算是南洋小中华了。在中国以外的华人是怎么生活的?这勾起了我极大的兴趣,就这么愉快的决定了!在新加坡的这段日子里,好好感受一下当地华人的生活。至于骑行,那就随缘吧!再不济,从岛的南面骑到北面的马来西亚也算骑了半个岛呀。

我来到了位于Joo Chiat Rd的青年旅社,由楼下一个很不起眼的小门进去,经由狭窄的楼梯上到二楼,里面别有一番洞天,是一整层的青旅,就像是个隐藏于闹市的秘密基地一样。在这寸土寸金的地方,任何空间都得节省,自行车被放在三楼的楼梯转台旁,我入住到最便宜的六人间,里面除了过道就是床,而且床对于我这182cm的个子也太短了,连脚都伸不直!哪怕是这样的条件,也要大约110元人民币一天,这也许是新加坡能找到的最便宜的住宿了吧!

丝路东游记 38:关于新加坡华人的那些事儿

青年旅社6人间

安顿好了住宿之后,我来到青旅前台咨询新加坡的美食攻略。青旅虽然简陋,可是它的前台往往都是比导游厉害得多的百事通呢!因为他们要面对来自世界各地的背包客,天天都要解答无数的关于旅游的问题,久而久之,也便成了专家啦~

东南亚是个美食的大杂烩,这里有原住民的美食,也有华人带来的中餐,印度人带来的咖喱,还有欧洲殖民者带来的西餐,汇聚东西方的烹饪方法,结合当地的特色食材和香料,造就了原来新加坡与众不同的饮食文化。经询问,全新加坡最著名的加东叻沙就在附近呢,午餐就吃叻沙啦!还有很多其他的美食我也都一一记下,有待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慢慢去寻找。

青旅楼下的Joo Chiat Rd是骑楼一条街,整齐划一的两层楼高的南洋风格骑楼装饰着鲜艳的图案,让人在这座现代化的城市里头找到了一丝怀旧的感觉。沿街既有餐厅里飘出的香味,也有寺庙里的香火味,还有此起彼伏的闽南话,让我有种穿越到泉州中山路的亲切感。

话说骑楼的渊源最早可上溯到约2500年前的希腊“帕特农神庙”,那是雅典卫城的主体建筑。十九世纪初,新加坡总督莱佛士在新加坡城的设计中,规定所有建筑物前,都必须有一道宽约5呎、有顶盖的人行道或走廊,向外籍人提供做生意的场所。从此,新加坡出现了连接的廊柱构成的5呎宽的外廊结构的建筑,称之为“五脚架”。这种欧陆建筑与东南亚地域特点相结合的一种建筑形式可以挡避风雨侵袭,挡避炎阳照射,造成凉爽环境,因此在东南亚十分风靡。

新加坡正午的骄阳似火,热得让人感觉都快融化了。骑楼的走廊可是避暑的好地方,一整条街连贯畅通的走廊,让人有了在40度高温的中午逛街的勇气。沿街的商铺虽然牺牲了部分室内面积,但是却为人们提供了遮阳挡雨的走廊,让大家可以不受气候影响,风雨无阻的行走在大街上。有失必有得,在为大家提供方便的同时,也为沿街商铺创造了巨大的客流量,实现了经济效益与便民公益和谐发展的经典商业模式。

丝路东游记 38:关于新加坡华人的那些事儿

新加坡骑楼

沿着骑楼阴凉的走廊闲庭漫步,不知不觉就到了新加坡最有名的328加东叻沙。叻沙(Laksa)是一种类似于中国的米粉汤的食物,里面通常有鸡肉、虾或鱼等配料,地上跑的,水里游的,统统都有。其中最给力的就当属它金黄色的汤汁了,里面以辛辣汤为基底,又添加了咖喱椰子奶等本地香料,绝对可以算是一个重口味的小吃。浅尝一口,似乎耳朵里都喷出火来,味蕾完全被浓郁纠结的鲜味、辣味、咖哩味所侵占。

关于叻沙的起源,历史学家则认为叻沙是一种从实际通婚中诞生的菜品,也就是我们知晓的峇峇娘惹,古代中国移民和东南亚土著马来人结婚所生的后代,当地的妇女会将一些香料和椰奶加入中国面条汤中,形成土生华人饮食文化。

丝路东游记 38:关于新加坡华人的那些事儿

加东叻沙

除了叻沙之外,新加坡还有许多著名的美食,比如说肉骨茶(Bak Kut Teh),无论在商场,还是街头巷尾,到处都有它的身影。

光是从肉骨茶的名称,不难看出它是一道闽南菜,而它正是来自早期华人下南洋的那段艰辛岁月。在清末时期,那时的华人为了离开动荡不安的国家,到来南洋谋生计。华人来到南洋后以劳力换取薪酬,如当三轮车夫、在码头做苦力或采挖钖米,因此需要有很好的体力。为了长时间维持体力和适应热带地区的气候而需要进补。但是,他们并不舍得购买昂贵的中药食材。当时的中医师便把闽南及潮汕一带的饮茶加以改良,并且使用当地出产的胡椒,加上当归、川芎、肉桂、甘草等材料配置成肉骨茶包,让他们在早上出门工作前,炖煮排骨及配上白米饭或油饭,来增加体力,应付工作,在那个时候,肉骨茶属于劳动人民的食物。

时至今日,当地的华人已经很少从事重体力劳动,可是肉骨茶依然风靡新加坡,那是因为这是一道既保健又休闲的菜色。

肉骨茶有很重的胡椒味,喝上一口汤,立马满头大汗。在新加坡这样湿热的地方,人容易患上风湿病,经常喝喝肉骨茶排排汗,就能把身体内的湿气给逼出来,起到保健的作用。

同时,肉骨茶也是符合当地人生活习惯的休闲小吃。因为在吃肉骨茶的时候,还要搭配上来自福建安溪的铁观音。一群人围坐在桌旁,饮茶话仙,即是福建人独特的社交方式,通过肉骨茶从福建带到了南洋。

丝路东游记 38:关于新加坡华人的那些事儿

肉骨茶

光是吃个饭都能吃出文化来,我想,既然新加坡太小没什么好骑的,那么不如把主题定为对新加坡华人文化的调研吧!

我打开地图,寻找着感兴趣的点,诸如牛车水、天福宫、佛牙寺这类的打卡胜地就不用说了,我突然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名字——土生华人博物馆。土生华人即侨居于南洋,与当地原住民通婚,土生土长的华人。土生华人的历史也就是中华民族融入于南洋诸国,并和睦相处共同发展的历史。博物馆向来是我首选的游览景点,因为内容丰富、主题明确,更加便于了解当地的文化。土生华人在南洋是如何生活的?他们与在中国本土的我们又发生了怎样的改变?这个土生华人博物馆激起了我浓厚的兴趣。

土生华人博物馆是一栋三层楼的白色建筑,欧式和中式的混合风格,看起来非常纯净柔,看起来有那么几分泉州番仔楼的味道。这里原是道南学校的校舍,道南学校和土生华人源远流长,它的两位创办人,陈笃生和黄仲涵都是土生华人。

丝路东游记 38:关于新加坡华人的那些事儿

土生华人博物馆

从历史上看,关于华人在南洋最早的文字记载来自于公元412年法显禅师从印度返程,经由马六甲海峡回到中国。

从唐朝开始,海上丝绸之路兴起,在宋元时期达到鼎盛。虽然东南沿海的中国人从事海洋捕捞和贸易活动。他们每年随着冬季北风下南洋,再随着夏季南风回家,像候鸟一样迁徙,留在南洋的人并不多。

直到明清两朝实行了的海禁政策,使得中国民间海洋贸易成为非法行为,阻断了宋元时期以来像候鸟一般的贸易往来。作为中国海洋文化代表的福建和广东两省,在这一时期就呈现出不同的表现。福建漳州的月港只允许中国人持护照到国外去贸易,而广东广州的十三行则是允许外国商人到中国来贸易。福建人迫于政策的限制,更多的选择走出去,像潮水一般涌向南洋去讨生活。时至今日,在东南亚的华人中,祖籍福建的占据了绝大多数的比例。

十六世纪以来,大航海时代使得被海洋分割在不同大陆的族群开始大规模的迁徙、移民与物产间的交换。马六甲海峡就成了海洋世界的中心,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在这里相遇。活跃于东南亚的欧洲各国的东印度公司将全球化的网络推到东南亚,由于当时航海技术的续航能力有限,他们需要和擅于贸易的中国人合作,建立起在东南亚的贸易网络,这使得突破海禁冒死出海的福建人有了强烈的出海的动机和可能。中国东南沿海的百姓纷纷迁徙东南亚,成为原住民与欧洲商人之间的中介,或将中国精耕细作的农业带入当地,极大地促进了整个东南亚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土生华人正是从这个特殊历史时期开始在南洋生根发芽。

丝路东游记 38:关于新加坡华人的那些事儿

土生华人在东南亚大事年表

土生华人博物馆中的对于土生华人的来源的说法跟中国的说法有些出入,待我跟你一一分析:

中国的观点是郑和的船队下西洋在经过马六甲的时候,有一部分随从留在了当地。这些人定居下来以后就和当地马来族或其他民族妇女通婚,其后代就称之为土生华人;

博物馆里面的观点是根据《马来纪年》里面的记载,满速沙苏丹曾经迎娶过一位来自中国的汉丽宝公主,还有500名宫女跟随公主远嫁到马六甲,如今有许多马来西亚的土生华人都自称是汉丽宝的后代。

而学术界的观点认为这些都是瞎扯淡,首先郑和下西洋是国家的外交使团,如果以今天的说法即是拿着公务护照出国执行任务。在封建统治严厉的明朝,岂能容许他们随便滞留于国外?

其次,虽然《马来纪年》里面有记载汉丽宝公主,中国古代也有像昭君出塞的和亲案例,但是在中国的相关典籍里面却没有记载。汉丽宝公主远嫁马六甲是1459年,郑和已经去世24年了。在“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明朝,政府认为下西洋除了劳民伤财,没有任何益处,就宣布了禁海令,"寸板不得下海"。在这种严厉的闭关政策下,汉丽宝公主如何能在皇室的主持下铺张地远嫁重洋,实在是不符合逻辑。

《马来纪年》里面的记载错了吗?我认为没有错,比较合理的解释是,在南洋的中国商人假冒国王,而他的女儿则成了公主,在那个信息闭塞的年代,只要演得像,完全没毛病。通过编故事,即可以给自己添加传奇色彩,又可以迅速融入当地的贵族,何乐而不为呢。类似这样的案例,咱们中国历史上多了去,就拿我们老刘家的刘备刘皇叔来说吧,他自称中山靖王刘胜后裔,可是刘胜光是子女数量就达120多人,到了刘备这一代又如何去考究呢?不管是真实的,还是编的,说得多了也就有人信了,起码皇族的血统对于打天下还是有很大帮助的。

传说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也许让大家都相信自己是汉丽宝公主后裔,让生活过得更具有传奇色彩,也不失为一件好事。老刘家共有92个皇帝,历27朝,统治时间达千年。我刚好姓刘,说不准也是哪个皇帝的后裔呢?先偷着乐一个。

丝路东游记 38:关于新加坡华人的那些事儿

郑和与汉丽宝公主

那么,土生华人从哪儿来呢?他们是十五世纪初期定居在马六甲、印尼、新加坡一带的中国明朝后裔,当时下南洋的中国人只有男性,因为当时有“女人不能上船,上船船要翻”的禁忌,所以他们就跟当地的土著女性通婚,所生的后代就被称为土生华人(Peranakan)。后代男性称为峇峇(Baba),女性称为娘惹(Nyonya),形成了独特的峇峇娘惹族群。

峇峇娘惹大部分的原籍是中国福建或广东潮汕地区,是带着闽南口音的中华文明、东南亚文化、欧洲相融合的群体,他们同时继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马来人的生活方式、欧洲人的商业方式,是西方文化、南洋文化、中国文化的融合和桥梁。

土生华人是南洋华族移民先驱,是明清时期的移民,20世纪后移民高潮中迁来的华人老劳工则被称为“新客”,是不同的两个族群。峇峇是土生的,新客是移民,新客跟当地女人通婚后的后代就称为混血儿。

丝路东游记 38:关于新加坡华人的那些事儿

峇峇娘惹

失掉自己文化熏陶的华人,绝对不会变得更文明。一个人的母语,就像一个人的影子,不能够和他本身分离。土生华人有遵循传统中国习俗的强烈倾向,即使侨居南洋,都不忘记根在中国。

对土生华人而言,婚礼标志着两个家庭的结合。而且他们对家族姓氏比较看重,因此婚礼还寄托着传宗接代的愿望。

在土生华人的婚礼上,就能看出他们对中国传统习俗的尊重。重要的婚庆 仪式必须根据新郎和新娘的生辰八字,选择适当的良辰吉日才能举行。所谓生辰八字就是代表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在这类仪式过程中,必须小心遵循各种禁忌,而且得邀请神灵、祖宗和长辈来见证,婚礼才能得到承认。

丝路东游记 38:关于新加坡华人的那些事儿

婚房

婚礼用品的颜色几乎一概是红、粉、橙、黄、金等幸运色,而且上面都饰有寓意婚姻美满的特别图案。土生华人跟中国人一样,都相信“好事成双”,所以很多婚礼用品都成双成对。新娘常会接着自己的婚礼,展示其在刺绣、珠绣及其他家庭手工艺方面的技能。心灵手巧的新娘将赢得夫家女性及所有见证人的尊重。婚姻一般都通过媒妁之言来安排。尽管父母长辈有权做最终决定。他们也会征求未来新郎新娘的意见。

丝路东游记 38:关于新加坡华人的那些事儿

珠绣

土生华人奉行的是中国式的多元宗教信仰,他们的信仰中混合了祖先崇拜、民间信仰和儒教、佛教、道教的信仰。这样的信仰体系由他们的祖先从中国南方带来这里,又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吸收当地的宗教信仰形成一个特殊的信仰体系。在这里,天主教的“圣家图”可以被供奉在道教神坛上。据介绍,原本的道教神坛是物主于1920年购入,1928年时放上“圣家图”。也许对这些背井离乡的华人来说,重要的并不是某一个具体的信仰,而是能够寄托其中的感情。来自故乡的信仰陪伴着他们漂洋过海来到异国,陪伴他们在这里生活,让他们在倍感孤寂时能够有情感的安置处,直到异国变为故乡。

丝路东游记 38:关于新加坡华人的那些事儿

混血神龛

土生华人对祖先祭祀是非常重视的,这种重视程度甚至远超当代中国的大部分家庭。大概在于离家在外的华人,要通过这种方式维系自己家族的血脉。因为离开了故土,所以对这种血脉关系的重视更甚。

这里让我对华人的“安土重迁”有了不一样的理解。我们通常将“安土重迁”理解为安于故土,不愿搬迁。但是土生华人博物馆告诉我,所谓的“安土重迁”并不只局限于不愿离开本土,而是就算离开本土,也会将本土的记忆悉数带去迁居地,他们的“根”还在山海那边的故乡里。

从一个中国人的角度去看这一切无疑是带有特殊的感情的,这些华人就像是我们隔了数百年血脉的亲人,带着对故土的眷恋,长眠在第二故乡的时空里。

丝路东游记 38:关于新加坡华人的那些事儿

祭坛

好了,让我们暂且结束穿越回过去的土生华人博物馆之旅,再把视线转移到“新客”的身上吧!

由于在新加坡停留的时间较短,我就没有去打搅那些侨界的大佬们,一直都是跟世界泉州青年联谊会的邱宁毅理事联系,从前期的签证办理,到入境新加坡以后的行程,都给予无微不至的照顾。

小邱跟我一样都是留学生,曾经留学澳洲,现在在新加坡从事教育行业的工作。到了新加坡的第二天,我们相约出来吃饭,有着相似的背景,又都热爱美食,一见面话匣子就停不下来。

小邱有些意外的说:“你很厉害呐!我看你昨天才刚到新加坡,一下子就找到了加东叻沙。”

我有些小得意:“是呀,我在青年旅社打听到的,每天都骑到新的地方,哪有时间做攻略啊!想找美食那都得靠问的。”

“是吗?你这一路过来都吃了什么好吃的?”小邱不禁有点好奇。

“哈哈,那可是数也数不清呀!有意大利披萨、希腊沙拉、土耳其烤肉、埃及甘蔗汁、沙特炸鸡、印度咖喱、斯里兰卡海鲜、印尼咖啡……”说起美食,我如数家珍,随便都可以聊个把小时。

虽然一脸羡慕的样子,可是小邱还是一副美食专家的模样:“那你到新加坡就来对了,这里可是号称美食天堂呢!我建议你去吃吃肉骨茶,发起人、黄亚细的都很棒,还有芽笼9巷的牛河很好吃,19巷的田鸡也不错……”

小邱一边滔滔不绝,我一边拿起手机mark下来。慢慢地,话题从美食转移到骑行,小邱是这一路上唯一一个接待我的女生,也许是出于女生的细腻吧,我第一次被人问到这样的问题:“万一路上生病了怎么办?”

我顿时愣住了,想了一会儿,支支吾吾的回答:“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呢!”

“哦?你怎么没准备就出门呀!”她也觉得奇怪了“你在沙特那么热就不怕中暑吗?你吃印度的食物就不怕拉肚子吗?平时总会遇上感冒吧?”

“不是你想象的那样。”我解释道“是因为我已经十多年都没生过病了,关于生病的记忆已经很模糊了,而且像中暑这样的症状这辈子都从来没遇到过呢!”

我接着说:“其实我早就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在出发前还特地做了急救医疗的培训。无论是像感冒药、肠胃药等内用药,还是用于治疗外伤的消毒片、创可贴、绷带、止血带,都统统带在驮包里呢,只不过从来都没机会派上用场。极端高温的问题只要补充足够的水和电解质的话,再加上心静自然凉的心法,问题是不大的;同样的,食品卫生问题肯定是无法避免的,只能靠尽量避免吃不卫生的食品,循序渐进的喝少量生水来让身体逐渐适应它;总之,能预防的尽量预防,不能预防的也只能靠自身免疫力了。”

“我就说嘛,肯定不至于没准备。”小邱豁然开朗“再说了,在东南亚还好,如果在其他不说英语或中文的国家,不管是看病,还是买药,在描述症状的沟通上都有很大的语言障碍。”

我点点头:“是的呢,我以前在意大利曾经带人去过医院,在语言沟通上搞得头都大了。所以,我这次备足了一切药品,不出什么大问题的话,完全可以自己搞定。”

看似一帆风顺的表象背后,其实是有着充分的准备和丰富的经验,任何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

丝路东游记 38:关于新加坡华人的那些事儿

邱宁毅和我

顺着骑行的话题,我开始提问:“新加坡辣么小,我该怎么骑呢?”

小邱回答道:“你别看新加坡小归小,可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里完全不缺乏骑行的地方呢,除了经典的环岛路线之外,我们还有专门的公园连接道网络,光是专门的骑行线路就有5条之多,总的加起来有300多公里呢!时间充足的话你可以全部骑骑看咯!”

“蛤!”看来是我孤陋寡闻了,因为早年我在澳门读书的时候,骑行路线都太短,想骑得多一点,只能靠不停地绕圈。原本想着澳门和新加坡都是小地方,应该差不多,可是一查数据下来才发现,澳门半岛8.9平方千米,新加坡岛628平方千米,明显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在新加坡,骑行是一项很流行的运动。明天正值周六,正常应该会有车队组织骑行活动,我一会儿帮你问问看。”她接着说“另外,从你住的地方离东海岸很近,从那儿有一条单车道一直通到鱼尾狮公园,鱼尾狮公园环线是新加坡最经典的骑行路线,强烈建议你明天去骑一下!”

“好呀!”说罢,我便拿起手机在地图上查看到鱼尾狮公园的路线,而小邱则忙着联系当地的车队。

“哇!你运气真好!”小邱激动地喊了起来“明天有车队骑行榜鹅公园和科尼岛,我跟队长提起你,他们强烈邀请你去参加活动。”

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原本充满纠结的新加坡骑行,在一顿饭的时间里就统统解决了!

丝路东游记 38:关于新加坡华人的那些事儿

新加坡PCN骑行路线

2016年3月5日,在抵达新加坡的第三天,我终于如愿以偿的开始在狮城的骑行。

我骑行来到东海岸公园,跟我先前骑行的城市道路截然不同,在这里有专门供自行车和滑轮使用的道路。在单车道上,我看到了五花八门的自行车,里面有休闲的、有健身的、也有竞速的,新加坡爱好骑行的人可真不少呢!

在单车道的旁边是步行道,上面有不少前来散步和跑步的人们。人车分流,各行其道,热爱运动的人们在阳光下挥洒着汗水,沉浸在大自然的怡静与休闲之中。

丝路东游记 38:关于新加坡华人的那些事儿

东海岸单车道

新加坡被称为花园城市,从60年代是仅有几个花园,到现在整个城市置于花园当中,经过了整整一代人的建设。在新加坡骑行,可以领略到新加坡的城市居民区,工业区和商业区是怎样的用一个个花园连接起来的。新加坡的PCN公园连接道网络—— Park Connector Network, 扩展和打通了公共空间,全部连接起来。

在新加坡骑自行车,是结合美丽风景、休闲娱乐、观光与美食的独特体验。新加坡的公园里设有自行车专用道,衔接临近的公园连道——PCN,让你能轻松穿梭于花园城市,游览多座公园。骑行在PCN路线上,既安全,且完全不受汽车车流的干扰,可以将新加坡中心市区最美的风景尽收眼底。对于自行车爱好者来说,PCN等于把原本分别独立的各个自行车公园连接起来,让我们不再一直枯燥的原地绕圈,或者需要经过痛苦的拥堵路段才能抵达另一个公园。我沿着PCN这条自行车高速公路,实现了公园之间的无缝链接,很快的从东海岸公园骑行到了经典打卡地——鱼尾狮公园。

鱼尾狮公园一圈要三公里多,步行的话太慢,开车又没办法近距离欣赏,只有骑行是最合适的交通方式,不时都可以看到有自行车穿梭于拥挤的人群中。

既然又故地重游,那么就聊聊作为新加坡标志的鱼尾狮吧!这座狮头鱼尾浑然一体的雕塑是由新加坡雕塑家林浪新设计,于1972年完工。塑像高8米,狮头鱼身,鱼尾反卷,宛如从河中跃起。狮头代表传说中的“狮城”,至于塑像的鱼尾造型,浮泳于层层海浪间,既代表新加坡从渔港变成商港的特性,同时也象征着我们当年飘洋过海,南来谋生求存,刻苦耐劳的祖祖辈辈们。

丝路东游记 38:关于新加坡华人的那些事儿

鱼尾狮公园

下午,我如期来到位于榜鹅公园大门的集结地,与新加坡当地的车友们汇合。狮城骑行是一个成立于2016年的业余骑行组织,为广大骑行爱好者以及喜欢运动的人员提供交流活动的平台,在车队的组织带领下,至今已经完成了数十次环岛骑行。

车队的队长小光光大老远见到我就一个劲地喊:“大神来了~~~”

队员们齐刷刷的把头转过来,也齐声喊着:“大神,你好!”

如此隆重的阵仗,搞得我都有点不知所措,只能回报以点头和微笑。也许是因为新加坡太小了,在这里环个岛就已经是极限了,而环岛的距离也只是我日常每天的骑行距离罢了,从意大利一路骑行到新加坡,相当于环了几十次岛。这样的距离对于居住于小岛上的新加坡人来说,长得有点不可思议,正因如此,大家才尊称我为“大神”。

此时距离我从威尼斯出发已经有半年的时间了,虽然一路上有跟不少国家的车友互动过,但是来自中国的车友这却是第一回。车友们左一句右一句的问候,让我身处新加坡,却有了回到祖国的感觉。

在跟大家交流的时候,五花八门的普通话口音引起了我的注意。照理来说,新加坡人大多祖籍福建、广东,他们的母语几乎都是闽南话和广东话,其普通话里面会夹杂浓厚的口音,而且从来不卷舌。但是,在这些车友里面,绝大部分说的是字正腔圆的北方普通话,看来他们就算传说中的新客中的新客了。

好奇心驱使我不由得跟他们攀谈起来:“听口音,大家应该都不是新加坡本地人吧,你们都来自哪里呢?”

“山东、吉林、江苏、福建……”车队的来自于中国的不同省份,出乎我意料的是,原本以为会有很多泉州老乡的,没想到福建人竟然成为了车队里面的少数派,仅有车队的创始人德门卧鹰一人而已。

丝路东游记 38:关于新加坡华人的那些事儿

新加坡是1959年才独立的国家,自然资源极度匮乏,经过50多年的发展,经历了从劳动力密集型到技术密集型再到知识密集型产业结构的转型,经济高速发展,被公认为是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国家。新加坡取得如此成就,与新加坡的“人才建国,人才立国”的国家核心发展战略是紧密相关的。

新加坡政府一方面充分开发本国现有人才资源,另一方面通过多种措施积极从海外招才引智,同时通过加强国内的人居环境吸引人才。新加坡人口总数仅500多万,除去公民和永久居民之外还有近200万的移民,而这些移民中的绝大部分来自于中国。

不同于老侨大多来自于福建、广东等传统侨省,新侨的来源呈现出多元化的情况,他们来自不同省份,大多拥有较高的学历和技能。通过跟车友们交流,我对于在新加坡的新侨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工作上,公民和移民的待遇是公平的,薪资的高低取决于文凭与能力。新侨的薪资基本都能达到3-5000新币左右,其中也不乏高收入者,车友中有个开游轮的船长,月薪就高达近20000新币(1新币约兑换5人民币)。

在住房上,新加坡跟同样是地少人多的香港比较起来,简直就是天堂。新加坡82%的人住在公屋里,人均居住面积可达30平方米。一套100平方米的公屋,如果是位于较远的地段,大概在人民币200万元以内;如果是好一点的靠近地铁站地段,人民币300万元也就足够了。相较于当地的薪资水平来说,哪怕是新侨,都可以比较轻松的在新加坡安居乐业。

在生活上,新加坡从1979年起就开始推广普通话,使用简体字,再加上74.2%的人口都是华人,作为从中国大陆过来的新侨,在语言和文字上完全没有障碍,很容易找彼此的社群,融入到当地的社会中去。从认识狮城骑行到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过去了三年半的时间,当时添加微信的朋友们几乎都留在了新加坡,说明当地的人才政策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现在,在人口老龄化和低生育率的大环境下,新侨成为人力资源的有力补充,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生力军,让新加坡持续保持着强劲的竞争力。

丝路东游记 38:关于新加坡华人的那些事儿

狮城骑行

在完成了签名和合影之后,我们一行二十几人的大队伍就开始骑行了。骑行路线沿着榜鹅水道绕了一圈,一共也就十来公里,是一条极其轻松休闲的路线。骑行不止是一项体育运动,它还可以是一种社交方式。队伍里面除了专业的自行车外,不乏有骑着买菜车,载着小朋友来参加活动的。大家陶醉在公园优美的风景之中,一路走走停停,在一片欢声笑语中结束了骑行。

我想,这不就是一个微缩版的“民心相通”吗?无论是新客与新客之间,还是新客与土生华人之间,或者是华人华侨与原住民之间,都需要像这样的没有政治经济目的的敞开心扉的交流。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能够互相增进了解,消除隔阂。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拉近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然而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需要通过“民心相通”来拉近。无论是历经数代已经完全融入到当地生活中的土生华人,还是初来乍到正在南洋打拼的新客,都是我们中国“一带一路”连接世界的纽带,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先锋。

丝路东游记 38:关于新加坡华人的那些事儿

明天,我即将再次登上亚洲大陆前往马来西亚,继续踏上回家的路。人生就像自行车,你不踩,轮子永远都不会动。只要锁定目标,把握好方向,哪怕每一次微不足道的踩踏都是有意义的。积少成多,聚沙成塔,成年累月的坚持下来,也便成就了奇迹。我用了半年时间骑行了11个国家,接下来只要再骑4个国家就马上可以到达中国了!

丝路东游记 38:关于新加坡华人的那些事儿

原创不易 欢迎赞赏

为了更好地撰写《丝路东游记》,

进入《丝路东游记》交流群,

多提宝贵意见

上一篇新闻

盘点33款清洁面膜的秘密,好用不贵最受欢迎!

下一篇新闻

2017年度护肤品大赏,好东西时间知道(下篇)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