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1日 星期六

新加坡ofo也凉凉?共享单车为何沦落至此

昨天(12月28日),新加坡报纸《Today》报道,两家新加坡公司已经向小黄车ofo发出索偿信,追讨超过70万新币的欠款。

70万新币对于曾经那个不可一世的小黄车来说实在算不了什么,可事实证明,就是这70万,成为了小黄车的瓶颈。

小黄车到底怎么了?

 寒冬 

进入12月,小黄车ofo似乎和中国当下的气候一样进入了漫长的冬天。

小黄车债务危机被曝光之后,资本市场似乎立即对其失去了信心。无数曾经追捧它的民众和企业现正成为压垮小黄车最后的稻草。

今年8 月 31 日,上海凤凰开始起诉 ofo 欠自行车货款 6815.11 万元人民币。此外据财经网报道,ofo 还拖欠了云鸟、德邦等多家物流供应商数亿的欠款…等等

更糟糕的是,资本市场的压力已经让小黄车力不从心,ofo的用户市场也似乎出现了大问题。

直至今年5月,ofo在各项活跃数据上都比摩拜有优势。

从共享单车出现伊始,小黄车一直稳压老对手摩拜一头,一切似乎都朝着有利的发展方向走。

但今年10月开始,陆陆续续有小黄车用户试图通过软件退款程序取回自己的押金。但迟迟未能收到钱款。

无数个单一事件集体爆发,终至不可收拾。

在万般无奈之下,ofo于本月17日在其官方微博公布了退押金的新政策,称线上和线下登记合并在一起,将按照用户申请顺序退还押金。

可目前线上排号人数已经突破千万,后续申请的数字还在持续增加。若以每位用户99元人民币押金计算,待退押金至少有10亿元人民币。

(来源:微博/中国之声)

小黄车现有的现金流还能支撑押金退还吗?新闻的报道直接导致许多对ofo不信任的用户自发前往ofo在北京的总部,走线下退款路线。

 (ofo公开信)

在这样的危难情况下,ofo创始人戴威不再沉默,于19日发表公开信灭火,强调“不逃避,勇敢活下去,为我们欠着的每一分钱负责。”然而至今收效不大。来自用户和供应商两方的强大压力已经让小黄车在山顶上摇摇欲坠。内部管理问题更是雪上加霜。

曾经俾睨天下的小黄车似乎真的要黄了?

 回望 

回顾共享单车的发展历程,其声势最高的时候无疑是在17年末至18年初。

特别是在2017年5月之后,“一带一路”沿线的20国青年参与评选中国的“新四大发明”,共享单车位居其中。

(新四大发明-高铁、扫码支付、共享单车、网购)

然而共享单车的寒冬远比想象中来得快。就如很多互联网业内大佬所估计的一样,共享单车其本身就存在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总有一天会爆发。

共享单车这个创意的来源,在于解决公众出行“最后一公里”的概念。

何为“最后一公里”?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类似情况:上班公司离最近的地铁站还有一段距离,出门去附近的超市购买日用品…

这类日常出行痛点促使共享单车横空出世。

(图:外滩上的共享单车)

为了解决这些看似微不足道但是很急切的需求,共享单车的出现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提升出行效率的同时也符合现今流行的“减碳出行”的概念。

但需要注意的是,共享单车虽然解决了民众的需求,但它不是不可替代的。没有了共享单车,还有公共交通,虽然费事,但仍然存在。更不要说人一直都在使用的“11路”(步行)。而在这种情况下共享单车的存在本身就是“可有可无”,也是这个行业最为尴尬的一点。

 困局 

更为糟糕的是,共享单车打着节约资源的名义,却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资源的浪费。打着保护环境的名号,实际上在不断制造垃圾。

共享单车“坟墓”

从2017 年开始,ofo 和摩拜等共享单车开始了蒙眼狂奔,尽管还没有哪一家能找到共享单车的盈利模式,但似乎只要敢入局就有资本接盘,于是开始了无止境的融资、烧钱、补贴、扩张……

据中国信通院发布的2018中国共享单车行业发展报告统计,去年年共享单车投放量高达 2300 万辆。ofo 在这一年还曾表示计划在年底投放 2000 万辆小黄车,日订单量也超过了 1000 万。

2000万?一旦报废会制造多少金属垃圾?

这种业务扩张速度不仅在互联网企业极为罕见,还同时带来一个新的疑问:管理运营的速度能跟上扩张的脚步吗?很显然没能做到。

实际上,共享单车企业在管理上采取的大抵是放任自流的态度。不否认其背后曾经付出过的努力,但目前来看自行车管理工作更多的依赖民众的素质,以及当地政府的管控。

企业对其车辆的掌控力几乎为零,除了进行盲目地投放和回收自行车这个循环之外。

(新加坡即将推行落地扫码,共享单车如摆放不当将每次从用户app账户罚款5新币)

而这种不作为造成的结果就是就是无序的摆放,占用了大辆的城市公共空间。民众在享受便利的同时也怨声载道。进一步拉低了民众对于共享单车的期待。

共享单车不好吗?好!可是我们都准备好了吗?并没有!

在中国的新闻中时常可以见到破坏单车的情景。另外,在社交媒体上,也有很多人举报了单车被扔进河里,给单车上“私锁”等等行为。

这才是共享单车困局的根源。他们没有准备好,我们也没有。

破灭

曾经,共享单车被无数人寄予厚望,资本疯狂跟投,泡沫直冲云天。

巅峰时期,ofo联合创始人张巳丁曾志得意满的表示,只靠租金,单车成本两个月就能收回,如果再加上品牌广告,盈利根本不是问题。

却不料,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小黄车的折旧速度,远远超过了他们的想象。

据统计,一辆小黄车,成本大概300元左右,一年就报废了,1000万辆,一个月的折旧成本就高达几亿, ofo根本无法承受。

更重要的是,共享单车的本质,实际上就是租赁,这种重资产运营模式,本身就和互联网轻资产的理念背道而驰,投放和维护费用极高,仅仅靠租金,根本无法自负盈亏,更不可能盈利。

更不要说ofo曾经主打了很久的1块钱促销月卡….

而品牌合作,无论是在自有APP上打互联网广告,还是直接在小黄车车身上打平面广告,本身都价值有限,根本无法带来多少盈利。

一边是放血犹如井喷,一边是造血严重不足,整个共享单车行业都开始摇摇欲坠,曾经的各路共享单车纷纷折戟沉沙,市场上废弃的单车,尸横遍野,摩拜创始人,见势不妙,金蝉脱壳,哈罗单车慌忙投诚阿里。

可ofo呢?ofo错过了最好的时机,创始人戴威迟迟不愿意放弃自己的权力,导致滴滴入股ofo之后双方一直貌合神离。

而现在背负高额债务的ofo已经很难找到新的投资者,共享单车的泡沫已然破裂,投资机构为了自身利益也不会再加大投入,而是需要尽早套现离场,剩下哀鸿遍野只能寻求合并或者收购。

在今年4月,摩拜以27亿美元被美团收购之后,共享单车里只剩下 ofo 还没有归宿在这几个月里艰难挣扎。

换个角度来看,阿里、京东、小米都是在资本的帮助下成长起来的,资本的介入不是共享单车寒冬的借口。说到底还是这些创始人自身的问题,或许他们从一开始就没打算建立一个长久存在的企业,目的也只不过是圈钱而已。

对于共享单车,我们必须承认是有价值的,但是再有价值的事物,如果找不到自己准确的定位,找不到足够的盈利模式,仅仅靠投资者一时的脑热进场是很难维持的。

共享单车垃圾堆一角(中国)

共享单车风风光光地来,最后沦落成为城市垃圾,遍布山野,留下一地鸡毛,不得不让人叹息。

毕竟资本市场从来不相信眼泪的,当初多么受捧,现在就该有多么凄凉。

人品守恒定律大概是从来是不差的。

(文/四月是你的谎言)

上一篇新闻

邻居太吵,新加坡大妈提刀想砍人

下一篇新闻

泰国11具婴儿尸体被挖制作成它?!张柏芝都养过!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