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教师:影响学习兴趣因素多 家长须重视并鼓励子女正面学华文
一名受访教师强调,家长对孩子华文学习的态度很重要。他说,一些基础非常弱的学生,家里不讲华语,但家长时常关心孩子的进度,与教师积极配合,孩子自然明白家长的期待和要求,学华文的态度自然端正,成绩也明显进步。
最近有家长投函《联合早报》,指华文教材缺乏新意,无法激发学生兴趣,引起读者对华文教育的热烈讨论,包括来函为教材“辩护”的小学生。受访的教师和家长认为,影响孩子学习兴趣的因素很多,家长也须重视以鼓励正面的学习态度。
他们指出,教师面对一定的局限,有人建议检讨考试内容与要求,让教师有更多空间设计学习活动,利用课外题材,使华文学习更有趣。语文学习也不单是语言的操练,应让学生有多一些机会体验文化活动。
一家提供补习的语文中心创办人王靖惠(38岁)受访时说,课本有它的编法,但语言是活的,教师也会使用课本以外的题材。
“但学校教师往往夹在中间,也得考虑考试的需要,帮学生备考。我觉得,一些词汇和内容对一些学生偏难偏多,或许可以减少一些必考内容,或调整考试要求,让老师有多一些空间去做课本以外的教学和活动。当然,任何调整仍要保持华文教育一定的水准,这也不容易。”
教中英文的王靖惠认为,本地华文教材已尽力做得有趣实用。英文教学的题材较多,因为要找到学生可理解且引起共鸣的内容相对容易。学生接触的流行文化以英文为主,与同学讨论自然使用英语,家庭的语言环境因此很重要。
即使华文水平不好 家长也须以身作则多使用
王靖惠说:“家长须以身作则,即使本身的华文水平不好,也要表现出对华文的重视,多在家使用,可和孩子一起练习。”
育有三名介于七岁至14岁儿子的家长林慧珊(43岁,语言治疗师)也认为,对考试的要求有探讨的空间,尤其是小学生的写作,要求不应过高。“小学生还没太多的人生经验,词汇量有限的话,写作并不容易。老师一般只好让学生背好词好句,如果只能靠记好词句来取分,学生看不到与生活的关联,就觉得没太大意义。”
她认同家庭环境的重要,所以在更早的幼儿阶段,陪老么阅读华文故事,更有意识地让他接触母语。比起老大老二当初的学习,她觉得念小一的老么的识字能力较强。
家长建议校方 提供更多体验文化活动
这名家长建议,各校应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体验文化活动,这也是她为孩子报读特选小学的其中一个原因,觉得学校在这方面的学习氛围较好。安排学生与乐龄中心的年长者交流等课外活动,也可让学生有多一些机会应用华文。
林慧珊念小六的儿子余正乐(12岁)说,教师有时在网上平台设计语文游戏,也让学生分组活动,让华文课更有趣。但他坦言,华文比英文难学,因为有更多生字,所以他较少主动地阅读华文书。“我觉得口试比较难,因为有时我不懂怎么表达。”
儿子念小五的家长蔡例伺(42岁,客服人员)觉得,本地语文的大环境是影响孩子学习动力的其中因素。
她尝试以华语与孩子沟通,坦言平时下班回到家,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并不多。孩子从小由女佣照顾,接触华语的机会有限。她现在通过华文电视节目,希望多听对儿子有些帮助,毕竟要他拿起书阅读已不容易。
在邻里小学教华文多年的陈姓教师(50岁)反映,教师得照顾一整班学生的学习需要,不少学生来自讲英语的家庭,华文能力弱。
“学语文一定要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老师时常得重复并巩固内容,一些学生或许就觉得乏味。”
其他受访的教师也提到教学的挑战。创意教学需要时间筹备,课堂时间也不足以让教师“玩太多花样”,教师还有赶进度的压力。家长只要平时多和孩子说华文,让他们多看华文节目,并且从学前阶段就开始,日积月累的接触会对孩子的理解能力和沟通有帮助。
一名在职的资深教师(58岁)强调,家长对孩子华文学习的态度很重要。
“一些基础非常弱的学生,家里不讲华语,但家长时常关心孩子的进度,与老师积极配合,孩子自然明白家长的期待和要求,学华文的态度自然端正,成绩也明显进步。”
接触得早 识字更强
学语言一定要刻意制造机会让孩子接触。从事语言治疗的林慧珊(43岁,左)在幼子余正安(7岁)牙牙学语时,先利用图卡和歌曲让他接触华文,之后也陪同他阅读华文儿童图书。
比起较迟接触阅读的两个哥哥,她发现老么的认字能力更强,也更自发地从家里的图书收藏找华文书来看。
余正安喜欢《三国演义》和《西游记》这类图书,阅读故事时爱朗读。这名妈妈希望儿子的阅读习惯有助于他维持对华文的兴趣,更意识到“不能等要上小学时才开始”。
少了使用华语的大环境,在学校接触华语的机会也有限,家庭环境就成了关键。林慧珊认为:“如果连家长都没有刻意地制造机会让孩子接触华文,在家里多使用华语,语言学习就更难。”
她平时开车时都收听中文电台,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有所接触,不会觉得华语是个陌生语言。丈夫也买了一些纸板游戏和象棋,希望让儿子从娱乐中接触华文语料。(受访者提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