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5日 星期五

ES 学习笔记 新加坡的城市住房问题与对策(上)

ES设计联盟 | 设计作品提升团队

ES 学习笔记 新加坡的城市住房问题与对策(上)

ES设计联盟是专注于本科阶段同学设计作品集提升的指导团队。2017年至今,凭借高素质的辅导团队师资、严格的教学管理、严谨的求真精神,ES学员先后获得多封来自哈佛、耶鲁、康奈尔、伯克利、宾大、代尔夫特理工、伦敦大学学院、港大以及新国立等全球知名院校的录取证书。目前,ES已经在包括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国内优秀院校形成学员群体社区,并持续获得更广泛的关注与认可。

新加坡的城市住房挑战

新加坡是一个小国,小国当然就是指人口密度。新加坡只有719多平方公里,人口却有569万,平均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里有7000多人,比上海的人口密度高一倍多。新加坡在最初建国的时候只有500多平方公里,后来靠不断的填海扩大到了700多平方公里。

新加坡在59年脱离英国殖民者统治,加入马来西亚。过了几年后,马来西亚觉得新加坡的华人比例太高,不好控制,就让新加坡自己成为一个城邦国家。所以在建国初期,社会很混乱,贫困人口居多,政府面临为了解决高密度人口的问题成立了Housing Department Board(HDB), 出台了一系列住房政策给贫困人口提供比较廉价、平民化的住宅。新加坡城市面积小,比较利于管控。在此期间发生了一个比较感人的历史故事——当时的住建局的领导到民间去谈去采风,进到一个穷人的家里,他看到领导来了就缩到了被子里面盖住自己。询问后才知道,他只有一条裤子,他跟他的哥哥换著穿,白天谁出去打工,谁就穿那条裤子。现在有领导来,他没有裤子就只能盖着被子。领导看到此景很有感触,就想要提高老百姓的生活质量。

在最开始,这些廉价住房的要求都比较简单,目的是把效率最大化。一般是一户为主,比较像我们廉租房一横排的规划,层高不高,最高是12层,而且大多数没有电梯。这些建筑的立面和平面都比较标准化,很容易复制,因此就可以很快速的产生大量类似的建筑。同时,这些建筑工程给社会创造了很多就业机会,很多基本上社会动荡的问题都得以解决。新加坡政府为了防止炒房,在住房方面设定了较多的限制,比如家庭构成、年龄、身份和购房记录,以及买卖房产的限制。

ES 学习笔记 新加坡的城市住房问题与对策(上)

不仅如此,HDB也有公租房,不过大部分也是出售的。因为李光耀觉得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房子,才会对这个国家有归属感,不会轻易离开,有利于国家的稳定性。同时,也有为低收入群体准备相应的租房政策,也为买了房子但是房子还没修好的家庭准备了相应的住房政策。但是由于租房售房的现实限制,社会上出现了一些负面的问题。比如,有的单亲家庭不满足家庭购房要求,也不满足租房政策的要求,便没有办法购买HDB的房子。

ES 学习笔记 新加坡的城市住房问题与对策(上)

新加坡从建国开始就每5年做一次城市规划。为了防止大家都集中在中心城区,每一个地区有一个Town Centre,在Town Centre下面有一个内部的center。基本的生活需求就在内部center解决,然后特殊的需求,比如办公和购物,就在Town Center解决。如此一来,整个国家的城区就分的很清楚,且居民生活很便捷,更符合各个社会阶层的设计需求。富人大多住在比较远的郊区,可以开车去附近的商场,平民大多住在离地铁近的地方,可以轻松去到附近的便民设施。

到了80年代,基本的住宅需求已经满足了,这个时候政府就需要考虑更深层次的需求,需要让大家住的更舒适一点,比如扩大住房面积。在楼道中间增加走廊,促进邻里的沟通的同时确保了每户都有私密空间。

为城市归属感而设计

新加坡还有另外一个国策就是要让公民有归属感,所以他们非常重视空中的公共空间利用。比如在一些比较非正式的空间中,怎么利用走廊来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政府也有一些政策,比如限定了不同人种在HDB居住比例,以避免了某一个族群聚集,引起社区隔阂。在一些HDB里公共空间的案例中,居民会用心的装扮家门口,更热爱生活,更爱自己的国家。这类建筑的品质不是特别好,所以政府会常常维修。一些建筑因为太潮湿而无法长期维护,政府就每隔几年重新刷新一次,所以这些房子可以使用很长一段时间。到了现在这个年代,已经满足了所有比较基本的居住需求,大家就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研究更高的追求。

ES 学习笔记 新加坡的城市住房问题与对策(上)

现在的新加坡HDB面临的危机就是城市人口密度更高,楼也修得越来越高。怎么在高层的空间里营造公共环境和自然环境是一个主要问题。例如上图中的这栋楼,每一层由3个菱形的房子组合而成。每隔11层中间有一个公共平台,平台上会有一些座椅和健身设施。大人在家里可以孩子看到在平台上的活动,会更放心。这个房子的理念就是把平台提高一点,让大家可以更近的接触地面,住在高层里也不会有那么强的隔阂感。

这种房子,一层也有很多公共空间。新加坡这种一层的公共空间,80年代便开始有底层架空设计,有点像柯布的光辉城市。但是它的底层架空不是作为通车用的,主要用于举办社会活动,比如居民在小区里一起庆祝节日。而且一层的通透设计,一眼望去就知道一层的情况,增强了社区的安全性,不容易发生一些社会事件。而且这栋楼看起来比较豪华,但售价却是豪宅的1/3。

ES 学习笔记 新加坡的城市住房问题与对策(上)

第2个案例是三个塔楼被2个长廊连接起来。这栋楼的概念也是为了在高层空间中创造一些能适合活动的公共空间环境。这些空间任何人都可以进入,因为这是国家的财产。房子造型立面其实蛮简单,是一个模块化的理念,但也具有较高的丰富度,有一些大悬挑的结构,让整个空间看起来比较壮观,没有那么呆板。

ES 学习笔记 新加坡的城市住房问题与对策(上)

从里面户型的平面可以看出,每一户的面积和房间数比较多,但是每层楼的空间特别小,只有中间的走廊空间和一些天井来增加空气流通。套型为了避免纷争,是比较均质化的设计。在26楼和52楼设计的2个长飘带造型比较好看, 26楼只对这个小区的居民开放,52楼对公众开放。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这部分空间较少被使用,居民大多数活动还是在一层,但这些高层上的公共空间研究还是值得学习的。 城市人口老龄化 还有就是社会老龄化的问题。在新加坡,人们在语言上体现出对老年人的关怀,称老年人为乐龄人士。Urbanism研究主题主要是一些非正式的城市空间的研究。怎么利用没有确定功能的空间来增加市区的凝聚感。还有一些技术方面,在大数据模型上面的研究。

ES 学习笔记 新加坡的城市住房问题与对策(上)

这是19年一位学长的案例。他的研究题目是Tasseact(四维立方体),是基于时间的一个空间从属性的模型,言而言之就是在高层空间上一些公共空间的从属感的问题。前几年获得了普利策奖的智利建筑师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他的一个知名住宅项目,是给一些低收入的群体设计住宅时,只设计一半的住宅,另一半住宅先把结构做好,但是中间没有填充物,因为他认为现在那个社区没有能力承担建造整个房屋的费用,所以只建了最需要的、标准的结构的部分,剩下的一半等经济条件允许时再把内部建好。这个学长大概就是用了这样的概念,高层住宅建设的初始只有一个大一点的骨架和基本的模型,但预留了很多空间来给居民填充。

ES 学习笔记 新加坡的城市住房问题与对策(上)

左边这5个流程能说明他的研究和整个新加坡对于城市住宅空间的研究。第一步是希望在最开始社区设计的时候,就吸引一些人来参与,因为未来的居民来参与社区的设计,就会增强居民对整个社区的归属感、参与感。第二步是协同,就是设计师和政府决策,还有居民之间的共同协调,制造出一些基本的模块。很多模块的外壳是一样的,只是内部不一样。所以下一步是customize (自定义),基本的模型里面可以有不同的填充物,可以自定义,从而增强归属感。整个建筑的立面建筑形象也比较符合整个社会的形象,它不只是单一死板的样子。第四步,叫做时间,就是居民家里有自主权,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来改变自己的家。第五步,奖励。新加坡被称作花园城市并不是凭空而来,是因为政府为了营造良好的城市形象,对在建筑中种植植物有奖励。他们奖励那些在建筑立面上或者在屋顶上种绿化的人,可以得到相应的额外建筑面积。 时间改造和奖励都跟新加坡政府的政策息息相关,这也是我们可以学习应用的。就像公积金的政策最开始就是由新加坡提出。

ES 学习笔记 新加坡的城市住房问题与对策(上)

这是这个项目中一些住宅的模型。可以看出,在模块中可以用桥梁进行连接,让整个大楼里的一些绿化可以连续起来,成为一个连续的公共走廊。

上一篇新闻

春季特惠 踏青新加坡荷兰村,活力都市与温馨乡村的交汇点

下一篇新闻

新加坡第60层华利世家公寓设计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