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百年校庆 这班校友自创歌曲可媲美梁文福
新加坡今天又增添一所百年学府。
为何说“又”呢?
因为本地目前已创校超过100年的学府有10多间,包括:莱佛士书院、圣玛格烈学校、新加坡女子学校、道南学校、爱同学校、崇福学校、蒙福中小学、巴耶利峇美以美女校、南华小学及南华中学,以及南洋小学和南洋女子中学。
由著名华人企业家、慈善家兼教育家陈嘉庚在新加坡创办的华侨中学,100年前的今天(1919年3月21日)以“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之名开班授课。今晚,万名“华中人”齐聚华侨中学校园参加百年校庆万人宴。李显龙总理虽不是“华中人”却是今晚的座上嘉宾。
总理在致辞时,对成为特选中学后的华中在各方面取得卓越成就表达肯定,并呼吁每一所学校像华中一样,倡导开放包容的精神,维护我国多元文化社会的根本。
李显龙总理(前排左三)在万人宴上与华侨中学校长彭俊豪(前排左二)和多名第四代领导班子成员合照。(联合早报)华中是东南亚第一所华文中学
据《联合早报》报道,为兴办华侨中学,新加坡同德书报社当年捐出1万6000元,本地商号和富商共捐1万零500元,陈嘉庚则捐出1万3000元。华侨中学当年是新加坡第一所只收男生的华校。1919年3月21日开课当天,华中的教师有13位,学生有93名。
这条曲折起伏的教育之路走了100年,越走越顺,从中学扩展到初级学院,如今“华中”不但桃李满天下,“华中”这块品牌,更成为本地华族社群引以为荣的教育界金字招牌。
华侨中学的第一所校舍设于尼文路(Niven Road),到了1923年才搬迁到武吉知马路现址。当时陈嘉庚向柔佛苏丹买下了武吉知马一片面积32公顷,价值8万新元的土地建立了华侨中学。该土地原本是苏丹豪宅的一部分。这些鲜为人知的信息,都收录在为庆祝“华中百年”而出版的《华中百年情》特刊内。
华侨中学武吉知马路现址创立初年,大操场还未打造好。(《百年华中情》)红蚂蚁虽是华中校友,但很惭愧,直至今天才知道,华侨中学原来是东南亚的第一所华文中学。它的出现为南洋掀开了新的教育篇章。
《华中百年情》的执行编辑杨绍强在书中撰文追溯华中100年来的发展历程和变迁时写道:
“华中的创立标志着南洋教育的进化,由小学阶段进入中学阶段,意味着华人各帮打破地方主义,愿意放下畛域之见,在办教育这件事情上团结一起,为南洋各地华人子弟创办中学校。”
曾出任华中国际学校校长,也是华中和华中初级学院校友的杨绍强也在接受《联合早报》专访时指出,华中成立前,本地华社筹办了不少华文小学,华人子弟完成小学教育后,一般都得回返中国才能修读高等教育。
陈嘉庚凭着远见和开拓精神,发动华社筹办华中,过后也持续出资支持华中的发展。
华中百年,离不开陈嘉庚与李光前
曾被毛泽东称颂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陈嘉庚,1874年出生于中国福建省集美。
陈嘉庚。(百年华中情)17岁那年,陈嘉庚远渡重洋来到新加坡,在父亲开设的米店学习管账。为了帮父亲还债,陈嘉庚当时选择以黄梨和橡胶业白手起家,凭着诚信的经营手法和敢于开拓市场的远见,很快就成为东南亚著名的“橡胶大王”。
鼎盛时期,陈嘉庚拥有工厂30多间、商店与商行100多家、种植园万亩,营业范围远及五大洲,雇用职工达3万余人。
热心教育事业的陈嘉庚在商界取得巨大成功后,开始专注于办教育。先是在1912年和1915年推动及协办福建会馆属下“五校”当中的道南、爱同和崇福,1919年创办了华侨中学,1947年又创办了附设小学部的南侨女子中学。在陈嘉庚的影响下,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南洋各地有3000多所华校,在校学生达40万人。
华侨中学钟楼前的陈嘉庚像。(联合早报)陈嘉庚1912年也回乡设立集美小学校并兴办中学,后来在1921年,又创办了厦门大学。
除了办校,身为本地华社领袖的陈嘉庚也在1923年创办了《南洋商报》,该报后来与1929年创办的《星洲日报》合并,1983年以《联合早报》的全新姿态出现。
1950年,陈嘉庚离开新加坡回返中国集美故乡定居。陈嘉庚的女婿李光前1934年接替他担任起华中董事会主席,一上任就替学校偿清了7万元贷款,并捐献了50万元作为学校基金,使处于困境中的学校经济迅速好转。在李光前的领导下,华侨中学校誉日隆,成为东南亚最优秀的华文中学,吸引了各地的莘莘学子。
李光前博士。(南洋商报)陈嘉庚于1961年8月12日在北京病逝,享年88岁。当时,中国官方还以国葬仪式为他送别。今天华侨中学旁的地铁站,也以陈嘉庚 (Tan Kah Kee)的英文名命名。
陈嘉庚有17名子女,直系后人400多名,他一生倾资办学和支援中国的建设事业,并没有给子孙留下多少资产。陈家后代靠着自己的努力,成为高科技、广告、建筑、航空、医药界的专业人士。
华中人以力所能及的方式回馈母校
这几天在报章媒体上曝光率最高的“华中人”,就是本地著名创作人兼华中初级学院校友梁文福博士。
他应母校邀约,为配合华中百年庆,谱写一首能让不同年代的校长、校友和师生一起合唱的新歌《钟声依旧》。
梁文福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
“这是我30年后再度为母校写的歌,我个人蛮期待。”
1981年时,梁文福曾为母校创作了《唱一首华初之歌》,那是他参加1981年举办的第二届“华初之歌”创作发表会时所作,一直被华初学生们传唱至今,被誉为“第二院歌”。
“让不同年代的校友一起来录唱这首歌,我觉得挺有意思的,艺人唱一两句,复歌的时候可以大家一起唱。大家不分彼此,跨越了年代,大家一起在歌声中回味校园的回忆,又联系起自己跟学校的感情。”
梁文福还说,这次创作,他所用的感情更内敛,可是抒发时却比较有共性。
“我有意回避了任何关于校名或是特殊的一些名称,希望它可以更共性一点。甚至是任何学校,只要有个校园感情的人,都可以被这样的歌引起一种共鸣。”
他也补充说:
“相信很多人都一样,在校的时候只是懵懵懂懂的过日子,等到毕业后有一天成熟了,才会体会到原来人生最美好的一段时光,就是在我们学校的那段时期。我们大家在各自不同的校园都有过这样一段母校的回忆,这是我们每个人人生很幸福的一段时光。虽然我们都毕业了都远离了母校,只要母校在我们心中,我们的人生永远都有这种幸福感。”
《钟声依旧》歌词如下:
十年后大家回到钟楼 还记得说时吹着风 年少的约定留在心中 从昨天到明天以后 那时你很瘦 那时我懵懂 以为快乐会很够用 岁月的路口走散人和梦 只有校园钟声依旧 钟声在晨光里很从容 慢慢地敲白云成苍狗 现在才明白我可以向前走 因为回头就看见老师的笑容 钟声在黄昏里很悠悠 慢慢地敲 离别到重逢 现在才知道最珍贵的朋友 曾经一起听那钟声 同一窗口
红蚂蚁听着这首专业创作的新歌,回忆飘向了久远的年代。然而,或许歌词太具共性了,不像《唱一首华初的歌》那样句句都有共鸣,竟一时无法寻回当年唱歌时的那份激荡人心与感动。
全班华中校友自创歌曲 校园民歌再现
反倒是同为“华中人”的族长捎来的另一首为庆祝华中百年而创作的歌,更让红蚂蚁找到当年那份纯纯的感动,还有想开口一起哼唱的冲动。
这首名为《华岗年少时》的歌曲,是由华侨中学毕业于1987年4B班的校友王振宇填词,谱曲和演唱的是同班同学郑建兴。郑建兴在面簿上传这首歌时写道:
感恩母校所给予的、教导的。我和同班同学在华侨中学创校100年写了这首《华岗年少时》,怀念当年在学校的快乐时光。
(视频来源:郑建兴Ti Kiang Heng面簿)
华岗年少时
【复歌】 因缘分相聚一起,相识也是种福气 漫长人生岁月里,互相扶持相珍惜
山坡上钟声响起,满身大汗跑不停 武林搏斗到天明,误了巴士真要命 早晨拼命的抄袭,只怪上课没留心 就爱等考试来临,才紧张那10 Years Series
情窦初开的年龄,老想着南中少女 当老师喊了姓名,慌忙从梦中惊醒 班级任说个不尽,肚子饿得没力气 香喷喷的炸鸡翼,随风飞入课室里
一颗颗杨桃水密,放学后顺意采集 校园后茂密丛林,捉蜘蛛洞天宝地 雨树下石桌对弈,球场上奔腾跃起 年少时师恩友情,像昨日幕幕犹新
华岗百年同窗情,桃李天下比繁星
有校友昨晚在华中百年校庆万人宴上拍到了王振宇和郑建兴与老校长杜辉生的合影。
《华岗年少时》作词人王振宇(左一)和作曲兼演唱郑建兴(右一)与杜辉生校长合影。两人毕业于华侨中学1987年4B班。(华中校友提供)在郑建兴的贴文下留言的朋友单刀直入地指出:
杜辉生校长也留言高度评价了《华岗年少时》这首歌,听完后好感动,也觉得很骄傲。
还有一位不愿具名的华中校友告诉红蚂蚁:
“《华岗年少时》这首歌不错听,节奏轻快歌词接地气(校友肯定会心一笑),最后一句还很押韵:华岗百年同窗情,桃李天下比繁星。”
呵呵,红蚂蚁听了这首歌无数遍,也是觉得比较接地气,尤其是听到那句:情窦初开的年龄,老想着南中少女,脑子里就闪现当年在南中校园上体育课时,隔壁华侨中学的男生每次跑步经过南中校门时,就会开始高喊“雄赳赳气昂昂”的口号,引起南中女生的注意。
一年一度的两校联合运动会更是“非诚勿扰”的怀旧版,华中男生当天一见到校园里挤满了南中女生,简直紧张得连话都说不好了。
犹记得华中校园内那一排排茂密的相思树下,总会掉落一颗颗红艳艳的相思豆。男生总会辛苦地捡上一瓶子送给心仪的女生,讪讪地背诵出王维的诗句:“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那是连“爱要怎么说”都说不出口的年代,却也是可以凭借一首古诗就虏获一颗少女心的年代,谱写出一段段纯纯的恋情,以及日后长相厮守的感情。现在回想起,依然会莞尔一笑。
华中百年,对“华中人”而言,在乎的或许不是如何要在今天大肆庆祝。因为在“华中人”心中,“华中”两个字早已融入血液、融入呼吸、更融入你我一起分享的回忆里和歌声里,永永远远自强不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