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雪玲之后,工人党还需要什么?
过去一周,本地少了比较严重的地铁故障新闻,媒体淡静不少。但是淡出鸟来的政坛却因为一位清秀佳人的动静,引起一阵小小骚动。
“佘雪玲旋风”引发各种联想
2011年在国民团结党旗下参选马林百列集选区的佘雪玲,被《海峡时报》指出她参加了工人党的基层走访活动,在东海岸集选区出现。虽然离开下届大选还有两三年,但当年的“佘雪玲旋风”有如武侠小说的江湖传奇,很快引起人们的各种联想,报纸纷纷跟进,网上的反对党支持者更是一片小沸腾,好像她计算选票已经领先一样。
但根据报道,佘雪玲还没有加入工人党,只是以义工名义出现。她上届2015年大选期间也被广泛关注是否参加某个反对党出征,结果是她自己选择留在场外。未来两三年,擅长创造人气的她要如何选择,如何进一步营造自己的形象,想必仍然受人关注。
“建设性反对党”理论愈发欠说服力
过去几年,工人党备受打击,除了持续不断的市镇会风波,党和党员的形象也越来越受批评,甚至让支持者感到失望,包括对待社会上异议人士的处境,社会大众关注的各种课题,工人党竟然在很多时候都选择沉默以对。
工人党党魁刘程强。(联合早报)作为唯一在国会占有议席的在野党,工人党近年来开始受到包括支持者在内--据说党内也有不满意见--的批评。过去刘程强所高举的“建设性反对党”“副驾驶”理论,出现越来越缺乏说服力的迹象。
工人党不相信民主自由的普世原则?
这一低调而试图保持沉稳、甚至等于表态只要做老二的路线,过去几年并没有获得执政党的相对认可。从市镇会风波延续数年可以看出,执政党至今为止,秉持的其实是李光耀时代“没有义务扶持反对党”的理念,对任何可能茁壮的苗头都不给予机会。这在民主政治上,只要手段合法,大致就没有话说,能抗议的只是是否违背民主自由的普世原则。问题就在于,挨打的工人党连这一套普世原则都不去强调,不去争取民众的认同,真奇哉怪也,莫非连他们自己也不怎么相信普世原则?
在很多支持者看来,工人党在民意相对比较成熟也敢于突破(或者“叛逆”?)的东部地区过关斩将,既有多年耕耘的因素,也有天时地利人和的运气。而其实长期观察就知道,工人党20年来对于民主人权和法制等课题的表现,是严重的营养不良。
本地反对党靠“赌烂票” 行动党2015年赢得漂亮
本地反对党主要通病之一,是一直在等待行动党犯错,或在政策上累积选民的不满情绪,在选举期间寻求一次过的泄愤,反对党则投机地承接这种情绪,这就是所谓的“赌烂票”。“赌烂票”在2011那年的天灾人祸以及行动党内部浮出台面的嫌隙中,发挥得淋漓尽致,给行动党带来重大的挫败。
然而行动党在那之后的彻底自我检讨,却反过来令人刮目相看,包括大幅削减政治领袖薪金、李光耀和吴作栋退出内阁、国会议员更加主动参与社区和选区事务、连串的行政改革、加强社会保障和医疗福利、扩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减缓移民速度,诸如此类的事,经过几年经营,加上李光耀逝世的效应,终于在2015年赢得漂亮的战役,工人党不仅大热倒灶,没有更上一层楼,反而引发即将崩盘的疑虑。
中间选民版块越大越好
之所以走到这步田地,不少反对党支持者喜欢怪罪到所谓“70%”投票给行动党的人头上。在70%左右的行动党高支持率中,包含不少中间选民。一个国家中间选民的版块越大,其实越是好事,中间选民没有极端的意识形态,多数人基本上从与自身利益相关的课题决定投票取向。“与自身利益相关”的意思,却不一定就是来自政府的福利或好处,也可能是长期有利于国家社会的政策路线或者价值取向。
反对党不提政策 等于不带弹药想打仗
在执政党多年来“不随西方起舞”的宣传下,很多人爱将“讨好选民”视为民粹,至少是不可取的政治作为。然而一个国家的政府不讨好选民要讨好谁呢?“讨好选民”的意思,其实就是在政策上惠民,为人民服务,也为人民创造更好的生活。行动党虽然在宣传上长期说自己不讨好选民,然而在每届政府期间,都有一定的政绩出台,并不像一些国家政府那样几乎交白卷,甚至出现重大贪腐。在这情况下,反对党若傻傻地跟着念诵“不讨好选民”的咒语,然后真的不提政策,岂不是不带弹药想打仗?
民主党做出许多政策建议
包括工人党在内的反对党当然也有政策,其中民主党更是做出许多漂亮的政策建议,不过在形势比人强的政治上,不仅没有实践机会,反而成为不计版权的解决方案,这在真实世界中很值得玩味。
在现实上,执政党拥有几乎一切国家资源,也有最多执行机器,反对党要突破困境,几乎不可能再走过去的老路,也就是不可能靠着跟行动党一样的作风,亦步亦趋,谈翻新、谈社区建设,甚至谈公积金养老等等。
反对党需要理念
不是说选民不重视这些,相反地,或许一些老社区很多选民重视这些,只不过在选民结构、年龄、背景都持续变化的未来,毫无资源的反对党凭什么赢执政党?
反对党需要的是理念。
什么理念?很多异议人士对行动党不满的地方是什么?政治制度的不公平,政治手段不够开明,对待异议不够容忍,与普世价值背道而驰,等等,那么这些事情应该怎么看待?怎么理解新加坡在这些方面和世界其他地方的差异?诸如此类的课题,连新加坡冷气教室里的大学生都未必理解或信服,何况广大民众?
如果反对党人不是为了这些差异才出来挑战行动党,那我不能理解是为了什么。为了他们在外面赚不到的国会议员薪金?(未免太自私,选你干什么);为了不爽行动党?(想清楚不爽什么);为了想改变三几项政策?(拜托,很可能政策改了你已经老了还没选上);为了改变基层民众的处境?(设法先改变自己选不上的处境好吗)
反对党不需要明星
所以,反对党需要的不是亮眼的明星(有的话当然加分),也不是啰啰嗦嗦一大串的政策细节(有机会执政拿出来实施的机会几乎是零啦),而是理念,那个理念的论述就是:“为什么健康正常的政治需要足够强大的反对党?”
(海峡时报)这个问题在新加坡近乎禁忌。有人会很快的把“强大的反对党”与政治乱象结合起来宣传,然后推出免费的模特儿--台湾,来批斗一番,现在又有了“民粹”这样一个词,似乎一个国家会乱就是反对党讨好百姓而后坐大,最后必定祸国殃民--大家不要忘记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的时候,也很多人哭父哭母觉得那样一个年轻的黑人怎么领导美国。
工人党从来不敢想着当一个强大的反对党甚至执政党,却提出“副驾驶”这种荒谬可笑的论述--这理论认真看起来就是中共底下八个花瓶党派那种情况--而党内居然长期不检讨这一路线。如果下届全盘皆墨,那实在也怨不得人。
反对党要让选民相信国家需要反对党
新加坡的反对党和发达国家的在野党不一样,发达国家可以靠成熟的政治制度,在野党以政策争取选票,只要选民认同政策,就有机会当选甚至执政。但本地反对党首先要让选民相信的不是口袋里的政策,而是为什么需要一个反对党。
对很多反对党人来说,甚至自己都还没有想好这些问题的答案。
权力的制衡为什么重要?权力不受制衡会产生什么后果?开放的政治、独立的司法可以创造什么价值?
诸如此类的问题,你必须花很多时间教育人民,让他们消化,他们才能用正眼看反对党人,也才不会沦为只是“换党(换人)做做看”的交易。只有政党之间的理念差异不大的时候,才会比拼工作能力,“换党做做看”。但眼下执政党的理念有很大漏洞需要填补,这是反对党存在的意义。
但长期以来反对党(不得不提已经占据国会议席的工人党)没有以实际行动去实践、去示范和带领人民了解政治的不同面向和价值意义。过去威权严峻,不必苛责,但如果在野人士因此养成了隔岸观火、“等别人先做英雄”的自私习气,再多俊男美女候选人,想法却都整合成大同小异,那不免是本地政治的悲歌。政治差异的百花齐放,也就只好继续“等无人”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