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实脚下每一步,终将水到渠成!
来新加坡不到八年,我服务于两家人力咨询公司。成长和成熟的过程,自不必说。有幸遇到两位不错的老板,我倍感幸运!(分享下干货,与大家共勉。)
先说第一间公司 – 我负责中国和台湾市场,所以工作方面语言不是问题。但挑战在于:公司的条规和理念。尽管当时很排斥,内心有感老板是”强权政治”。但回头一看,真心感谢那段日子的历练!其实同行业的前辈也认为那间公司真的像”军校”一样,不断培训出过硬的员工。
必须守时 — 第一课
比如:
每周一晨会8.30开,8.15要在会议室坐好;
周三培训,必须从分公司赶在晚6:45之前到达总公司(下班后,迅速从西部移到市中心);
每季度公司总结与表彰大会在酒店举行,必须早上7.30之前在酒店签名(无故不出席,需要上交一天的薪水作为公司奖励,发给工作突出的员工);
每半年一次全公司体育运动,安排在某个周六早上8点集合,必须到场。。。。。。
有次晨会, 一位资深同事8.30准时踏入会议室,那时公司CEO 和相关部门经理都在,包括和项目相关的工作人员坐满了会议室。那位同事二话不说,深鞠躬道歉并试图做出解释,但她的直属经理立刻制止了她,“你耽误了大家的时间,而且不管什么理由,你已经造成了资源浪费的事实。。。。。。 ”之后大家迅速进入开会状态。那位女同事站在会议室里参会直到会议结束。
还在试用期的我,深刻了解了“守时”这种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马上行动,不要想太多 — 第二课
我的工作需要接触大量客户,而且很多情况都在和客户沟通商谈。一般做法是:每次和客户接洽前,准备客户资料,顺便了解客户竞争对手的信息,以便在洽谈的过程中掌握更多的主动性。但无论怎么准备,总会有百密一疏的时候。而且越准备越紧张,越紧张想越多(甚至还会自我假设一些可能发生的情况。。。。。。),结果有时一整天一个电话也没打出去,一个客户也没有预约。
经理的做法是,只要看到我发呆就会马上提醒, “不要想太多,行动起来!接通电话想什么说什么。。。。。。客户不是老虎,不会吃人,答不上来客户的问题也是常有的事,但放下电话再思考怎么解决,更有针对性。”
这种处理事情的思维,高速有效,极易出成果。
不要讲理由(无需解释),提供方案 — 第三课
我最怕开会,但也最期待开会!每个人顺序发言,新人起初都喜欢用 “因为”这个词先解释原委。但经理不管多大多小的会,一定马上纠正,“说方案不要给我理由。”那之后的发言很快都是这样的开头“根据。。。”, “我打算。。。”,“我的安排。。。”。。。。。。
“无论如何,事情已成定局。赶快跳出漩涡,尽快止损,让利益最大化。” — 我的直属经理这样强调。
这间公司的工作理念看似不太人性化,但非常实用。慢慢消化这些“金科玉律”并通过努力变成自己的工作习惯,无论在哪个行业耕耘,都能很快出成绩。
花絮:
我在这家公司面试,一共经历三轮。每轮都被晾在空调房先吹一小时冷气。(那一小时不知做什么好,大脑中的想法也千变万化,比如会想:是我记错时间啦?到底该走还是该等?这么冷不知以后工作咋办!等面试官来了先给个下马威,真不尊重人!这么大公司竟然没时间观念。。。。。。)直到我真的快坐不住时,然后每轮面试官都会恰到好处的出现,并不约而同的说,“这是测试候选人的忍耐力。恭喜你!。。。。。。” 真是很奇特的面试!赫赫!
第二家公司 – 我主攻本地市场,英语正式提上日程。
坚持不懈 — 最原始、最朴实的真理。— 第一课我没有去语言学校。考虑到大学毕业了还去念语言学校,一来面子上过不去,没办法和一群中学生在一起学口语;二来,我要学的英语必须能马上运用到工作中,不是单纯的日常口语。虽然语言学校会有“商务英语”课程,但并不会安排“具体到某个行业”那么精细的程度。再者,“新式”发音和“美式/英式”都不同。因此语言学校就并不适合我。所以我决定直接面试进公司,在工作中摸索,适应。
首当其冲,我用英文练习了69个面试问题,确保面试官问到哪里都能对答如流。所谓“家中有粮心中不慌”。这跟考试背答案很像,不过得把嘴皮子练到不着痕迹的流利程度。
拿到工作只是开始。周围都是用英语交流的同事。虽然他们会讲中文,但大多用福建话或广东话聊天。。。。。。那个不是重点,关键是英文。
第一周工作结束,老板就找我聊了一下,“你真的能做好这份工作吗?” “我想做好,请给我多点时间习惯。” 我记忆深刻,那时只要老板找我“聊”,我马上心跳加速,后背冒冷汗!
第二周、第三周,老板同样叫我单独问话,问的还是同一个问题,我内心压力很大非常不好意思(因为感觉是白拿薪水做不来事儿!),但依旧很肯定的答复,“我想做好这份工作。”这次老板直接说,“那你放工后留下,我来培训。因为你想做好这份工,所以得全力以赴。我们再多给对方一个月时间,看看有没有改进。”
从那天开始,我每晚六点到七点,由老板逐字逐句教 “怎么说话”!
我们在学校里学习到的语法和真正用在工作上与客户交流的句式,的确大不同!以至于在工作初期,客户听我讲完话,马上问我”来自哪里”,丝毫不跟我聊工作上的东西。就这样我被不同的客户问“来自哪里”有半年之久。。。。。。
我老板对我的培训持续了一个月。他每次逐句纠正我的发音时,甚至会用手机录下来,叫我对比发音。差距显而易见,马上就明白问题在哪里,重新练习!
我的语言就是这样开始慢慢进步的。全公司也只有我是这样的“待遇”,因为老板也是不服输的人,他不想承认自己招聘了“错误的人”,我不想承认“我做不好这份工作”。
和老板“鹦鹉学舌”式的“初级班”结束后,一切就靠个人信念和惯性,自己琢磨、摸索更好的路子提高语言。我开始“偷偷”听同事怎么和客户地道地沟通,把握节奏,甚至听写下来大段的“对话”,悄悄反复念。模仿久了就成了自己的语言。
大概过了一年左右,就不会有客户直接问“你来自哪里”,就算想问,也会这样问“你的英语很好,华文哪里学的?” 赫赫!
自信,做自己。— 第二课
工作离不开沟通,自信也得从沟通说起。新加坡虽然是双语环境,但英文不灵光还是让人感到挫败,尤其体现在日常生活方面。想吃印度饭,点不来;想买化妆品,稍微专业点的介绍就懵;想和同事一起做点什么,她们聊的内容,多半跟不上。。。。。。 总之,慢半拍、迟钝,是最初一年我加入公司给大家的印象。很多时候,有些事被人说多了,就像真的一样。就像他们对我的印象,叫我不得不怀疑自己到底“行不行”。
有段日子非常郁闷。同事们一起吃午饭叫我同行。我努力迎合大家,和他们一起吃福建面、肉骨茶、鸡饭等。但日子久了,我发现没人知道我的口味,也没人试图问我“想吃什么”。而且每次午餐的八卦都是聊同事间的“秘密”。我就像隐形人一样坐在一边,食之无味。
某天中午,我鼓起勇气拒绝了同事的“邀请”。虽不想“落单”,但也不想再做无意义的“妥协”。我自己去了菜饭摊儿,随心所欲地点想吃的蔬菜。吃过饭也不用点饮料听八卦,而是径自去了离公司不远的图书馆。
从此,我开始了“独行侠”的午餐时间。管他别人怎么看,管他同事背后说什么,管他呢!一个人想做什么,想好就行动。我的午餐活动时间充裕,简直丰富多彩!公司附近有图书馆,有大型购物商场,有咖啡屋,有书店、花店,有超级市场等。吃过饭后,我喜欢走走看看,有时抓拍些街景,有时思考些工作上棘手的问题,有时去图书馆休息,有时采购些需要的物品。
充实的午餐时间,叫我不再醉心于努力去迎合别人。读书虽然是一个人的乐趣,但读书的种种收获,最好能运用在实践中。运用好了,工作更加得心应手。同事也会慢慢敬畏三分,自信自然不请自来!
这七八年在新加坡的积淀,对我的成长自不必说。本来南北方(更何况是两个国家)在饮食、文化、交流等各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喜欢面食还是稻米,都无可厚非。要适应新的环境,最基本的就要尽早、尽量提高语言能力。然后才有信心做独一无二的自己,有朝气的追求属于自己的人生。无论在哪里,都不要麻痹自己的心。
付出的汗水,不会白流。终有一日水到渠成!我们需要的,只是时间和耐心。非常感谢命运,让我遇到两位不错的老板,给我不同寻常的成长机会! 可爱的新加坡,已然成为我的故乡。
期待单细胞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