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月05日 星期日

新加坡的华语教育与华语水平:雾里看花

2022年3月19日带领学生考察林氏大宗祠九龙堂

最近报纸接连不断刊登关于华语与方言的讨论,有备受尊敬的长辈,有慷慨陈词的同龄人,也有令人刮目相看的小朋友。究竟本地华语教育做得够不够好?到不到位?我不是语言学家,也不是华文教师,亦无为人父母的困顿,不敢妄自评论。若说有那么一点点发言权,那便是在大学遇到本地双语教育结出的“果”。

在国大建筑系任教,原本没有什么机会见识本地学生的华语,上课都是用英语。几年前开了两门选修课,开始带学生到闽南侨乡考察,才有机会耳闻目睹。或许是听惯对于年轻一代华语程度的差评,当听到他们说华语时,发现他们还能读华文时,我是大喜过望的。转念一想,大多数本地华族学生经过母语考试这一关,会华语不稀奇。据我有限的观察,大多数学生能听懂日常华语,虽然平日里不讲,到中国后自然而然开了金口,还能彼此指正,互相笑话。尽管是非必要不阅读,且速度较慢,能看华文的学生也不少,最难的大概是写作。有趣的是,课程作业是英文的,有些学生会点缀若干华文,想必是很得意的。

由于华族传统建筑的专有名词大多是汉语拼音,上课时我会将汉字写在拼音后,加上英文解释,大部分本地华族学生乐于见到汉字,也有助于他们的记忆。由于布置的作业须开展独立研究,上进的学生意识到相关领域的英文信息有限,开始查找华语文献报刊,也让他们意识到华语专业知识体系的存在,那是一个浩瀚的领域,他们会分享查询的经验和找到的资料,甚至要我推荐华文的专业书籍。

一个学期的时间很短,能够教授的知识有限,然而,学生们为掌握了些华族建筑知识感到骄傲——能够分辨出崇文阁与庆德会建筑细节上的差别,能够看懂凤山寺雕梁画栋的典籍故事,能够区分店屋中不同种族建筑文化的影响,能够了解华族宗乡组织对于城市发展的贡献。甚至有学生对我说:“老师,我看到你在《联合早报》写的文章!”我不知道他们能看懂多少,可以确定的是,好奇心引领他们关注华语圈。

为培养中小学生学习华文的兴趣,将文化浅显通俗化呈现的同时,应加强对于本地华族文化的多面向研究,让年轻一代见识其广博精彩。在哀叹华族文化式微,缺乏学习华语的大环境时,往往忽略本地城市与建筑景观中无处不在的华族文化遗产。事实上,早期庙宇的建造有着明确的教化目的,让没有机会接受教育的平民,在敬拜神明的同时学习礼仪道德,从而传承华族文化。

双语政策让学生有机会学习母语,无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几年的挣扎磨炼,他们多少具备识文断字的能力,进入大学后若没有进一步的引导,华文水平难免停滞不前。对于这些摆脱华文应试压力,有着独立思考能力的年轻人,正是鼓励他们探索华族文化的时候,身为华人的骄傲将是终生学习华语的动力。

上一篇新闻

58年老字号粥店将结业

下一篇新闻

禁令生效前赶工送鸡 新加坡兽医事务局延长运作时间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