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9日 星期日

我怀念的华义政府华文中学

编者按:我国教育政策随时代和时局变化而改变,学校也因收生人数减少而消失或转型。红蚂蚁因应推出“华校回顾系列”,找来本地传统华校的校友和老师,重拾当年校园生活的点点滴滴。文章出街后引发反响,不少读者投稿抒发对母校的回忆。如果你也有校园故事想和大家分享,请传电邮至[email protected]。投稿时别忘了附上你的真实姓名、职衔、手机号及通讯地址,方便我们联系。快来投稿红蚂蚁,和我们一起咬文嚼字!

华义中学创办于1956年,原名为“华义政府华文中学”,是殖民政府设立的第一批政府华文中学之一。我国社会在上世纪50年代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由于当时学潮、工潮不断,殖民政府下令关闭了参与学潮的民办华文中学,并成立政府华文中学。华义政府华文中学便是在这大环境下于1956年10月14日建立的。校舍先设在当时加东附近的法礼路(Fowlie Road),翌年迁到纽顿的蒙克山小学的临时校舍后,同年再搬到女皇镇的玛格烈通道。

华义政府华文中学是当时数一数二的华文高级中学。在1969年更史无前例地在学校旁边,成功建筑了第一个由政府向社会人士劝募的大运动场。

20180104huayi.jpg华义中学在1967年庆祝校庆活动。(海峡时报)

好景不长,虽有校歌里“负时代之使命,挽狂澜之既倒,作砥柱于中流”之大志,但由于华文教育之势微,华校学生人数递减,华义不得不于1983年迁到直落布兰雅的德普路新校舍,同时转型为英文中学,“华义政府华文中学”则易名为“华义中学”。学校渐渐重上轨道后再迁到目前的裕廊西校舍。

华义政府华文中学是由政府主办的第一间华文中学,同时也是最早在华文中学附设工艺班的学校之一。在60年代,华义中学负起了普通中等教育以及工艺中等教育双重任务。工艺班只是附带性质,但是无论在普通中等教育方面,或是在中等工艺教育方面,都有相当优良的成绩表现。

笔者一家五人都是在华义政府华文中学受教育,那是1961年到1970年,哥哥就是报读当时的工艺班,毕业后继续在理工学院修读工艺课程,而成为工艺课程教师。

当时华义政府华文中学的学生资质与现在有很大的差別,很多中一生都是高头大马,平常不太用功,戏弄同学,不听老师教导,专门捣蛋惹事。有些同学放学后,参加了外面的私会党组织而被警方拘捕。

多数的学生都对英文一科有恐惧感,最喜欢是会讲华语的英文老师。记得当时张熾昌英文老师最受欢迎,因为他能以华语和学生沟通。其他受人尊敬的老师有陈掌珠、莊莉夙、莫作友、颜玉池、杜辉生、刘凌聪、丘高朋、陈天保等。同学们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都有不错的成绩。

60年来,华义中学换了10位校长,当时我们的校长是黃淑芬女士,她是一个对学生的修养品格与成绩很重视的校长。那一年,由于妹妹的中四学校考试不理想,黃校长特別抽出时间与家长见面。那时我代表父母会见黃校长时,听她的苦口婆心,不厌其烦的鼓励,确实令人感动。

20180104huang.jpg据学校文献,黄淑芬1961年在华义政府华文中学当主任,1964年任代校长,隔年受委正校长,1972年8月荣休,前后服务12年。(联合晚报)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华义学生虽然曾经组织一个校友会,不过并没有招募新校友注入“新血”。到了九十年代,一些会员已经逝世,校友会势力变单薄,无奈在几年前解散。不久华义校友会重新成立,希望老中青同学们能夠趁此机会加入,群策群力,为华义贡献一份力量。相信在优良学习环境中成长的学生,自然会对母校和老同学产生浓厚的感情。学生毕业后成为校友就会饮水思源,为母校的发展尽一份力。

每一所学校都是好学校是我国的教育理念,每间学校各有特色,华义中学的校长老师们心思一致,都想通过最好的教育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忱,为学生打下牢固的基础。

我对华义政府华文中学还有更深一层的怀念,那时候我们有分成新旧两座校舍,中四那年,我们这一班刚好在旧校舍的底层,而我最喜欢坐在课室后门边的座位。除了上课外,可以望见老师或学生们来来往往,而我所注意的是一位曾经与我同班两年的女同学。每天都可以看到她来回两次经过我的门前。当时虽是少男钟情,但年纪尚幼,只是默默的注视而不敢向她表示好感。缘份就是如此巧妙,毕业后竟然在工作场所附近偶然相遇,立即提起勇气直追,成功组织家庭。

华义政府华文中学的校歌(旧版),也是我们最喜欢的校歌,每当校歌响起,总是有一种使命及自豪感。庄重奋发的校歌由著名音乐家丁祝三作曲,林弘道填词。

负时代之使命,爰奋跡於星洲 挽狂澜之既倒,作砥柱於中流  猗欤盛哉!我华义 

守吾校之校训, 依仁义与智群 豈求身之独善, 将领导夫群伦 猗欤盛哉! 我华义 

诚克己以复礼, 自无私而大公  俾种族咸和睦, 跻世界於大同  猗欤盛哉!我华义 

上一篇新闻

中国母亲本地行贿被告,辩称“这是中国文化一部分”

下一篇新闻

为何直播国会辩论这么难啊?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