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关系回归正轨 到底是谁想通了?
我国总理李显龙访问中国,事先没有征兆,大部分人只记得他十月份要到美国会特朗普去。9月15日,中国外交部先爆出总理访华消息,新加坡总理公署当晚也发布文告。
消息虽来得突然,但总是好事,说明新中双方都希望关系回归正轨。新加坡媒体没有太high,基本指出这次访问对新中关系具有正面意义。倒是,中国媒体很high,对于李总理此次访华,很多叙述逻辑基本是这样:因为南中国海仲裁案与中方对立,所以新加坡被孤立了,着急了、想通了、调整了,于是掉头转向中国示好。
人民日报海外版微信号“侠客岛”的文章用的就是这种思维逻辑。在谈及新加坡为什么掉头,对中国示好时,把各种舆论战和心理战中打人的痛点连接起来讲故事:特朗普退出TPP,使得新加坡想借助TPP刺激经济的想法落空;朝鲜半岛安全问题给新加坡带来了极大的“不安全感”;今年5月北京“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国“未向李显龙发出正式邀请”;去年11月,香港海关扣押了新加坡星光部队在台湾训练使用的九辆装甲车;中国决定向马来西亚海军出售四艘战舰。
(所以意思是,大环境不好,邻国又靠向中国,中国又“不带你玩”,新加坡能不害怕吗?)
不过,文章的收尾还是比较正面:中新两国有着显著的共同战略利益,而这使两国有可能超越它们之间的分歧。如果新加坡更倾向采取积极主动、灵活务实的对外交政策,那么中新两国未来自有无限的合作空间。
民族主义色彩向来较强烈的《环球时报》这回收敛很多,但叙事逻辑同样没有变。
该篇题为“李显龙‘突然访华’,中新重拾乐观”的社论说,新加坡没有守好“小国外交的本分”,过于执拗于自己的价值观选择等等。去年底以来出现了新加坡装甲车在台湾参加演习后被香港扣押事件,另外李显龙疑似未获邀请而缺席了北京的“一带一路”峰会。作为“一带一路”项目,马六甲地区的马来西亚皇京港深水码头建设也启动了,这一切似乎都触动了新加坡。
(还是那个意思,新加坡被“围困”了,所以开始害怕?)
文章还说,这次李显龙“无预先征兆的”访华被广泛猜测为新加坡想要调整对华姿态,修补其在中美之间已经百孔千疮的平衡,重新尽量往中美中间靠将会成为新加坡新的外交构思。( 这会不会是中国媒体的过分解读?我们不妨后续留意)
文章的收尾也是正面的,肯定新加坡是有自己骄傲、也值得尊敬的小国,它在中国几十年的改革开放中总体上扮演了积极正面的角色,这两年虽有波折,但今后两国关系的大趋势仍足以令人乐观。
中国媒体一窝蜂地解读新加坡的转变,好像忘了问一问上头,中共这次让四个政治局常委,包括最高领导人在内接见一个“小红点”的总理,而且是在中共十九大即将召开之时,这样的特殊安排,打的是什么盘算?
对内对外,中国想制造新加坡先到北京才到美国访问的印象?对内,想通过外宾到访显示中共十九大人事布局都在掌控当中?南中国海问题也已在掌控当中,接见新加坡领导人不是问题?之前是不够自信,现在已经有足够的信心掌控国际国内两个大局?
有媒体说,面对中国的不安心态乃至危机感,新加坡终于想通了。我们能不能反过来说,如此高规格接待新加坡领导人,反倒是中国想通了?没有必要再纠结于南中国海主权纠纷和国际法的问题,还是回到互惠互利的国际交往原则,更自信地应对国际局势。新加坡不是涉主权争议的敌人,在不违背立场和原则的情况下,还是愿意配合配合。
在国际关系中,两个主权国之间的交往,基本依循各取所需的原则。当然,附属国和宗主国之间的关系另当别论。摸透国际关系的新加坡巡回大使比拉哈里(Bilahari Kausikan)在面簿上贴出这一段话,给新中关系下了极好的注脚:
“当关系看似不好时,我们不应垂头丧气。同样的,当关系改善时,我们也不应欣喜若狂。所有主权国家之间的关系总是有好有坏。理由很简单:国际关系中的“友谊”和私人关系的“友谊”根本上是不同的。后者含有情感连结,前者仅仅是国家利益之间的契合。主权国家之间自然有一些利益是重叠的,也自然有一些利益是不同的。新加坡和中国是两个主权国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