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4日 星期二

鱼缸外的风波,不要用鱼缸里的思维解决啊

不就是一个鱼缸。不就是养几条鱼。

要不是在社交媒体曝光,再经过媒体转载,淡滨尼那一家一楼单位门前的鱼缸不会广为人知,也不会引来那么多羡慕的眼光。根据报纸报道,那个视频已经累计了33万个点击,很多人都说很赞,欣赏屋主的创意。 

那个鱼缸是安置在一楼单位的阶梯上,屋子里的人从另一个阶梯进出门。可以想象,屋主一定是爱鱼者,特地按照阶梯的高低设计打造这样一个鱼缸,显然花不少钱。

鱼缸占据了左边的门,屋主要从右边的门进去。(海峡时报)

媒体没有报道屋主的完整想法,但为什么做在门口,显然是“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嘛!在甘榜长大的孩子都知道,甘榜那个环境是没有门墙森严这回事的,左邻右舍互相穿门入厅,来去自如――除非打牌翻脸哈哈 ――所以现在大家不知道屋主什么身份,很可能就是怀念甘榜作风的人,喜欢把家里的好东西亮出来跟大家分享。

今天《联合早报》报道就说,邻居们都很喜欢这一道走道上的风景。

kidtank.jpg路过的邻居和小孩,都觉得这个鱼缸是淡滨尼独特的风景线,也都爱驻足欣赏。(联合早报)

抛掉鱼缸里的思维,学会变通一下

同样,要不是在媒体上曝光,也不会引起建屋局、市镇会这些衙门的注意。现在建屋局给了一堆“安全”考量上的理由,市镇会则“劝请”屋主拆掉鱼缸。虽然屋主还可以上诉,也还没有人给屋主下拆除的期限,但按照本国温顺的民情,屋主很可能怕惹上麻烦,最后乖乖把这个心血废掉。于是官方机构少了麻烦,但是让邻里感到愉悦赏心的城市一角风景,也毁了。

说老实话,建屋局的顾虑不是没有道理,倒是市镇会只想到要屋主拆除,是太官僚了。这两个衙门对这种问题想必都是直截了当的反应,最好居民都安安分分别给他们“制造问题”,当然他们表面的理由都是“万一大家都要这样那样,所以不能开先例”。奇怪的是居然还有不少人同意“不能开先例”这种鱼缸里的思维。所以大家最好跟鱼一样,就在一个玻璃缸的范围里想事情看事情过日子,是吗?!

问题是,有没有其他变通方法呢?当然有啊。按理说,上述两个衙门每天直接面对广大的社区人群,自然有许许多多实际的情况要面对,必须拿出非常多的创意和灵活想法,才能满足越来越多元多变的社会现象 ――注意是“现象”,不是“问题”。

像过去的村长,两个大衙门应和居民一起找变通方法

以这件事为例,换一个解决问题的想法,建屋局大可向屋主提出上述的安全顾虑,直接责成屋主去解决,以便保留辛苦打造的鱼缸,市镇会则可以向屋主介绍承包商,提出更多安全方面的设计,例如 ――我随便说的 ――在鱼缸前面的屋子范围设计一片透明的防破的板,既能避免鱼缸遭到外力冲击爆破,又不妨碍景观。

当然还有其他安排可以让事情有一个两全其美的结局。那都需要两个大衙门去找屋主商量,探讨。但是很显然,两个官方单位只打算“下令”屋主如何如何遵从,不打算像过去的村长一样,找居民商量,一起研究一个两全其美的解决方案。

这是官民共同的悲哀。我们社会已经不打算给自己更多可能性,更多想象力,连对自己生活的环境、空间,都不打算去思考不同的方式。只要稍微超出“有关当局”的“条例”“规定”,我们的脑子就会自动(比人工智能更自动)弹出官方几十年来喂食给我们的标准答案。而大家居然认为我们可以很快打造出一个智慧国来。

上一篇新闻

打工一族心声:签了合约不上班,我们也不想这样的

下一篇新闻

91岁的你拄拐杖 91岁的她还在T台上霸气走猫步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