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月06日 星期一

张学令:新加坡是否会归于平庸?

即将步入建国金禧年的新加坡,若要基业常青,唯有继续创新,否则,未来会归于平庸绝非危言耸听。

不久前,笔者在新加坡《联合早报》就“老生常谈却又常青”的地铁让座问题,建议考虑增设地铁保留车厢(Reserved Carriage),不过并未听到任何官方反馈意见。近日,女性专用车厢问题也浮出水面,不过新加坡陆路交通管理局(陆交局,LTA)已明确表示,这类车厢在乘客容量方面有局限和困难而行不通。

其实,女性专用车厢的历史可追溯至1912年日本的中央本线,此后虽然几经废止重用等反复,目前仍有日本铁路公司在使用此设计,而韩国、台湾、香港、俄罗斯和北美等地也有过此类实践。笔者无意质疑陆交局意见的专业性,也认为治安优良的新加坡也许并没有必要引进此类设计。

不过,对于新创意,新加坡人是否缺少了点尝试的勇气和动力,还是早已习惯安于现状了呢?“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此类事件令笔者对于新加坡的未来发展,平添了几分也许还不算成熟的思索。

作为一个南洋小岛国,新加坡不仅自然资源匮乏,而且一直被大国虎视,在1965年独立时,能否生存下去都是一个未知数。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被普遍认为几乎“没有任何理由”能够独立存在的城市岛国,不仅顽强地存活了下来,而且几乎是仅用了一代人的时间,就完成了“从第三世界到第一世界”的奇迹飞跃。

因此,在外人眼中,新加坡早已不再普通,而是一个被仰慕的非凡发展神话。缔造这个神话的,正是那些建国一代(The Pioneer Generation)。他们不仅吃苦耐劳、实干兴邦,而且敢于冒险和创新,为世人所称道。

1947年,英国房屋委员会的报告曾指出,“新加坡有一个世界上最糟糕的贫民窟,是文明社会的耻辱(A disgrace to a civilized community)。”如今新加坡民众拥屋率近100%,并成为举世闻名的“花园城市”。始创于1960年的政府组屋(HDB)制度可谓功不可没,它不仅保障了居者有其屋,而且一直坚持富有远见的整体城市规划。

为了缓解城市交通拥挤问题,新加坡早在1975年就开始使用区域通行券系统(ALS),并于1998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城区电子道路收费系统(ERP)。该系统曾令全美交通最拥堵的城市之一的纽约前市长,迈克尔·鲁本斯·布隆伯格(Michael Rubens Bloomberg)羡慕不已,一心希望效仿,却难以完全成功复制。此外,加之独创的“拥车证”(COE)制度,新加坡治理城市拥堵的实效有目共睹。

新加坡曾经是世界上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倒数第二的国家,而如今却几乎没有新加坡居民会为日常用水而发愁,甚至是有些浪费了,达人均每日152公升,比很多水资源丰富国家的消费水平还高。如此自信的用水底气何在?正是基于创新性的“四大水喉”体系,即外来供水、淡化海水、新生水和收集雨水。

新加坡曾经的辉煌壮举和奇思妙想不胜枚举,以上三例已经足以证明老一辈开拓者们的远见卓识。时至今日,早已衣食无忧的新加坡的新一辈,是否仍然具有闯劲、富有冒险和创新精神,抑或正趋于保守,不愿再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了呢?

近三年来,新加坡在世界经济论坛(WEF)所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中,均高居榜眼,仅落后于瑞士。不过,必须格外强调的是,在12项评价指标中,创新(Innovation)是新加坡的最显著软肋。有人就建议,新加坡可能需要向以色列学习如何创新。

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院长马凯硕(Kishore Mahbubani)教授,是登上英国时政杂志《观点》(Prospect)的“2014 年全球50 大思想家”排行榜的唯一新加坡人。他今年在新加坡《海峡时报》(The Straits Times)开设的英文专栏很有意思,名曰“Big Ideas”(大想法),旨在“抛砖引玉”,启发民众大胆创新思考,以期探讨如何保持新加坡的非凡性(extraordinary)。

马凯硕教授的部分“大想法”包括,希望新加坡人拥有更少汽车、让新加坡的公共交通成为世界第一。很可惜,他的“大想法”却大多被网友们嘲讽为异想天开,不切实际。其实,虽然梦想不一定都能成真,但若没有远大理想,注定要归于平庸。毕竟路是人走出来的,而且无限风光在险峰,只有不走寻常路,方能领略别样风景。新加坡过往的卓而不凡的发展成就,正是源于此种创新精神。

因此,诚如新加坡陈庆炎总统所指出,新加坡必须以创新方法来保持经济竞争力。俗话说“创业难,守业更难”,原因就在于守业者多半不是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就是畏首畏脚、患得患失。即将步入建国金禧年的新加坡,若要基业常青,唯有继续创新,否则,未来会归于平庸绝非危言耸听。

(文/张学令,文章来源于香港南华早报)

上一篇新闻

“新加坡人,你的公积金去哪儿了?” 事件始末进展

下一篇新闻

谈养老:新加坡为何严拒福利社会的到来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