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社会价值观:怕输!怕输!怕输!
2018年新加坡社会价值观调查新鲜出炉,结果一点都不意外,“怕输”荣登第一。在2012年和2015年政策研究院也做过相关调查,“怕输”永远都“金榜题名”~
这次入围的五大词汇是:怕输、投诉、好竞争、教育机会、关怀老人。
新加坡的“Kiasu”
新加坡式英语中有个独特的词汇“Kiasu”,源于福建语“惊输”,意思是“怕输”,害怕事事落后于人。
官方解释是,这个词专门形容那些由于害怕错失或者失去,而引起的焦虑或自私的行为。
为了全面解释“怕输”,新加坡人还自创了一套A-Z的“怕输哲学宝典”。
“Kiasu”已成为一种现象级
Kiasu在1990年第一次出现在新加坡的议会文件中,它的原句是在讲希望政府也能做到不患怕输综合症(Kiasu Syndrome)。
从此,这个词就火遍了新加坡,使用频率超高,很快就被收入到牛津词典当中。还荣登新加坡搞笑宝典SGAG~
五毛翻译:
日本人:如果有人可以做,我也能做。如果没有人能做,我必须做。
马来西亚:如果有人可以做,让他去做好了。如果没人能做,我还能做啥呢?
新加坡人:如果没人能做,那我最好也不做。如果每个人都做了,那我绝对绝对狗带也要做。
《Mr.Kiasu》是90年代火遍新加坡的卡通人物,他凡事都怕输,事事争第一:
还被翻拍成了电视剧…..成为了一部超经典的情景喜剧。
在新加坡有一类被称为“Kiasu Burger”的汉堡。它的特点就是,让怕吃亏的人都能超级满意。因为它…..超!级!大!放图感受一下:
家长社区更是hin炫酷,这个充满了各种补习信息、学校排名、教学质量评估的网站,直接被命名为Kiasu Parents,即“怕输家长们”社区。
大人们“怕输”成日常
别人排队我也排,大家都买我也买…..反正一定不能抢不到好东西,输给别人。
害怕没有座位,未雨绸缪先占位。
悄咪咪天没亮就去小学做义工的父亲,为孩子抢到名小学资源比啥都重要。
小孩子变成了“牺牲品”
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通病,在新加坡似乎更加明显。小孩子成了这种“怕输”文化的最大牺牲者。
精英教育下的小孩子
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小孩要参加高才教育计划(GEP),录取率只有1%左右。
90%的GEP学生会在PSLE小六会考中名列前10%,80%的GEP学生会通过直升计划(Direct School Admission – DSA )直升中学。
而只有上好的中学,才很有可能上好的高中,然后进入录取率20%的新加坡两所顶尖大学NUS和NTU。
Kiasu到极致的重压童年
在这样的情况下,新加坡的小孩的童年可谓压力重重。之前的家庭支出调查显示,家庭花在补习班的费用有11亿新币。
120万家庭的孩子需要去补习中心学习,这个数字占新加坡家庭数量的90%。
新加坡介于13-19岁的孩子中,85%小孩每周要课外补习4小时以上。
如此重压下的新加坡小孩,由于长期用眼,近视率高达80%。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017年公布的一项调查,新加坡学生对于学业的焦虑程度高于经合组织的平均率。76%本地学生应考时会感到焦虑,高于平均的55%。
怕输文化可怕吗?
BBC曾经针对新加坡的怕输文化,做过专向的调查采访。面对这样“争强好胜”的性格,各方持有不同的态度。
支持方:
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政策学习研究所,资深研究员梁振雄博士将Kiasu解释为是一种生存本能。
在他看来”新加坡人永远都牢记一定要自力更生,靠自己,要未雨绸缪,那种一定要争先的心理已经成为新加坡社会精神的一部分。”
参与调查的新加坡籍父亲林先生说:
“我们的祖先通过自己的竞争力而幸存下来,所以我们做了父母之后,就要把这种精神传给下一代,从小就要开始。”
“我们没有选择,我们不能放弃,因为保持竞争力是我们唯一的资源。没有水源,没有食物,没有土地 —— 只有争当第一我们才能幸存下去。”
反对方:
新加坡议会议员郭晓韵认为,“这种态度僵化了商业中的创意性,那些怕输的企业家们目光短浅,只顾及眼前利益,而没有长远眼光”。
新加坡文学评论家魏俐瑞说:”这种所谓怕输行为还是很有争议的。虽然没人喜欢遇到这种行为,但他们自己却毫不犹豫地这样做。当我们看到这种行为,心里会感到有点畏惧、不高兴,还有尴尬。”
面对Kiasu这样一个富有争议的社会价值观,你同意哪一方的观点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