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02日 星期六

“娱人娱鬼”的中元节歌台

农历七月来新加坡游玩,到处有“好兄弟”陪你、客房容易预订、天天香气缭绕,遍地金银财宝,还有多达200场免费露天演唱会等着你。如此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节目,你还在等什么?

如此耸动的旅游介绍文字,新加坡旅游局自然是不会采用的。那究竟旅游局采用什么手段来吸引游客在农历七月期间前来新加坡呢?

“如果选在农历七月来新旅游,千万别错过体验歌台的机会。歌台歌手不但唱功扎实、台风稳健,服装造型更是争奇斗艳,夸张吸睛。亮片和羽毛是必不可少的设计元素,颜色方面多选鲜艳的亮色系,目的是让人眼前一亮,印象深刻。如此卖力地准备和演出,歌手们只希望博得观众的欢心,收到更多演出红包……除了歌台,新加坡的部分中元庆典也保留了街戏和木偶戏,但这些传统艺术已经越来越少见了。”

看到了吧,旅游局网站将重点放在歌台,因为这才是新加坡专属的中元节文化特色节目,只有在新加坡才能看得到。

南洋一带的习俗

农历七月在东南亚一带称为中元节,也叫“鬼节” (Hungry Ghost Festival) 。华人相信,过世之人的灵魂会在中元节期间到访人间。今年的中元节是8月22日至9月19日。9月5日当天是农历七月十五,阴曹地府的大门将会全开,是阳间阴气最盛的日子。

按照传统习俗,如果没有多加关照这些鬼魂,对它们不理不睬,它们一旦遭到忽视就会捣乱。因此南洋一带在中元节期间都会举行各种仪式,供奉各式各样的祭品来“祀奉”这些孤魂野鬼,包括包办它们“用餐时”的娱乐节目如:歌台、街戏、木偶戏等。

中元节起源

中元节的起源可以简单总结如下。

道教相信,人出生时借了一笔钱,过世时,往生者的后人或亲戚必须帮他按年龄算出数目后,焚烧这笔钱象征归还,还得举行一些仪式来确保纸钱不会被其他的鬼魂抢去,后来渐渐发展成“普度庆讃中元“的活动。

佛教则相信,佛陀弟子目连因母亲堕入地狱饿鬼道受苦受难,食物尚未入口便化成火炭,其母难以下咽,目连亦不能安心拜佛,于是前往地狱救母,第一次失败后借来武器最终将鬼门打开成功救出母亲,却因而导致所有鬼魂随之而出,于是又通过咒文念佛,将祭拜的贡品转化成食品,让饿鬼们饱食一顿后安心返回地狱。于是,就有了后世的“盂兰盆会”祭拜活动。

歌台是怎么来的?

好,说回歌台。

本地歌台的前身,是二次世界大战后来自中国的歌舞团。战乱发生时,一些歌舞团团员选择留在新加坡,却又心系祖国,于是举办一些歌台演出为抗战筹款。当时,歌舞团的表演时间,一般是从晚上8时到午夜12时。

新加坡的歌台起源于1942年日军占领时期。当时,舞厅遭日军禁止营业,导致许多歌舞界艺人失业。后来,“大和剧场”楼上的“大家乐”食堂开始增设简单乐队在晚上演出,并聘请女侍应生登台唱歌,为客人提供娱乐。

(互联网)

那时候,驻守在新加坡的日本士兵也非常喜爱音乐表演,加上本地居民为了逃避战争期间生活的艰苦,渴望通过娱乐寻求短暂慰藉,歌台的出现满足了大家的需求,反应十分热烈。

本地的第一个歌台是位于大世界游艺场的大夜会歌台。当时,大夜会只有五名乐手和两名歌手,每天晚上都表演。另一个主要的歌台是同样位于大世界游艺场的安娜食堂,他们的歌手演唱的曲目多数是民谣或传统的中国歌曲。当时,观众想看歌台表演都无须购买门票,只需买杯饮料就能免费观看表演,因此食堂的营业额激增,唱歌风气一时风靡全新加坡,几乎所有的食堂都附设歌台。

到了50年代,本地三大游艺场——大世界、快乐世界和新世界的歌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全盛期每晚都有多达20场歌台表演。这些歌台包括香格里拉、百老汇、满江红、凤凰、双喜歌台、新生歌台、金露华歌台、中国酒家歌台、野草歌台、快乐天歌台、百乐汇歌台、仙乐歌台(后来改名为桃花江歌台)、百乐门歌台、夜花园歌台和夜莺歌台等。

表演内容除了唱歌之外也加入了民族舞蹈、小品、话剧和相声等等,后来又添加舞台剧如《雷雨》、《阿Q正传》、竹竿舞、小提琴伴奏、自创歌曲等。多数的歌台寿命都不长。后来,本地一些专演酬神大戏的传统戏班,如潮州戏班、福建戏班和粤剧班,在中元节的酬神戏开场前,都会邀请歌台前去“热场”吸引观众。歌台会先唱1小时,戏班再演出3小时。

逐渐地,歌台开始“喧宾夺主”,“热场”变成主场,成为中元节庆祝活动上献给“好兄弟”的一项必不可缺的娱乐节目。

歌台的没落与再兴起

歌台曾在2000年初期逐渐走下坡,歌台艺人当时普遍被认为是“路边摊”艺人,直至本地年轻导演陈子谦在2007年执导了一部以歌台为题材的电影《881》,才成功扭转颓势,再掀歌台热潮,吸引不同籍贯、族群和年龄层的观众回返。

歌台渐渐成为新加坡华人缅怀祖祖辈辈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是团结华族社群的一种无形的精神支柱。

早期的歌台的舞台布景简单不花俏,几根柱子两粒灯泡就算布置完毕。后来,有一些眼光独到的台主将简陋的舞台改头换面重新包装,以全新形象出击。

舞台的设计开始变得新颖大胆、歌星造型靓丽清凉、配以专业灯光效果和音响质感,观众突然耳目一新眼前一亮。时至今日,几乎每一场歌台秀都可以媲美露天演唱会。

(互联网)

“红蚂蚁”在这里整理出一些关于歌台的小常识,自娱娱人也娱鬼。

公祭

这是在歌台为迎接俗称“好兄弟”的孤魂野鬼到来而举行的仪式,地点一般在歌台附近。举行这个已仪式也是为了祈愿七月能多接台、跑台顺利。行情越不好,农历七月越要办歌台,以便凝聚来自“阴阳界”的庇佑能力,祈求出入平安,也带旺生意。

第一排座位

歌台的第一排座位是没有人坐的,必须空着预留给“好兄弟”。让“好兄弟”坐第一排座位享受贵宾式的VIP待遇,是一种对于往生的先辈们的敬重。

最有看头的歌台

今年最有看头的歌台非韭菜芭城隍庙和云阴殿的歌台莫属。城隍庙邀得台湾已故“综艺天王”猪哥亮的女儿谢金晶前来助阵,云阴殿则请来台湾偶像组合5566团长孙协志演出。

本地最特别的歌台

50年代初的歌台曾上演曹禺名剧《雷雨》;2010年本地开始流行每年在坟场举行歌台,近距离娱乐“好兄弟”;2011年,乌节路首次主办七月歌台,成功吸引年轻人关注歌台文化。

05502c00U.jpg坟场歌台(互联网)

漏台

每个晚上,歌台艺人得跑几场歌台,有时候会忘了出现在某场歌台而“漏掉”演出,这就称为“漏台”。这时候司仪就必须使出浑身解数想办法拖延时间,以免影响观众看歌台的兴致。

歌台三大特色

保留了方言文化。台上的主持人会用各种方言来主持节目,金牌主持人更是精通各种方言和语言,可以“零距离”与台下不同籍贯和族群的观众进行互动。乱中有序。歌台表演是没有彩排的、随机性强,全仰赖主持人的默契和随机应变控场能力,乱中有序、毫无冷场。贴近民众。歌台的氛围透着一种新加坡独有的“甘榜”(乡村)温情。居民看露天表演时可以随意走动、吃零食、甚至站在台边观看,到舞台旁看歌星公开化妆,台上唱歌时,台下可以大声讲笑,没有人会干预或约束。

三大隐忧

演唱会化。近几年,歌台越变越来像户外演唱会,可能会失去其原汁原味的草根文化魅力。过于净化的结果将导致一些“打擦边球”的性感演出、有味笑话和反串表演越变越少。商业化。越来越多歌台在商家、基层组织和庙宇的赞助下,植入主办当局所要宣扬的商业或教育信息。如果拿捏得不好,太刻意植入广告和商业信息,就会影响歌台素质,让歌台“跑味”。说教化。随着赞助商,甚至政府机构的加入,歌台突然多了很多议程(agenda),也许会从本质上改变歌台的纯娱乐性质,让简单的娱乐复杂化,无法使观众轻松享受表演。
上一篇新闻

王乙康陈振声前后脚访中国,对内对外释放什么信号?

下一篇新闻

新加坡外交再平衡的重要信号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