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6日 星期四

新加坡是这样庆赞七月十五中元节的…

默认标题_自定义px_2021-02-23-0.png

如果有外国人在农历七月来到新加坡,每天都会同时感受到几种截然不同的气氛:有人在家里缅怀祭祀故去的先祖;有人在组屋楼下祭拜那些孤魂野鬼,气氛阴森;而在庙宇里除了盛大的中元法会,还有热闹的标福物(庙宇拍卖会),以及激情四射歌舞狂欢的歌台演出。

640

其实,新加坡的中元节有着丰富的历史、宗教、民俗的文化内涵,而且把一天的节日扩展成了一整个月的庆典,足可以申请为新加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了。

首先,新加坡的中元节继承了中国道教佛教的信仰内容。

农历七月十五,本是农作物成熟的季节,被称为小秋。讲究孝道的中国人,要用新米新谷等祭祀祖先,向祖先们报告收成。因此每到中元节,家家都要备了鸡鸭猪鱼和各式糕点,行礼如仪。有的还要上坟扫墓,缅怀先祖。

640(2)

这就是中元节的祭品,除了平时常见的水果和菜肴,还有柴米油盐等生活品,而且必须插普度旗。摆桌祭拜普渡,又分成”公普”(又称”联普”,全聚落、团体或庙境居民联合举办)与”私普”(个人或单一家庭、机关举办),举办时供桌上也会竖立”写有中元敬语与施主姓名”的”普渡旗”,并在每一项供品插上一炷香,也会在供桌下放置香皂、毛巾与盛满清水的面盆供”好兄弟”梳洗。许多抽烟者,还会点燃香烟,插在香脚上,推己及”魂”,供”好兄弟”吞云吐雾,别有一种人情味。

640(3)

东汉时期道教兴起,道教把源自上古时期的人们对天、地、水的祭祀和信仰变得更加仪式化和宗教化,产生了相应的经文。三官大帝分别有了不同的职能: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庆祝日期分别在农历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和十月十五。

根据道教经文,七月十五这一天,地狱门大开,阴曹地府中的鬼魂只有这一天能够出来活动。因此家家祭祀祖先,希望他们能够早日超生仙界。同时,人们也要祭祀那些没有后代的无主孤魂,或者冤死、横死的亡灵们,道士要建醮祈祷,被称为“中元普度”,以安抚孤魂,帮助他们化解怨气,早日托生、离苦得乐。

640(4)

佛教也庆祝中元节,正式称呼为盂兰盆节(意为救倒悬、解痛苦的意思),源自佛教目莲救母的故事:佛陀弟子目莲惦念过世的母亲,他用神通看到其母因在世时贪念业报,死后堕入恶鬼道中,深受恶鬼之苦。目莲于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给母亲;但其母不改贪念,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无法下咽。目莲虽然有神通,身为人子,却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请教佛陀如何是好。佛陀指示他在七月十五日是结夏安居修行的最后一日,供养许多证得阿罗汉果的僧人每人一钵净水一枝杨枝,僧侣喝时先用杨枝净水布施无量饿鬼,将功德回向目连的亡母。其母因此得到解脱。目莲救母的故事影响非常大,在戏曲、小说等各种文学作品中都有所体现。佛教在盂兰盆节上会举行盛大“放焰口”法会,主要目的也是对孤魂恶鬼进行祭祀和安抚。焰口是佛教中恶鬼道鬼王的名字,因他口吐火焰,故意译为“焰口”;也可理解为脸上冒火,故也被称为“面燃大士”,民间呼为“大士爷”。

到了中元节,新加坡的庙宇中就会多出一尊彩绘纸扎“大士爷”的神像,大的有两米多高,面貌凶狠丑恶,长舌下垂,肚大如鼓。民间传说大士爷是鬼王,统辖阴间众鬼;中元节时观音会化身为鬼王,管制跑来阳间的众鬼。所以一般在大士爷的头上都有一个小小的观音像。这其实也是象征着恶鬼王“面恶心善”的形象。到中元普度结束之时,纸扎的大士爷会跟金银纸一起焚化掉,象征送鬼王离开,中元庆典也就结束了。

640(5)

640(6)

除了宗教色彩,新加坡的中元节还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

早在殖民地时期,除了庙宇,大大小小的行业工会、公司、街道组织都会举办“中元会”,成为华人社会增强凝聚力、互帮互助的重要方式之一。直到今天,“中元会”仍然十分兴旺。“中元会”的会员们会自掏腰包,贡献一定的份子钱,然后大家共同购置“三牲”、“五牲”等传统祭品,甚至米面糖油等日用品,一起祭拜“好兄弟”(孤魂野鬼)。

640(7)

祭拜完毕,大家一起享用牲食,其他日用品则平均分给个人带回家。当然,中元会有大有小,供品的数量各有差异。不过,“中元会”这种形式的确起到了联络情谊、增强凝聚力的作用。

640(8)

640(9)

通常庙宇的“中元会”会员较多,他们会在庙宇附近举行盛大的宴会,在宴会上同时举办“标福物”活动,也就是“庙宇拍卖会”。拍卖会上最特殊的拍卖品是各种有着宗教象征意义的福物,比如:发财炉、金银山、旺梨等等。每年中元会都会把一部分标福物的收入捐给慈善。

640(10)

这些东西都有着美好的寓意,保佑发财或者保佑顺利平安,通常也是现场竞拍最为激烈的物品。拍到福物的人,不必立即支付费用,他们可以先把福物带回家,一年以后,也就是来年的中元会上,再支付上一年的拍卖费用。不少人在请了福物之后,一年之内生意大旺,或者顺利无灾,来年一定会加倍地返还拍卖费。这也是宗教福物与普通拍卖会的最大区别。

640(11)

640(12)

640(13)

640(14)

640(15)

在中元节的宴会上,最中间的那桌美食一定是留给“好兄弟”的。“好兄弟”是新加坡人民对鬼魂的亲切称呼。很有可能早期的无主孤魂大都是那些在战争中捐躯的战士,人们通常举行大规模的法事来祭祀他们,因此才有了“好兄弟”的称呼。在不少庙宇的中元法会中,作者常常看到有“海陆空三军阵亡将士孤魂”的牌位,可以印证这种猜测。

除了举办普度法会来祭祀“好兄弟”,通过放焰口、铁罐施食等科仪来让“好兄弟”享受美食之外,新加坡人民还考虑到了“好兄弟”们的精神生活,于是“歌台”就应运而生了。

歌台的历史跟中元节比起来要短得多。传统的庙宇庆典都是请戏班演戏,可是随着方言的消失,传统戏班也没了市场。大约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从台湾吹来了一股“歌台”的小清新之风。以唱歌跳舞为主要内容的歌台,立刻风靡狮城,成了“中元节”的经典内容。

640(16)

640(17)

“歌台”充分体现了草根文化特色,一般设在邻里之间的大草坪上,谁都可以来看,演唱的都是民间最流行的歌曲,主持人在台上插科打诨,满足普通百姓的娱乐口味。唯一体现出它仍然是一种宗教活动的,大概要算舞台下面第一排的椅子了。第一排椅子通常空着,上面放着几张金银纸,不用说,一定是留给“好兄弟”的。

640(18)

640(19)

640(20)

640(21)

总之,很多人把中元节当作一种鬼节,再加上民间各种令人毛骨悚然的禁忌、传说,让人心生恐惧。但其实,如果了解了中元节的历史背景、宗教内涵、文化思想,我们会发现,这个节日其实体现了华人对祖先的孝道、对孤魂的慈悲、对同胞的友爱,是值得珍视的华人文化传统之一。

640(22)

(佛教的放焰口仪式)

最后补充一点,虽然中元节其实是大家向好兄弟表示关心的好机会,但拜好兄弟,千万要在外面拜,不能在家里拜啊。不然,后果……你懂的……

0640(23)

本文作者徐李颖,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硕士,厦门大学历史学博士,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博士后,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客座副教授。目前任职于新加坡隆道研究院。作者著有《佛道与阴阳:新加坡城隍庙与城隍信仰研究》一书,系统研究了在新加坡华人社会颇有影响力的城隍庙和城隍信仰。城隍本是中国人的城市保护神,佛道兼容。在跟随华人移民来到新加坡之后,城隍庙的社会功能、城隍神的信仰内容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社会化和商业化较为成功的城隍庙,在时代机缘之下,更承担起建立制度型道教的使命。本书收集了丰富的一手资料,是新加坡华人民间信仰的重要研究成果之一。在本文底部写评论并入选的网友,将免费获得赠书一本。

上一篇新闻

新加坡屈臣氏热卖的18种平民防晒大盘点~附价格

下一篇新闻

带你看看新加坡大选的那些奇葩选票。别闹了行吗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