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6日 星期二

“老有所养”如果是“吃自己”的意思 这太刻薄了

已经不止三五次,而是近年来越来越多回,直接或间接听到/读到外国朋友提起新加坡老人家的处境。这些朋友或是前来旅行,短暂停留,或是在本地留学、进修、工作,停留较久的时间。

一般来说,那个画面是这样的:满头灰白的老太太脚步蹒跚推着手推车,在人挤人的食阁里,将餐桌上的碗碟堆起来,再稍显吃力地端起托盘走开;或者将碗碟一个个放进推车,将一块油腻腻的擦布往桌子上抹过去,再吃力地推着手推车走去下一张桌子。另外的画面可能是,商场或办公大楼角落的厕所里,穿着制服的老先生或老太太,疲惫着身躯走出洗得干干净净的厕所,准备收工。 

类似情景不仅出现在商场、住宅区的咖啡店,甚至机场和高级办公楼也能看见。

拾纸皮的老人家多是自愿?

两年多前,有部长根据不知怎么得来的所谓调查,说出拾纸皮的老人家多是自愿、当做运动那样的话,引起网民一片挞伐,觉得他不近人情也不食人间烟火,不了解老人家的困境。

老人家拾纸皮贩卖的现象确实存在,很难想象如果不愁温饱,会有几个人为了锻炼身体而在太阳下干这种事。

(联合晚报)

我组屋区内过去有个不算老的妇女,行动不便,却经常要推着手推车拾纸皮,佝偻的背部透露的是体力的负荷,当下就令人联想到朱自清爸爸吃力爬上火车月台的身影。偶尔夜间回家,还会看到她独自坐在楼梯间吃面包,那就是她卖完或收完纸皮后的晚餐。你若问起,她一定说吃不下,“这样就够了”。很多老人家都有不同的病痛,养病或照顾健康都来不及,把这当“运动”等同自虐。

老人大多不愿说钱不够用  

收拾碗碟或打扫卫生的老人家有不少都六七十岁甚至更年长。

确实有一些会跟你说是为了打发时间,但你若用心体会,就会发现愿意开口说是钱不够用的老人家,不会太多。对老人心理来说,这把年纪了还说缺钱,会给人两点印象:一,孩子没有照顾她/他;二,自己过去不懂得存钱/乱花钱。“孤苦”、“穷”,对上一辈的老人家来说,都是有点难以启齿的境况。

新加坡今年满65岁以上人口超过51万,同比增加6%。每年增幅都差不多如此,意味着老龄化的步伐相当快,差不多七分之一的人口老龄化,但和日本的接近四分之一相比,还不算太老,和台湾的接近14%差不多。

老人成为一股劳动力 外国人看了却不忍

从政府角度来看,老龄而相对健康的人口越来越多,是一股无法忽视的劳动力,必须善加利用,因此近年越来越多清洁公司聘用老人家,取代前几年到处可见的外劳。这一方面是回应社会普遍关于外劳太多的批评,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增加年长者就业机会。本来是两全其美的措施,看在外国人眼中却多了几分不忍的感觉。这可能有几个因素值得我们虚心反省。

一,老人家真的缺钱。那些工作都很辛苦,虽然很多老一辈没什么技术,但如果手头宽裕大概是不会乐意做的。这几年薪水才稍微大幅调高,对他们比较有利。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每个月薪水卑微的数百元,他们已经在做,可见真的需要钱。那么就该考虑如何改善老人家的生活处境,对于没有儿女或儿女境况也不好的老人家,可以提供更多的生活支持,让他们如果有得选择,可以不必辛劳度过晚年。

二,相对有能力的老人家,包括曾有过某种技术或知识,身体也还可以,可以提供职业配对计划或者提升,安排到企业内。

三,社区应该安排更多进修和生活活动。我们在日本旅行经常可以看到老人家在公园画画、读书,过一整天,当然日本文化基础深厚,跟新加坡不可同日而语。但我们可以更积极鼓励老人家参与学习计划。

开办老人大学 鼓励老人进修  

在社区开办老人大学应该是个目标。现在的民众俱乐部或联络所遍布每一区,平常虽然也办各种课程供居民参与,但缺乏系统性。如果可以比照学校课程,规划各种长期进修计划,提供不同层级和内容的学习方案,提供补助和津贴,鼓励老人家进修,一来可打发时间,二来锻炼头脑,三来促进社交有利身心发展。  

课程可以包罗万象,从饮食、艺术到基本的哲学、历史,视需求而设计。讲员同样可以是有某种专才的退休者,用同一辈的语言和耐心,教学相长,促进社区感情。

学习计划要照顾贫穷人  

这样的学习计划不能因为财务原因排除穷人,反而应该透过补助等方式,鼓励他们学习,为生活增添乐趣,找到生活的希望。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7年10月份的数据显示,新加坡人均所得53880美元(约72500新元),无论从哪一个数据来看,都是世界前十大富国。

当然很多人不会对这个数据买账,因为根据本地统计局资料,我们的人均月入中位数只有4056新元,以一年14个月计算也才56784元。

我们应该记得新加坡衡量贫富差距的最新基尼系数是0.458,虽然已是十年来最低,但仍然偏高。如果这部分偏低的所得都反映在无力改变自身处境的老人家身上,鼓励他们去就业虽能缓解劳动力问题,却不免过于刻薄。  

人到一个年龄之后,就业应该不是迫于生存的形势,而是真的自愿。此外,社会也能提供其他生活方式的选择给老人家,这才是“老有所养”的理想境界,也是富裕国家的政府和社会应该放进心思的地方。老人家如果需要工作才能温饱,这一点都不是经济学家口中“没有免费午餐”的现实诠释,而是政治人物“优雅社会”承诺的破产,也是富裕国家人民不应该接受的现状。

上一篇新闻

SMRT出手开除八人 没有网民“朝思暮想”的那位

下一篇新闻

东南亚政商富二代日常生活照 没有一张不炫富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