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新加坡学者​郑永年,谈习近平的中国”大”外交

默认标题_自定义px_2021-02-23-0.png

内政外交是一个领导人治国的两个方面。世界正处于转型期,充满变数,中东、乌克兰、非洲的区域发展都处于不稳定状态,即使发展中的亚洲也不能确保和平稳定,同时中国对南海的态度以及中美之间的互动也都引人注目。作为大国,中国对自己的一言一行必须有所回应。胡温时期的外交是“韬光养晦”,因为不作为所以招致的外界压力较小;但如果有所作为,就必然牵动其他国家尤其是邻国的神经。总的来说,大国大外交是比较麻烦的。

 

中国外交局势:两条腿,一个圈

“两条腿”分别指跟西方大国建立新型的大国关系、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开展经济合作,比如“一带一路”。“一个圈”是指周边外交,这是外交的核心。

第一条腿,具体来说,与西方大国建立新型关系,包括美、俄、印度、欧盟等国家。但中美关系永远是重中之重,因为只有美国对中国的安全会构成威胁,其他国家则很难构成威胁。中国领导人总是花很多力气解决中美问题。尽管学术界对中美关系不太看好,但其实不必太悲观,就如邓小平所说,中美关系“好也好不到哪里去,坏也坏不到哪里去”。

今年9月,习近平将会访问美国,这是衡量领导人的重要指标。习近平对中美关系高度重视,比历届领导人都要重视。美国不理解中国的价值观,中国的发展跟美国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相悖,美国人就不高兴;相反,如果和他们的价值观契合,他们就感到满意。这个差异还会持续下去,但并不影响这两个大国关系。

中俄关系也是大家比较关注的方面,但中俄不会结盟,他们是战略性伙伴。所谓战略性伙伴,针对的是面临共同问题的国家,而同盟则是针对第三方。即使美国和其盟友联合针对中国,中国也不会和俄罗斯结盟。中俄不会结盟,世界局势就能得到稳定。今天的中国像以前的美国,比较开放;而今天的美国则像以前的苏联,总是心存恐惧,搞军事竞赛;而今天的俄罗斯像以前的中国。俄罗斯的角色其实非常重要,它是中美两国之间的一个缓冲,没有它就会变成中美直接冲突。中俄两国以后会更紧密,但不会走向结盟。

美国有三个负担。第一、在苏联垮台冷战结束后,美国没有及时转型,反而加强了同盟,导致现在成为美国的负担,比如北约、美日同盟等。第二、做世界警察需要钱。第三、在全球推行民主。美国帮助中东建立民主政权,搞政党更替,推翻政权,但是美国没有看到他们期望的民主国家,反而催生了像IS这样的恐怖集团。

中国对美国的外交层面,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方面,是中美直接关系。中美两国其实在很多方面都有不错的合作,比如伊朗问题、全球气候问题,在地缘政治上也没有直接冲突。中国也从来没有表示亚洲是中国的亚洲,想把美国赶出去。另一方面,是中国与美国盟友的矛盾,这是比较显著的。

美国对中国的外交策略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第一、从现实主义出发。比如基辛格,美国军方沿用了冷战思维,利用TPP等区域性贸易集团来限制中国发展。第二、对中国进行和平演变。虽然之前有两个成功例子即西德和日本,但这对中国并不成功,因为中国太大,美国消化不了。第三、中美共同承担国际责任。比如美国表示减少对台武器出口,那么中国就以对台不使用武力的承诺作为回报。所以此次习近平访问美国还是值得期待的,他有可能会让中美重新回到轨道。

第二条腿,是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合作,比如“一带一路”。过去中国高度依赖发达国家的市场,但发达国家对中国搞贸易主义,中国就必须开拓新兴市场,比如发展中国家。中国之前加入以欧美为主导的世界经济秩序,随着中国能力变得强大,就很难再往上爬,所以必须要拓展国际市场、国际空间。同时,世界经济面临失衡,美国经济起色缓慢,欧洲现在是一堆烂摊子,他们的问题是没有经济杠杆、财政杠杆,政府债务过大。现在只能采取量化宽松的方式来调整,但是这会使经济越来越不平衡。目前世界经济需要再平衡,需要开拓新市场。

 

“一带一路”的目标和条件

第一、“一带一路”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持经济平衡的方式。中国不能走西方殖民主义的老路,只能寻求新的发展方式。在这个项目中,中国政府不是主体,中国资本才是主体,所以需要走出去的是中国资本。中国目前资本积累高度过剩。

第二、中国产能过剩。大规模基础建设可以输出庞大的产能。

第三、中国基础建设的技术卓越,比如高铁建设技术。

这三点结合到一起就成为了“一带一路”项目的动力,也是其他发展中国家所需要的。

我们可以看到“一带一路”上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而且很多都比较贫穷,他们需要上述三个方面的支持。过去美国与中国的竞争集中在经济、军事,美国与苏联的竞争只有军事,但现在中国想避免军事竞争而转为经济竞争。因为军事竞争就是零和博弈,但经济竞争不是,而是有可能达到双赢局面。在中国组建亚投行上,美国担心中国是否有意挑战现有的经济秩序。中国的回答比较聪明,明确表示不是要挑战,而是要互补。中国也未料到亚投行可以如此顺利地吸引到这么多国家参与,当然这跟中国持开放的态度有关,同时也说明很多国家的确需要经济上的合作。在习近平任期八年内,亚投行会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一个圈

“一个圈”,就是周边外交。中国与美国不同,美国周边只有两个高度依赖美国的国家,而中国周边有十几个国家,比较头疼,像东海问题、南海问题都是因为地缘方面引起。

在世界指责中国的时候,中国也感到委屈。比如南海问题,大家都在造岛,但就因为中国能力比较强造岛速度快就受到各方压力。从中国的角度来说,至少证明了中国是有能力的。下一步可能就需要共同谈判。但按照美国的理解,造岛就是代表帝国主义和侵略扩张,因为他们以前就是这么做的。中方的做法我认为比较明智,显得比较有弹性。美国所面临的两难困境是,一方面它需要支持盟国,这关乎它的信誉问题;另一方面它也不能抛弃中国。中国的邻国也应该明白,过度使用美国是不理性的,美国不会因为菲律宾而放弃中国,中美是“首要”关系,其他关系都是其次。同时,中国永当“老二”的想法也很明智,中国并没有打算要取代老大的位置。近年孔子学院的开办也只是属于文化交流,并非要推行国际秩序,只是增加了互相了解的平台。

总的来说,中美关系不会太悲观,即上述提到的“好也好不到哪里去,坏也坏不到哪里去”。

 

美国的衰弱

中国不能低估美国。中国有一些民族主义者认为美国要衰弱了。美国的衰弱是个很长远的过程,而且也不是体制性的,而是政策性的。中国的衰弱经历了几百年,美国即使衰弱也需要很久时间,并且在纠正了错误政策以后也还有复兴的机会。中国的军方、民族主义如果低估美国,就容易犯颠覆性的错误。同时也不能高估中国自己的力量,中国自身有太多问题。中国的中低层民族主义比较强烈,但高层相对冷静,而他们才是有决策权的人,所以对此并不悲观。

 

泰国克拉运河问题

中国官方从未承认也没有否认泰国克拉运河问题,是一个比较模糊的状态。对中国人来说,这个问题远远还没到提上日程来的程度。

首先,马六甲并没有出现问题,美国要掌控马六甲的局面并未出现。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这些国家都有自己的能力。不是像中国人自己想象的那样,马六甲明天就会被美国人拿走。当然恐惧的心理是可以理解的。

其次,泰国方面考虑这个运河已经有上百年了,但是应该不会付诸实施。因为泰国不会希望在自己国家开一条运河然后引入大国政治。现在有人担心马六甲会被美国控制,但如果克拉运河开好了,美国、印度等大国也照样会去。而且如果泰国开了这样一条运河,泰国的统一就会成为问题。中国领导人也不会自以为是的认为这条运河开了就是属于自己的。民间议论会持续下去,但是二三十年内不会成为中国的议题,除非中美之间开展冷战。

美国重返亚洲与中国的对策美国重返亚洲有它的必然性。首先,从历史上看,哪一个区域成为世界经济中心,所有国家的战略重心就会转移到那个地方,因为有利可图。从这个角度来说,亚太经过二三十年发展成为世界中心,中国、日本分别是第二、第三大经济体,印度正在崛起,亚细安各国也在发展。而世界其他地方则是各种麻烦不断,比如欧洲有高收入陷阱,南美、非洲都没有类似亚太的经济增长的迹象。所以重返亚洲不仅是美国的议题,俄罗斯、法国也都有讲过,都想分一杯羹。

其次,美国重返的方式非常重要。有些小的国家希望借助大国力量平衡中国,因此希望美国回来。但是希拉里宣布美国回来以后,也面临很多问题。在经济上TPP还没有成功,而在军事上,亚细安也不希望看到中美 两国搞军事竞赛。所以TPP是否可以成功对美国来说非常关键。

不过,中国也不必过度担心,不要害怕美国,而是要拿出比美国更开放的态度,这才是最好的办法。比如中国的亚投行,实际上就非常开放,这个态度非常重要。

 

习近平访美,当然对中美关系有重大意义。对在新加坡的我们来说,更重要的是,中美这两只大象在草地上的打斗或XXOO,对我们会造成什么影响?中美互信是加强了还是减弱了?两过在南中国海会否擦枪走火?商业和信息领域会否爆发商战?美国如何看一带一路?东南亚又能做些什么来保障自己的安全和发展?要是演变为中美争霸,对本区域地缘政治会有何影响?新加坡支持美国重返亚洲,会不会影响新中关系?两只大象要真吵起来甚至打起来,新加坡是否维持中立?又能否维持中立?如果被迫站边,要站哪边?

隆道亚洲讲座《习近平要访美?谈中美关系大趋势》,著名中国政治、国际关系与社会问题专家,新加坡隆道研究院主席,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教授主讲。

时间:9月19日 7:30pm – 9:00pm

地点:终身学习学院(靠近巴耶礼峇地铁站)

Lifelong Learning Institute (near PayaLebar MRT station)

11 Eunos Road 8, Singapore 408601

入场免费。座位有限,

上一篇新闻

银河网咖

下一篇新闻

《Mr.Unbelievable》新加坡洗脑神曲要拍成电影了!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