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4日 星期二

新加坡的华人竟然连中文名字都不会写?

默认标题_自定义px_2021-02-23-0.png

“小姐,自杀吗?” 小贩斜眼提着刀问A小姐

“你杀吧。” A小姐头也不抬的平静的回答道

不要担心,这段对话的背景并不是什么凶杀现场,只是新加坡的日常对话罢了,几分钟后,A小姐就会提着小贩”杀”好的榴莲回家了。

八年前初到新加坡时,A小姐并不适应这些奇奇怪怪的字眼,这和她二十多年来在中国接受的华文教育实在是太不同了,想去小贩中心买晚饭回家吃,老板问”包吗?” A小姐愣着回答”我没有要买包子啊”,其实老板只是想问要不要打包。

去餐馆用餐完毕,服务生上前问到”小姐,要还钱吗?” A小姐又懵了,”我,我没有欠钱啊”,其实服务生只是想问是不是要买单。

去银行取款,工作人员来问”按钱吗?”A小姐满头问号,”按什么?按哪里?”,其实工作人员只是问是不是来取钱的。诸如此类的尴尬充斥在A小姐的日常生活中。

新加坡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人口都是华人,旁人会理所应当的认为华文在这里的地位是十分”高大上”,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在A小姐身上曾经发生过一件事,A小姐在某一个周末应友人的邀请去新加坡乌节路的一家餐厅用餐,当A小姐到达时,用中文和服务生交流时,服务生表示听不懂中文,让A小姐用英文,可在A小姐她们用餐完毕准备走出餐馆时却听见服务生和同事用中文对话,A小姐和友人对视,苦笑一声离开了餐馆。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新加坡华人都会如此鄙视自己的母语,如此的以不会说华文为荣,只是从这件事之中对于华文在新加坡的状况可见一斑。

造成如今这种现象的有众多原因,其中之一是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新加坡政府出于政治经济各方面的考量,决定关闭并转华校,所有中学以英语为教学语言,当时唯一的一所华文大学---南洋大学也被并入新加坡国立大学,如今的新加坡精英阶层大多都是英校毕业生,英文也理所应当成了高地位象征的语言,华文则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被形容为”巴刹语言”,意思就是文化含量低,去巴刹(源自马来语,意思是市场)才用得上。

虽说新加坡政府想有意识的保留华人传统文化,不想完全西化,近年来也大力推广华语运动,实行双语政策,然而在学校里的华文教育确是大有问题,名为双语教育培养双语人才,实则倾向英文,整个”挂羊头”,学生也并未习得中文精髓,只是硬着头皮为了通过考试顺利升学,更别提文化历史人文素养了,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大多都是厌恶华文的,加上他们的父母在家里宁愿和小孩说着破碎的英文,也不肯用自己更擅长的华文来交流,时间久了,华文则变得词不达意,讲不通顺,没有文化含量,更有甚者只会讲不会写,社会中真正精通双语的人才更是少之又少。

新加坡著名的文史学家韩山元老先生就曾举过几个关于新加坡华文程度之糟糕的例子。例一,老先生遇见一位卖电脑的经理,和其谈起中国有个城市叫厦门,经理却问到,有下门,那上门在哪里呢?例二,曾经老先生和学生们提起中国著名学府清华复旦,学生反问,什么是青蛙孵蛋?大学毕业的学子尚且如此,华文在偌大狮城可谓是凄风苦雨。

在多元文明不停的产生冲突碰撞这样的大背景下,民族文化的传承是必要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世人世代累积的智慧,理应消除偏见隔阂,薪火相传,如果培养出的后代都成了只会写”豆芽菜”的”伪洋人”,又怎么能继承被新加坡领导人推崇的”南大精神”(南洋大学,曾经的华校)呢?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文:Wan Pin)

上一篇新闻

今天地铁是“碰”不是“撞”,24年前那起更严重

下一篇新闻

罕见!新加坡地铁被“雷劈”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