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邓小平访问新加坡,李光耀的一个问题,成了中国的风向标
1978年11月,邓小平应邀访问新加坡,一向很少亲自去机场接机的李光耀罕见出现,在机场与邓小平亲切地握手交谈。当时,邓小平是以国务院副总理的身份出访的,而新加坡方面则以总理的规格接待,这一破格的待遇足以看出李光耀对此次邓小平到访的重视。
此次出访行程,邓小平还访问了日本、泰国、马来西亚等其他六个亚洲国家,周边国家的发展变化让邓小平等一行人对世界的日新月异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当邓小平坐在日本时速高达210公里的新干线时,一番饱含深意的话开始让外界窥探到了未来中国的发展。
就感觉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我们现在正合适坐这样的车。
中国如果想要赶上世界发展的脚步,就必须打开国门,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自身发展的道路来。
邓小平出访期间,正值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顺利召开做准备的中央工作会议开始,会议召开后的第四天,邓小平才结束国外访问回到北京,一进门,他就一头扎进了书桌前,开始准备讲话稿,也就是后来在12月13日闭幕会上发表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自此,这篇讲话给正处于发展迷茫的中国带来了新的方向,吹来了思想解放的春雷,中国开始拨开迷雾,准备投身于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中。
邓小平实事求是,人格魅力折服李光耀
李光耀是新加坡华人,祖籍是广东省,他在新加坡具有很高的声望,是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的创始人之一,被誉为“新加坡国父”。2018年12月18日,李光耀因推动新加坡深度参与中国改革开放进程而被授予中国改革友谊奖章。可以说,李光耀的政治生涯和中国尤其是中国在改革开放时期的发展有着极为深厚的渊源。
1978年邓小平访问新加坡时,李光耀曾问过邓小平,如果你出生在新加坡,我出生在中国会怎样,他调侃似地自问自答称,你肯定是新加坡的领导人,而我走到半路就会被人推开。
在邓小平访问新加坡之前,中国在极左时期曾以“美帝国主义的走狗”称呼新加坡,但当邓小平在亲眼看到新加坡的国家发展盛况时,对新加坡实行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的方针十分看好。
在中国的对外政策方面,邓小平在听到新加坡总理李光耀要求停止革命输出的要求时,没有丝毫架子,只停顿了片刻后,突然问到“你要我怎么做”,这句话让李光耀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后来,李光耀在回忆和邓小平的这次谈话时,对他的为人和思想高度作出了极高的评价。
“我从未见过一位共产党领袖,在现实面前会愿意放弃一己之见,甚至还问我要他怎么做。尽管邓小平当时已经74岁,但当他面对不愉快的现实时,他还是随时准备改变自己的想法。”
还有一个小插曲,在抵达会谈地点后,新加坡代表那边没有摆放着烟灰缸,但邓小平面前却放着两个,李光耀很清楚,邓小平有烟瘾,因此,他在布置会议室前就特地交代说“邓小平抽烟就让他抽”。
然而,邓小平恰巧也从一篇报道中得知了李光耀对烟味很敏感,因此,尽管面前摆着烟灰缸,但邓小平硬是在两三个小时的会谈期间没有一根烟都没有抽,烟灰缸里也丝毫不见烟蒂,当记者问及抽烟一事时,邓小平只笑着回应称,“不能忍也要忍,因为我知道李光耀先生对烟敏感”。两人的尊重是互相的,从细微小事上便能感受到这两位政治家的人格魅力。
访问期间,邓小平还主动提出要去参观当地的小康之家,在看到这里的变化后,邓小平发自肺腑地说道,“同样是华裔,为什么你们这样富有,我们这样穷?”
毫不夸张地说,当时的中国,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不高,中国地大物博,但物资仍然匮乏,一场巨大的变革迫在眉睫,如何让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邓小平一直放在心上的事情。此次出国访问,让他更坚定了要把中国建设好的决心。
当邓小平称赞李光耀建设的小康之家成功时,李光耀似讽刺又似激励的一番话,让邓小平回国后就开始着手中国改革开放等事宜。
“这只是一个小国,一个很小的成绩而已。凡是我们能做到的,你们都能做得更好。我们是没有土地的南华农民的后代,而你们有知识分子,有最杰出的人才,有诗人,有艺术家。我们都是目不识丁,没有田地的。没办法和你们比较。”
邓小平离开新加坡时,李光耀同样亲自前往机场送机,这在日后的新加坡外交活动中,也是十分罕见的。
李光耀带妻女访华,高度评价邓小平
1980年11月,李光耀第二次访问中国,这时的中国刚刚迈入了改革开放的新阶段,但中国本土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此同时,随着中国逐渐进入全球舞台,整个世界都出现了变化,这也让李光耀再次见识到了邓小平的高瞻远瞩。
李光耀表示,中国现代化的开启,有利于整个亚洲甚至是世界的发展,对亚洲国家来说,将会多一个贸易伙伴,对世界来说,将冲击美国一家独大的局面,为全球格局塑造注入新的力量。
而邓小平的一番话也让一些正在观望与中国交流的国家消除了忌惮,他表示,中国地方这么大,人口这么多,根本没有要别人地盘的想法,这个问题必须搞清楚,否则,周边国家与中国不会建立互信。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又再次提到了新加坡,他鼓励人们走出去看世界,学习新加坡的社会秩序和纪律,提高自己,让中国做得更好。这番话和14年前邓小平访问新加坡时受到的震撼遥相呼应,他始终不曾忘记当时要促进中国繁荣发展的决心。
李光耀在接受媒体采访谈到当时对邓小平发出的“挑战”时,他笑着说“那是我灵机一动说出的一句话,但邓小平却始终铭记于心,从来没有忘记过我的挑战”。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成功召开,意味着邓小平带领中国人民正式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中国开始从封闭半封闭向全面开放转变,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取代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中国迈出了向现代化社会转变的关键一步。
邓小平的国家总设计师之路
1978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后,正式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
1979年,尽管国内已经有了很大变化,但相比于同期世界上的其他国家而言,仍然存在较大差距。邓小平在借鉴国外发展模式并结合中国自身实际情况的背景下,于7月15日,正式批准了在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作为试点在两地设置经济特区,以减免关税等政策支持,吸引外资企业投资,加快推动中国的经济发展。
就这样,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先后成立,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这一发展模式至今仍然发挥着重要模范作用。1988年4月,海南经济特区成立。
1991年,邓小平南方视察,就上海发展明确表态支持,要求加快开发浦东。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解开了困扰人们思想束缚的许多重大问题。自此,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迈进一个新的阶段。
希望上海人民思想更解放一点,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
1992年,经济特区的模式也运用到国家级新区、上海浦东的开发上,2010年,新疆霍尔果斯和喀什也设立经济特区。经济特区模式与中国实际情况结合后,发挥了超出预期的积极作用。
除了在推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方面作出巨大贡献外,邓小平还为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提供了可行性方案,与此同时,他更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为中国和平发展争取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也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不懈努力,邓小平在国际政坛中也享有很高的声望。
邓小平的逝世,震动国际政坛
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这位一生坎坷,经历政治生涯大起大落的伟人就这样离开了这个世界。
邓小平逝世的消息震动了整个国际政坛,世界各国媒体的头条上不约而同出现了一个人的名字:邓小平。
海外华人华侨也用自己的方式纷纷发文悼念,寄托哀思。
与邓小平实行改革开放有不小渊源的国家——新加坡也整日天气异常,但无论是阴雨连绵还是阳光灿烂,人们纷纷前往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悼念,与邓小平私交很深的李光耀也发悼文追思。
“邓小平是世界领袖中的巨人,他是一个伟大的人物,他拯救了12亿人口。”
据悉,仅22日一天,在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内参加悼念活动的人数就达到了3000多人,这足以窥见邓小平的国际影响力。
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的安南也紧急发声,对“对中国卓越领导人邓小平的逝世深表悲痛,对其家属表示深切的慰问。”21日,联合国总部大楼前的联合国国旗降半旗,悼念这位功勋卓著的伟人。
“邓小平在中国最令人振奋的一段历史中,打下了自己永不磨灭的烙印,他将毕生的精力贡献给了自己的国家。不仅他的国家将永远铭记这位中国现代化和经济腾飞的设计师,而且国际社会也将缅怀他的伟大业绩。”
在美国,时任总统的克林顿称中国在当今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中,邓小平充满魄力的战略决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在欧洲,英法两国领导人也先后发文悼念,世界各国为失去了一个伟大的朋友深感惋惜。
日本政要也陆续抵达中国大使馆参加吊唁,一位73岁高龄的老人对着邓小平遗像三鞠躬后,在吊唁薄上写下自己的名字,人们这才知道,这位步履蹒跚的老人就是日本前首相竹下登。他说自己失去了一位最尊敬的朋友。
美国《时代》周刊曾评价邓小平“改变了世界,功绩史无前例”。而关于邓小平对自己本人的评价似乎并不多,据仅有的一些文字史料显示,他曾这样评价过自己。
“我算是比较活泼的人,不走死路的人。我是实事求是派。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邓小平的伟大在于,一方面延续了毛主席的思想理论,给后人留下丰富的遗产,另一方面在于他切实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和工业化,让中国“改天换地”,社会面貌焕然一新,并给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大体定型。即使是中国在面临苏联施加的巨大威胁面前,他依然顶住压力,带领中国稳住阵脚,重塑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竞争力,为中国找回了自信。在邓小平的牵头下,许多国家政策真正落地并发挥明显作用,成为人民真正触得到的幸福感。
人民永远怀念这位伟人
这位曾经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让中国人民走上富裕之路的老人,在1997年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让人扼腕痛惜,潸然泪下,邓小平的离世对中国究竟有何影响呢?
在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的大力支持下,改革开放成为我国的政策基石,自此,中国和世界经济开始紧密联系在一起,我国走上了经济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为中国人民真正富起来奠定了基础。
1997年,邓小平离世时,他对于中国未来发展的很多构想大多还处于“起步”阶段,为此,他仍然承受着很多压力,但不可否认,他的离世对中国来说是一大难以挽回的损失,直到今天,我们仍然还在享受着他的政治遗产。他对中国乃至世界局势的发展判断都有着相当毒辣且精准的判断。
他曾预言,未来30年内,世界不会爆发大的战争,中国要着力发展经济,如今,一切正如他所判断的那般,即使有部分地区发生过交火冲突事件,但始终未曾爆发过大规模战争,他早在数十年前就已经看到了全球化趋势下世界新的竞争点是经济,这为我国在未来经济发展方面实现弯道超车争取到了机会。
而在外交方面,邓小平始终以强硬的态度著称,但到了具体操作上,他又表现出灵活的一点。如在香港问题上,一方面以强硬姿态坚定表示即使收回香港会带来“灾难性”影响,但中国也绝不放弃。而落实到具体细节问题上时,除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外,邓小平又指示中国代表团“抓大放小”,因势利导,最终推动了香港问题的和平解决。
邓小平的外交风格,使得中国在当时的国际社会上展现出了一种独立自主但又不缺朋友的现实,和平稳定的国家环境中,中国开始集中精力全身心投入到现代化的建设中,而中国也在国际事务的谈判中占据着主动地位。
因此,邓小平的去世是中国最大的损失。但人民永远怀念这位为国家鞠躬尽瘁奉献一生的伟人。
1997年2月24日,中央领导人全部到场,与邓小平作最后的告别,并一路护送他的骨灰至八宝山革命公墓。
邓小平的遗体安卧在鲜花和常青松柏中,身上盖有一面中国共产党党旗,礼堂上方悬挂着“敬爱的邓小平同志永垂不朽”的横幅。
从礼堂到八宝山,短短两公里的路上,沿途街上却站满了人,人民有秩序地站在道路两旁,最后送别邓小平,长时间的静默替代了往日的喧嚣,悲痛的情绪滋生,人民群众中不断有啜泣声传出,大家久久驻足,眼睛死死注视著灵车离开的方向,不愿离去。
第二天,追悼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出席此次追悼会的共计有1万人。上午十时,追悼正式开始,全场静默三分钟,追悼会现场画面通过电视转播传送到千家万户,悲痛的气氛笼罩在中华大地上。邓小平的妻子卓琳和子女捧著骨灰久久不愿松手,舍不得将它撒向大海。
不论生活如意还是困苦,邓小平始终不曾放弃过自己的信仰,正因为有他的出现,才使得中国在最重要的转折点上安稳度过,2022年,我们仍然大踏步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如今的繁华盛世相信也如他所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