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吗”演变为种族歧视背后的那份较真,有必要吗?
“你好吗”相信是最普通不过的问候,结果听在一些人耳中却成了种族歧视,这实在让笔者大开眼界。
澳大利亚版《顶级厨师》(MasterChef)的参赛者Sarah Tiong日前在社交媒体上讲述自己的“种族歧视”经历,红蚂蚁昨天已详细报道。出于好奇,笔者上网查看后发现,这名母亲是大马华裔的Sarah Tiong,社交媒体上有超过9万名粉丝。
当有粉丝质疑,该名电台主持人的行为会否是“试图展现文化尊重”的方式时,Sarah Tiong强调了自己的立场。她说:
“直接认定我是中国人且用中文与我对话,这就是种族歧视。即使我曾经谈过过去的传承历史和文化,但是仅仅根据我的肤色对我进行任何假设,假设我会亚洲语言,这很无礼。让我补充一下,这位主持人还用广东话说了一句‘你好吗’,仅仅通过肤色假设我说普通话或广东话,这是种族主义,不人性化的的行为。即使你说‘我伴侣也是亚洲人’,这也不能作为种族歧视的借口。”
(@fillmytummy instagram)对马来西亚这个多元种族的国家来说,恐怕很难相信只是一句“你好吗”竟然让自己成了种族歧视者。
当你看到华人,很自然的你会根据当地最普遍的语言来沟通。在吉隆坡,应该会直接用广东话,若是在槟城,就会用福建话了。
如果看到马来人,华人也会很自然地用马来西亚国语来沟通,印度同胞要用印度语就有点难度,懂的人不多,大家通常只能用国语交谈。
马来西亚是个多元种族国家。(互联网)Sarah Tiong这样一喊,会否让马国人警觉,原来自己多年来几乎无时无刻都在种族歧视他人?不少人认为Sarah Tiong是“玻璃心”或者“自卑”,才会把一句“你好吗”觉得是被种族歧视了。
马国时事评论员许国伟写道:
“或许,朋友们认为Sarah Tiong的反应过度,正是她做了我们多数人(尤其是我们这些中年人)都刻意略过的事,就是较真。她未必不懂华语,但她在‘种族歧视’这事的较真,即使面对质疑与批评,她都坚持立场。最终,电台道歉。
这股较真的劲,可能是天生性格,也可能是后天教育。当然,这位女生对‘ni hao ma’的反应恰当与否,见仁见智。但对我这个中年大叔来说,曾经直来直去跌跌撞撞碰足钉子,在看多了越来越世故圆滑油腻的社会面貌后,‘ni hao ma’这事让我更留意的,是她较真的这一面,还有社会对较真的人给予什么态度。
换做Sarah Tiong是在我们的社会里较真,我们的社会又会给予她什么样的态度呢?”
许国伟用正面的态度看待“你好吗”争议,但这样的“真”会否太大惊小怪,是否用错地方,是否真的有必要?
不少人去旅行都会尝试入乡随俗,多少都会学一些简单的当地问候言,就像去到西班牙会用“Hola”问候当地人;去泰国就来个sawadika;可以说是多学一种语言的皮毛,也是出于好玩有趣,并能向对方展示友好的态度。
或许Sarah Tiong在意的,是她上的是澳洲节目,或许在参赛履历上已注明自己是在悉尼出生,所以主持人不应该用“ni hao ma”来问候,应该就和其他参赛者一样,用英语交谈就好。
看到洋人说英语,看到华人说华语是很正常的。“你好吗”就只是一句问候,更像是展示友好或显示自己懂得多种语言,还不到种族歧视的程度吧?
也或者该主持人早有“种族歧视”前科,但不管如何,“你好吗”还不至于构成种族歧视的罪名?光是从你的姓氏和肤色判断你是华人就是种族歧视,那这个世界还真的到处都充斥着种族歧视。
如果你走进一家餐馆,侍应生看到你的肤色直接给你中文餐牌,那是否就应该向经理投诉自己被种族歧视了?
也许她的较真让她认为这是种族歧视,只是当你的较真和世俗或大部分人的观念相反时,那是否应该检讨自己是否小题大做,或者是反应过度呢?
曾经在梵蒂冈大教堂外排队入内时,看到柱子上突然出现只有中文字的告示,写着不要喧哗或要排队之类的告示。那这个岂不只是种族歧视,可以说是侮辱了?
其实梵蒂冈内,到处都立着告示,用英文和意大利文写着“宗教圣地请保持肃静,请勿喧哗”。(互联网)。当下的感觉确实不太好,但过后和友人讨论,如果对方根据观察,发现喧闹者中大部分是亚洲或黄色皮肤的游客,那他们只放意大利语或英语告示,但结果不少黄皮肤游客可能看不懂该告示,那还是无法解决问题,该告示也失去应有的作用。
当然,如果这样的告示用中英或多语同时呈现会让人更舒服,更妥当。不确定Sarah Tiong对“你好吗”有意见的部分是被误认为是华人,还是认为自己不被认为是澳洲人而觉得被歧视,
如果是前者,那相信该告示也就不会引发她“较真”的个性吧?
她的“较真”确实是笔者和不少人所没有的,只是这样的“较真”是否应该用在更有意义之处呢?
这个世界已经越来越复杂,生活越来越不容易,大家脾气也越来越急躁,就别把一些无心之过或鸡毛蒜皮之事无限放大或过度诠释,让自己不开心,也让他人战战兢兢,深怕一个简单的问候也变成歧视,何苦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