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6日 星期四

精英VS平民:新加坡将进入一个阶级对立的社会?

今天两份大报《联合早报》和《海峡时报》的头版新闻都报道了一则关于社会阶级分化的新闻。

最新调查显示,教育背景和住房类型已成为社会断层线。“名校生”和“非名校生”倾向呆在自己的小圈子中,居住私宅者也较少同居住组屋者存在亲密关系,阶级分界愈发固化。

社会阶级分界固化 大家早就心照不宣了 

你是不是和红蚂蚁一样,看到新闻的第一反应是:废话,这还用说吗?这不是早就长期存在的事实吗?大家应该早知道了,只是心照不宣,在等一个“调查”来正式公告天下。

这个调查终于是交由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政策研究所进行,他们在去年1月至今年10月间,对3000人展开抽样调查,其中82.2%是新加坡公民,其余是永久居民,这相信也是我国首个类似调查。

这个调查用了两个重要关键词————“房屋类型”和“教育背景”。

调查显示,国人较难跨越教育背景和住房类型差异所造成的社会分化,一个居住在政府组屋的人,与他关系亲密的亲友,可能没有一个人是居住在私宅的。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名校生”和“非名校生”之间。

换句话说,社会已经形成“组屋圈”VS“私人住宅圈”以及“名校生圈”VS”“非名校生圈”的隔阂。根据逻辑推断,隔阂的下一步往往就是矛盾与对立。

社会断层线:精英与平民的隔阂

社会的断层线有很多:本土与外来,富贵与贫穷,精英与平民,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之间等等。新加坡作为一个多元种族社会,种族和宗教长期被视为需要呵护的敏感话题,维系种族和宗教和谐更是执政者经常挂嘴边的老生常谈。智库的报告发布之后,新加坡最敏感的社会“断层线”会不会从潜在各种族与宗教之间的矛盾,转向精英与平民之间的对立?对任何社会来说,种族宗教矛盾再加上阶级对立,绝对是两个绑在一块儿的社会“计时炸弹”。

“计时炸弹”要怎么拆?在住房方面,有钱人喜欢买私宅住私宅,邻居也都是有钱人,只要金钱的来源是合法的,爱怎么花就怎么花,政府管不着。要干预的话,从教育方面下手比较实际可行。除了家庭教育之外,一个人的品格和价值观,很大程度就是在中学至高中的成长期形塑而成的。

红蚂蚁先说说自己的经验吧。蚂蚁应该说是属于非“高端”非“低端”的“中端人口”吧。虽然读的是名校(一所特选中学和其附属小学、知名初级学院和国立大学),但住的是组屋(有几年搬去私宅,但后来又回蚁窝)。自己很阿Q地说,是“组屋圈”和“名校生圈”两边都沾上的混合体。

现在回想起来,名校有两大问题——太干净、太精英。

名校“高端人口”不少,“太干净”

名校的学生绝大部分都是乖乖的,没有私会党徒,没有人带刀上学打架,学校生活“太干净”,不知社会险恶。因为没有亲眼看到很坏的,所以在小蚂蚁的认知内,抽烟的人就是坏人,蚂蚁出来社会工作之后才发现,抽烟和人品没有关系,抽烟的人不一定是坏人,坏人不一定抽烟。蚂蚁有一位同事也是这样,读的也是名校,工作之后才知道:啊,什么?原来有的邻里学校学生会带巴冷刀上学的。

名校里确实有好些是家境富裕的。蚂蚁托她们的福,得以开开眼界,知道有钱人是怎么生活的。蚂蚁有个住大洋房的中学同学,四五个同班同学一起做假期作业混熟后,富家女就邀大家到她家玩,还带大家去某个乡村俱乐部吃东西。那一年,蚂蚁14岁。第一次体验到,家里有佣人伺候确实不一样,第一次去乡村俱乐部,蹭到“高端人口”的餐饮服务,很像刘姥姥逛大观园。学校到底有多少这样的有钱人,蚂蚁不知道,但家徒四壁的真没听说过。

名校不像邻里中学那样,什么三教九流的人都可能有。蚂蚁听当老师的中学同学说,她们被分配到邻里学校去执教时,都经历过一场不小的“文化激荡”,学生的行为和当年我们做学生很不一样,他们很野、很难教。邻里中学的孩子们,可以在老师讲课的时候,和窗外的同学像唱山歌那样喊来喊去,甚至有人会故意在老师面前扫地,当老师是透明的。

当然,更坏的孩子就天天逃学,加入私会党,闹事打架,被判入感化院什么的都有。

名校“奖学金得主圈”,太精英

时间一长,邻里中学的孩子和名校的孩子很容易就变成两个世界的人。男生除了当兵两年和不同圈子的人混一下,之后也就再度回到各自所属的圈子去。

物以类聚,从中学到大学都是读名校的孩子,特别是那些威水的奖学金得主,什么总统奖学金、武装部队奖学金之类的,他们很可能从学生时代就认识了,长期浸在自己的圈子里,谈国家大事,辩时事议题,可以为一两句表述够不够精确而争论不休。他们饱览群书,思考能力强,脑袋越练越好。

但这些人有没有走出自己的圈子,去多了解社会低层、另一个世界的人是怎么过活的?他们长期在“太干净”、“太精英”的环境里生活,久而久之,是不是给自己的世界架起各种泡沫式的幻影都不知道,还以为他们的圈子就是社会的缩影?

2017年的五名总统奖学金得主是毕业于莱佛士书院的贾斯汀(顺时钟方向,后排左一起)、国家初级学院的胡巍豪、英华学校(自主)的李达蔚、新加坡艺术学校的黄瑾婷和莱佛士书院的林莉。(联合早报)

最可怕的是,这些威水的奖学金得主,日后就会变成我们的高级公务员或精英统治阶层的一份子,变成政策执行者甚至是最高决策层成员,所做的每一个决定,分分钟都影响你我的生活。这些高高在上的官老爷们,他们到底接不接“地气”?与基层群众是不是早就脱节了?有没有体恤底层生活困境的恻隐之心?

物以类聚,执政团队精英多,很容易造成同质性太高而产生盲点却不自知的可怕现象。现有政策即使有不妥,他们也未必看出来。另一个可能是,这些“圈内人”就是现有政策的受惠者,他们掌握资源和人脉之后,怎么会愿意去改变这些政策?每到选举为了争取选票而说些冠冕堂皇的话,表演一下,已经很难得了。

不过,据《联合早报》报道,参与前述调查的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政策研究所副所长许林珠博士认为,新加坡政府已经意识到社会断层线并采取行动了。以教育部幼儿园为例,这项全国性的计划确保弱势家庭幼童可以与来自其他家庭背景的孩子一同学习进步。不过,她也指出,新加坡在弥合阶级分化上须加倍努力,上述调查也显示,教育、志愿服务、体育和文化活动,都可为跨社群交流提供平台。

体育与文娱是润滑剂

红蚂蚁赞同,体育与文娱活动是很好的润滑剂,课业方面,名校学生有明显优势,但是在体育与文娱方面,名校和邻里中学的孩子应该更能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切磋各种球艺、歌艺和才艺。名校和邻里中学可以一起联办运动会或文娱表演竞赛,让学生在更宽广的平台上交流,施展各自的才华。

昨天刚刚退休的莱佛士书院校长曾宝明鼓励学生广泛接触各阶层人士所做的努力,就很值得鼓励。他推动的项目包括,莱院的寄宿学校每年为中三生展开为期10周的寄宿学习计划,去年和今年开放让邻近中学的学生参加,当中包括普通工艺源流的学生。学生们白天到各自学校上课,下课后回到宿舍进行集体活动。莱院学生也给邻里小学的学生教补习。

莱院的寄宿学校每年为中三生展开为期10周的寄宿学习计划,去年和今年开放让邻近中学的学生参加。(海峡时报)

总之,不能让那些日后将成为决策层的精英们,只浸泡在自己的圈子内。

“世袭贵族”VS“世袭贫民”?

一个社会最怕就是出现阶级对立,更可怕的是出现“世袭贵族”VS“世袭贫民”,也就是中国人说的:“拼搏还不如拼爹”,“低端人口”再怎么拼搏都无法向上移动成为“中端人口”或“高端人口”。

这种阶级固化是怎么形成的呢?就是因为政府放任不管,或者政策无法有效扭转局面,那些一生下来,就没有万能的“朋友圈”、“关系圈”的孩子,即使再努力,机会也全部被剥夺掉。如果新加坡也像中国社会那样需要“拼爹”,那对我们政府长期推崇的任人唯贤原则,就是一大讽刺。

新加坡的国家信约有这么一句:建立一个公正平等的民主社会。我们离这个目标有多远?智库的调查报告再次确定普通民众的认知:还远着呢。

上一篇新闻

台北捷运从徒弟变师父 把MRT甩开几条街

下一篇新闻

石油价格有上无下,竞争局调查查了等于没查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