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说双语的家长都有心无力 华语在新加坡快没救了?
《联合早报》在圣诞节刊登了一份调查结果,显示“本地的年轻华族家长虽然是新加坡双语教育制度的‘产物’,他们对培养双语孩童的态度积极、行为却消极”。
参与调查的78名年轻华族家长虽然认同学习华文的重要,但对于营造双语学习环境的决心却很容易动摇。尤其是在孩子升上小学后,部分家长为了不影响孩子的学业成绩,会“自动自发”减少用华语同孩子沟通,担心会妨碍孩子的英文学习。
这份由新加坡教育部属下的国立教育学院亚洲语言文化学部的助理主任兼中文系主任胡宝月教授,以个人名义与一家本地学前教育中心合作的调查,就好似一面“照妖镜”,照出了目前新加坡教育体制与社会环境的本质。
看上去就像一对很恩爱的恋人,不断重复着:“宝贝,我好爱你。”但如果这份爱只停留在口头上,而没有落实到行动和生活中,那充其量也只是“空谈”,“有空才爱”罢了。这样的感情能持久吗?
上述调查结果的关键在于:家长的内心是矛盾的。虽然他们也觉得华文重要,但始终还是认为英语比华语重要。一旦学习华语会妨碍到孩子的英文成绩时,取孰舍孰,抉择已不言而喻。
舍华语是为了不想影响亲子关系
参与调查的78名家长在与配偶沟通时,有63.1%表示会用华语。可是一旦与孩子沟通时,89.2%的家长却选择用英语,用华语的只有63.1%。这显示了多数的年轻华族家长虽有能力用华语跟孩子沟通,最终却选择用英语沟通。有的人是因为担心会影响亲子关系而妥协、有的则表示孩子词汇量不够,难以沟通而作出妥协。
说来说去,也只是将“为何不说华语”的借口装饰得更加冠冕堂皇。
将华语当成一种选择 甭想说好华语
红蚂蚁小时候,父母和祖父母皆不是双语教育制度的“产物”,受教育也不高,在家讲的只有华语和方言,但这不影响蚂蚁掌握中英文和至少两种方言。蚂蚁身边的同学和朋友大部分都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长大,一个个双语掌握能力都很不错。反观那些从小父母在家用英语跟他们沟通的同学,时至今日依然说不好华语。
我们由此得出一个结论:当说华语成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不是一道选择题时,小孩对华语的掌握能力自然而然成了“第二天性”。因为自然,因为习惯,学起来少了痛苦多了乐趣。
学华语会妨碍英语学习?匪夷所思
有网民也提出相似观点,认为学习华语会妨碍英语的掌握,这种想法本身就相当匪夷所思。两者间不应该是一种不兼容的互斥关系。在国际华语流行乐坛上享有盛名的新加坡籍歌手如林俊杰、孙燕姿、蔡健雅、陈洁仪等,原本都是英校生,但华语却越说越流利,这得归功于大中华区的语言环境,以及歌手的自身努力。
家长选择向现实低头 华语在本地快没救了
看到新加坡能说双语的华族家长对营造学习双语的环境都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大环境的诱惑下选择向现实低头、向孩子妥协。红蚂蚁不禁想,看来华语在新加坡不仅仅是前途黯淡,应该是快没救了。
并非蚂蚁唯恐天下不乱、危言耸听、更不是因为蚂蚁是悲观主义者。相反的,蚂蚁由衷希望华文华语能在新加坡长长久久普及开来。
但事已如此,“照妖镜”都亮出来了,我们就不能继续当鸵鸟,认为新加坡拥有良好的双语环境基础、而且双语政策也推行得很成功,所以华语在新加坡还是有前(钱)途的。
事实上,华文华语在新加坡正面临着被淘汰的命运,就像一段同床异梦的婚姻,迟早要分道扬镳的,关键只是在于什么时候捅破这层事实。这是蚂蚁与诸多中小学华文老师和高中华文老师聊天后总结出来的。
昨日:新加坡还不是“家”,华语是民族情感与身份的象征
新加坡在1965年8月宣布独立后,居住在本地的华人大多来自中国南方地区。身为移民,情感上并没有理所当然将这个南方小国当成自己的家园。当时好多人都做好“在南洋挣了钱后就回中国”的打算。对他们而言,中国才是家。在这样的大前提下,华语和方言的普及推广,自然是水到渠成。
今日:中国是祖父母或父母的“远方的家”,华语是装载先辈情感与记忆的语言
对于那些在新加坡出世的第一代华人,新加坡就是家,根之所在。在家中常听父母和祖父母提起在中国生活的点点滴滴,听起来很新奇。掌握好华文华语,即意味着拥有一把可以开启先辈们情感记忆的钥匙。
以往,学校的教材多注重让学生感受华文华语的美,以及专属于中文字和华语语境的那份刻骨铭心的触动。那是一段阅读小说时必须逐字逐句咀嚼,然后合上书本去消化文字所带来的感动的日子。
双语教育制度在80年代强制推行后,虽带来“华校生”与“英校生”的断层,却也培育出许多兼通双语和双文化的国人。
明日:新加坡就是“家”,华语连“祖母语”都谈不上
未来在新加坡出生的年轻人,他们的父母甚至祖父母辈都已经是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对他们而言,华语不仅仅不是母语,连“祖母语”也谈不上。
这些第三第四第五第六代年轻新加坡人所认同的文化与价值观,不再是传统华族文化,而是更贴近英语的西方文化。他们在寻找的是一种“现代新加坡华人”的身份。
说得好听,就是他们与西方文化和世界价值观接轨;说得不好听,他们就是“香蕉人”。无论在文化、思想、价值观和行为上都向欧美地区看齐,只是外貌是华族。这不存在好与不好,只不过是大势所趋。
不如让华语置之死地而后生
强制新加坡年轻人学好华语,就像英文俚语所说:硬要将一个方形夹子塞进一个圆形洞里(square peg in a round hole),过程不仅痛苦也不自然,始终格格不入。
如果我国推行双语教育政策仅仅只为了让年轻国人未来不至于吃亏,能够随着中国崛起,在经济领域里占优势。那可以预见的是,以后说华语的年轻国人将越来越少。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想去中国工作,而且越来越多中国年轻人的英语也说得非常流利,无须非得使用华语来沟通。
在70、80年代港剧盛行时,广东话都是看电视剧学的。90年代掀起日剧和动画热,新加坡的日语学校一夜爆满。现在韩剧崛起,能流利说“安宁哈塞哟”和“欧巴”的国人不计其数。中国电视剧崛起在即,软实力正席卷全球,谁又能保证日后华语不会在新加坡迎来新的黄金全盛期?
这或许也是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许多宗教和心理学不都教导大家,要先认识到死亡并接受死亡为既定事实,才能活得更精彩充实吗?
砸重金培育华语精英
虽然我国的双语教育制度不会在短时间内改变,但既然看到华语在本地的没落,我国政府若真重视华文华语,不妨考虑采用培育奥运会金牌健将的方法,砸重金培育出一批真正意义的华文华语精英,派他们四处为国争光。这样不但能让教育资源更为集中,也让那些真正喜爱华文华语的年轻国人有了新的动力。
华文领域如果有更多类似约瑟林那样的奥运金牌得主,或者类似向洋、董姿彦那样的偶像级人物,相信会有更多年轻国人主动爱上华文华语。广撒网,有时不见得比集中垂钓来得有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