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德中国前高管毛大庆:我和李光耀先生的四次接触
从资政2月5号肺部感染住院继而病情恶化很快……肺部感染对这个年纪的人,我知道意味着什么。我和朋友说,非常担心今年新加坡五十周年的纪念活动他是否能够坚持到参加……因为,新加坡五十周年的作品展示里,不可以没有他———“新加坡模式”的总设计师。
办公室里,一直摆放着2008年奥运会期间,他亲临北京来福士广场时,我陪同介绍时的照片。
知道李光耀,是在1975年的报纸上,年迈的毛泽东和李光耀握手交谈。之所以印象深刻,是因为,小时候觉得外国人的元首都是“外国人”的模样,没想到,一个叫新加坡的国家的领导人,完全是个“中国人”。当然,那时不可能想到的是,自己从25岁之后的人生竟和新加坡发生了不解之缘,更加荣幸的,是有机会和这位世界伟人有过四次近距离的接触与交流。
第一次是在1996年7月。父母来新加坡看我。一天晚上,一家人来到克拉码头露天吃饭。忽然看到时任国务资政的李先生和一两位随从谈笑风生地从远处走来,轻松穿过人群直至从我们面前经过。我们起身向他致意,他挥挥手回身报以微笑。那个微笑和回身的动作在以后的日子里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第二次是在奥运会前夕,李资政作为温家宝总理客人到北京参加奥运会开幕式,作为他来京的活动之一,就是参加凯德置地位于东直门的“北京来福士广场”项目的竣工典礼和亮灯仪式,作为项目总经理的我自然无比高兴!资政到达后,我陪同他进入休息厅,和等待的北京市领导及众多嘉宾握手致意。之后,我向他用英语解释韩美林先生为他题写的“宿德显正”四个字。我挖空心思希望用简短的英语解释清楚,纵然事先准备了好几遍,表述的时候还是十分紧张。资政边听,边用汉语念出这四个字,还用普通话说了他的理解,真的让我惊诧万分。
第三次也是在2008年奥运会开幕的前两天的中午,在使馆安排下,我参加了资政请父亲和傅成玉、朱云来等近十个各界人士的午餐,席间,他和大家轻松地从区域发展、国际关系谈到能源改良,特别是和父亲谈到油品质量改善是雾霾治理的关键、关于气候变暖的不同角度的看法。资政谈及新加坡多元文化和华语学习的重要,并用英语和华语交替和大家交流。他说,他70多岁还在学习中文,他认为中国的崛起是大势所趋,新加坡人要学习好华语才有出路。(半个多世纪以来,李光耀在新加坡积极推行英语第一、华语第二的双语教育,让不少新加坡人受益终生)
第四次是在2013年秋天,我和中国企业家小型代表团拜访他,和他交流对中国发展的看法,将近一个小时的谈话,老人语速很慢,但深沉而清晰。他说到中国新一届领导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用了三个“赛跑”做了简洁的描述:人民财富积累后不断上升的生活质量诉求增加的速度和政府公共资源均等化实现速度的赛跑;人口结构趋于老龄化的变化速度和创新引领的发展方式、经济结构转型实现的速度的赛跑;主动改革和被动革命的赛跑。我问他对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的看法以及他是否使用移动互联网时,他说: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自然阶段,谈不上你喜欢不喜欢,只有努力去学习和适应,否则你就被它淘汰。
我因为从2010年开始撰写《一口气读懂新加坡》一书而翻阅了大量新加坡历史沿革的资料和书籍,越发对这个内心强大的人,在马来半岛局势动荡的时期,背水一战,率领百万之众走上独立自强之路深感敬佩。除去各种政治治理理念之争不谈,不争的事实是,在李光耀执政期间,新加坡创造了在一代人时间里变身发达国家的奇迹;在一代人时间里新加坡从贫穷走向富裕,从脆弱走向稳定、从腐败走向廉洁,从落后走向高效,从人情关系社会走向全面法治社会,从缺乏归属感的移民聚散地变成族群和谐共处、身份认同感强烈的国家,从“地图上的一个点”发展成重要的地区乃至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国家。李光耀相信全球化、相信变革图存、相信自力更生,相信每个国家都有适合自己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他作为“新加坡模式”的总设计师,他既要求新加坡重视学习西方,同时坚持推行“亚洲价值观”,他本人也通过这些智慧的思想,寻求着大国间地缘政治的平衡。这些,都是他用尽毕生力气留给新加坡的宝贵精神财富。
李光耀改变了世界,也改变了我们这一批把全部青春留在了新加坡的“新狮城人”的命运!
也许有过数次近距离的接触,这位世界敬仰的伟人在我心里是一个真真切切、有血有肉的人生榜样。“我来到这个世界上,并不是为了探索什么生命的意义,更不会对这个深奥的问题发表长篇大论,我的生命的意义就是我做到了我想做的事情,而且我一直是尽力而为,所以我很满足,没有遗憾”。他的这段话,教会了我“心所愿、力必至、无所畏惧”的生活态度。
光耀先生安息!
29日,我去送别您。
本文由作者毛大庆授权新加坡眼发布,原文首发于3月27日。作者简介:毛大庆,1969年出生于北京,东南大学建筑学学士,同济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博士(在职)。曾任公司高级副总裁,兼任北京万科企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凯德置地环渤海区总经理。该集团是目前东南亚最大的上市房地产企业,总资产超过190亿新币(约120亿美元),目前已经在新加坡、中国、澳大利亚、日本、英国、马来西亚、印尼、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50个城市开展业务。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