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王乙康不鼓励工教院毕业生读大学,部长安什么心啊?

今早红蚂蚁爬起床看报纸,以为老眼昏花看错了。《联合早报》的头版头条新闻的标题竟然这么写:“王乙康:算上学费和工作可赚收入 读私立大学成本高毕业生应慎重考虑”。

再仔细看了一下,王乙康的谈话对像是工艺教育学院(Institute of Technical Education)学生,红蚂蚁就大概明白怎么一回事了。继“没有大学文凭也可以当总理”之后,王乙康又语出惊人,这次是不鼓励工教院毕业生读私立大学。

为什么呢?估计原因很简单:较低层的技术人员短缺。

我们需要愿意“弄脏双手”的技术人员

从王部长全面接掌教育部以来的几次公开谈话看来,不难看出背后的思维是这样的:改变人们对“成功”的定义;改变人们“重学术、轻技术”的概念;强调大学文凭不只是成功的指标。最终目的是希望教育体系培养出更多愿意把双手弄脏、粗活细活都能干的技术人员,而不仅仅是坐在冷气房、满口理论的学术人员,以便配合国家的发展需求。

工艺教育学院和能源服务公司江森自控(Johnson Controls)合作,在东区学院创立的“工艺教育局—江森自控智慧建筑科技与解决方案中心”,装有冷凝器,可供学生操作,积累实践经验。(联合早报)

新加坡没有天然资源,只靠人力资源。政府也相当“怕输”,对于未来需要什么技能,有多少人才缺口,都会做出前瞻性的预估和计算,并制定出相应政策和规划。红蚂蚁读书的时候,国立大学的工程系非常吃香,据说那是因为政府算过了,经济发展需要大量工程师。

那我们现在及未来到底是缺多少技术人员呢? 

估计数字不会太小,不然王部长不会连“没有大学文凭也可以当总理”这种鬼扯的话都说得出口。大概是知道这种话在新加坡没有人相信,部长这次有备而来,抛出一连串的数据,感觉是恨不得所有工教院毕业生都打消上私立大学的念头。

据《联合早报》报道,

“王乙康指出,工教院毕业生目前的起薪平均约为1900元,若到私校修读四年的大学文凭课程,相当于失去了同时期可在职场上赚取的约9万2000元薪金。外加期间须付的约7万元学费,修读私校的整笔“费用”可达16万元之多。

教育部长王乙康认为,学生在毕业后若想修读私立大学文凭应慎重考虑,因为在进修过程中不但需付学费,也间接“牺牲”了原可在职场上赚取的收入,两者加起来是一笔可观的数目。”

部长真是苦口婆心,读书要花钱,不工作继续读书还会少赚钱,这简直就是亏本生意啊,各位工教院学生你们自己算算这笔账吧。部长不点名地列出了本地就业率最好的四所私立大学,它们的就业率分别为56.8%、43.9%、41.1%,以及30.9%。四家里头有三家的就业率低于50%。从私立大学毕业后不容易找工作,你们自己看着办吧。

满街都是大学毕业生也很麻烦

当满街都是大学毕业生,丢个砖头都可能打中几个,而这些人找工作又困难,但想找个修地铁、修车子、修冷气的工人又找不到的时候,整个就业市场就会大乱,国家的发展是会有麻烦的。引进大量外国工人嘛,新加坡人又会骂政府,所以该怎么才好呢?

没有什么是两全其美的,教育政策本来就是为国家的发展而量身制定的,这个道理放诸四海皆准,也没有什么好批评的。所以大学要有几家,工程师要多少个,理工学院要有几家,从事媒体行业的要多少个,都是精心算过。包括成立什么精深技能发展局(SkillsFuture Singapore)负责重点推动与统筹技能创前程(SkillsFuture)计划,也是按国家发展所需制定的,不是suka suka就弄出来的。

理工学院与工艺教育学院于7月28日为学生们举办第二届“技能创前程在职培训嘉年华”(SkillsFuture Earn and Learn Carnival)。(联合早报)

但问题是,政府要怎么号召学生和家长响应政策的改变呢?教育政策影响非常深远,甚至足足影响一代人,政策转变是好是坏,社会整体最终要承担。政府要怎么让民众相信,这些改变是好的?如果我的孩子有那个能力,为什么不让他去读大学,难道ITE就真的是完了(It's the End)吗?

讽刺的是……

具讽刺性的是,不鼓励工教院毕业生读大学的教育部长,本身拥有经济系大学文凭和商业管理硕士文凭。

更具讽刺性的是,同样一个教育部长不久前才在国会上重申,“保底不封顶”的政策理念。如果是不封顶,那应该让教院毕业生继续读大学才对啊。

最具讽刺性的是,我们的吴作栋资政才说,在找部长人选时,那些每年只赚50万的人都还看不上眼呢。连年薪50万的人当部长都嫌平庸了,你还不让一个工教院毕业生继续读大学,想让他继续平庸吗?

荣誉国务资政吴作栋最近有关百万部长薪金的谈话,引发网络舆论热议。(联合早报)

所以啊,有的时候,各政府部门之间、各领导人之间讲话基调要先协调一下,一个精英脑袋很厉害,好几个未经协调的精英脑袋就未必厉害了。

政府部门里,没有大学文凭的负责人出来走几步?

难怪红蚂蚁很早就听那睿智的邻居红蟑螂说了,每当教育政策出现调整时,先看看部长们的孩子是否响应再说。

当政府说重视华语,先看看部长的孩子是不是还是往英校送。当部长说,“每所学校都是好学校”时,先看看部长的孩子是去了哪所“好学校”。呵呵,红蚂蚁觉得这种观点太过意气用事,毕竟,每个孩子的资质不一样,有的人的脑袋就只能装英语单语,中英双语他们学不来。

不是每个人都是念书的料,红蚂蚁有个同龄亲戚就是念书比我差,但现在已经是几家工厂的老板,生意版图还扩展到中国去,赚的钱比蚂蚁爬格子多出不懂多少倍,说了都心酸。

所以说,行行出状元,这句话是对的,但要改变我们这个功利社会长期以来重视文凭的观念是非常困难。自称是“革新管理者”的王乙康部长如果真要推动改革,那不妨举出几个实际例子说明,现在在政府部门或公家单位里,有哪些工艺教育学院的毕业生,没有大学文凭却能够爬升管理层或者是重要主管的位子?

上一篇新闻

中国游客连南北极都去了,新加坡还有什么法宝能吸引他们?

下一篇新闻

马来西亚网络歌手称中国为“祖国”掀舆论风暴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