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绿尖新嫩茁生,
带水掐来随手脆。
5月29日,记者来到义安镇田李村芦笋种植基地。放眼望去,一株株芦笋嫩茎破土而出,青翠葱郁,在风中舒展着身姿,甚是惹人喜爱。十几名收割工一手掂着篮子,一手拿着剪刀,沿着垄沟,在芦笋田里穿梭奔忙,收获喜悦。
“每天上午、下午采摘两次,最近天气好,芦笋长势非常喜人,今天割下一茬,第二天又能长出来不少!”介休市林海芦笋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高祥麻利地挑选着刚剪下来的芦笋,按照个头、粗细分门别类。
“我们村种的芦笋全部采用有机肥,不喷农药,是真正的绿色无公害产品!”田李村党支部书记薛明笑呵呵地说。“不出村就被收购了,而且直接出口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地,走上国际餐桌,美得很呢!”
早在2012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李高祥得知芦笋营养价值高,需求量大,而且在北方鲜有种植,于是就萌生了种植芦笋的想法。由于自己不是专业人员,担心技术问题,李高祥就去清徐、河南、山东等地进行考察。
2013年,李高祥以每亩每年500元的租金流转了十余亩地开始种植芦笋。慢慢地,二十亩、五十亩……直到今天的200余亩,李高祥的芦笋种植规模越来越大!
“芦笋种植一般在惊蛰前后最佳,第二年会有少量产出,‘英雄期’每亩可产1800斤左右,种植芦笋的一次性投入虽然很大,但种一茬可以收获8-9年。”李高祥向记者介绍道。
接着,李高祥又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照高峰期计算,亩产1800斤,批发价6元/斤,一亩可收入10800元,除去人工等成本,每亩可收入8000元左右。
“今年受疫情影响,批发价降到了4元左右,加上春天的几次霜冻,使产量也下降了,虽如此,那也比种植传统农业翻番呢!”说到此,李高祥脸上并没有太多的担忧,芦笋属于紧俏产品,他相信市场很快会好转。
正与记者交谈中,村民吴海峰拉着几框芦笋送到了李高祥家芦笋储藏冷库,称重后,李高祥直接给他结了账。“村里发展芦笋种植后,我在打点零工的同时,种了近7亩芦笋,地是自家的,每年可稳定收益几万元呢!”吴海峰兴奋地说。
2016年,李高祥成立了介休市林海芦笋专业合作社,“我们采取‘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社员30户,乡亲们加入合作社后,我们负责提供芦笋苗和技术指导,待芦笋成熟后再统一收购、销售。”
在李高祥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了种植芦笋队伍,现田李村种植芦笋共350余亩,并辐射到周边任家堡、孔家堡等村,全义安镇种植面积达到了1000亩,涉及农户100余户。
芦笋种植业的发展,还让部分无法外出务工的村民可以在“家门口”就近就业,为周边的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今年56岁的范爱莲是义安镇北堡村村民,“已经干了第5个年头了,一天能赚70元!”她说在农闲之余还能在家门口务工挣钱,既增加了收入,补贴家用,又能照顾家庭,生活更有奔头啦!合作社每天固定用工15人,采摘高峰期用工量可达四五十人,来的都是邻近村的老人和妇女。
在做好种植的同时,李高祥又打起了线上销售以及芦笋深加工的主意。“芦笋是世界公认的抗癌之王、蔬菜之王,通过深加工,能生产芦笋茶叶、芦笋罐头等,而且现在电商带货兴起,我计划开始介入,努力延伸产业链,带动更多乡亲增收致富!”谈及未来李高祥信心满满。
“田李村芦笋种植模式,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实践,大大提高了土地产值。下一步我们将以改种、改良、改土、改路、改水、改善芦笋生态六改为措施,重点抓好芦笋种植保护区建设,引导更多村民种植芦笋,扩大种植面积,让田李村‘芦笋专业村’的名号愈来愈响亮,让更多村民走上致富路!”薛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