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兴趣爱好真的可以“找到”?错
“
如果你对手头工作感到厌倦,希望开启更富有成就感的职业生涯,也许朋友们会善意地提醒你:是时候追寻自己的兴趣所在了。
在亚马逊商城输入“Find Your Passion(发现你的爱好)”或类似关键词,能够搜索到500多本自我提升的相关书籍。
除了各类书籍,这类励志话题也常见于各大高校的毕业主题演讲中——仿佛找到自己的热情所在,工作就再也不会枯燥无聊。
初衷当然是好的,但这样的建议真的有用么?
”
近期,由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耶鲁-国大学院(Yale-NUS College)和史丹福大学的学者共同开展的一项研究表明,“寻找兴趣”背后所暗含的信息,可能会缩小我们的兴趣范围,甚至阻碍我们探索新的兴趣所在。
事实上,比起“寻找兴趣”,“培养兴趣”应该更有用。
教授简介
Paul O' Keefe
耶鲁-国大学院
心理学 助理教授
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
管理系 礼任助理教授
美国·杜克大学
社会心理学 博士
研究领域:社会心理学、目标与动机
初看之下,两者的区别仅仅是表述略有不同。但关键在于兴趣并非原本就在一个人的身体里,等著被激活或发掘;相反,兴趣的培养需要一个积极探索的过程,认识到这一点对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很有意义。
在新加坡致力于成为创新型经济体的背景之下,这一点尤为重要。跨学科思维以及能够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的能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发展和追求新的兴趣爱好保持开放态度,无疑成了一个十分必要的前提。
在我与Carol Dweck、 Gregory Walton合作发表在《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 Science)期刊的文章中,我们共同研究了这一课题,探求“寻找兴趣”背后暗含的信息到底怎样限制兴趣的广度以及兴趣所持续的时间。
或许有这样一种常见的解读:我们的兴趣和热情都是与生俱来的,因此它们数量有限,就像神秘的宝藏一样等待发掘。
另一种看法是,如果能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追寻它的过程必然会轻松又愉悦。不过,理想很丰满,现实太骨感。一旦遭遇挑战和挫折,人们就会搁置不切实际的想法,把个人爱好放到一边。
我们的研究对比了两组观念不同的群体,探索他们如何培养兴趣。其中一组参与者认为,兴趣与生俱来;而另一组则相信,兴趣可以通过投入时间和精力来逐步培养。
为了测试这两种心态对兴趣的影响,我们招募了近500名学生参到一系列实验之中。
实验1
在第一项实验中,我们将学生分成了两组,一组学生对理科、数学等学科感兴趣,而另一组学生的兴趣主要是人文艺术方向。
我们要求每名参与者都阅读两篇指定文章,一篇与科技相关,另一篇为文学评论。通过分组,所有参与者都分别阅读了感兴趣和不感兴趣的内容。
在此之前,我们已经调查评估了这些学生对“兴趣与生俱来”和“兴趣后天培养” 两种观念的认同程度。
结果表明,对“兴趣与生俱来”观点越认同的人,在实验里对自己兴趣之外的文章越不感兴趣。
在另一项实验中,我们主要研究的是影响新兴趣培养的因素。
实验2
我们为学生们播放了一段关于黑洞和宇宙起源的趣味动画,大部分学生对视频非常有兴趣。
那么随着参与难度的提升,他们的兴趣能否保持下去呢?
随后,学生们被要求阅读一篇相同主题的专业论文,他们的热情也随之消散。
不过,比较而言,相信兴趣与生俱来的学生的热情消退得更快。事实上,他们已经失去了兴趣。
总而言之,实验表明,在面对极具挑战性的难题时,那些认为兴趣与生俱来的学生更倾向于放弃新爱好。对于他们而言,这些困难或许意味着该领域并非真正的兴趣所在,正是这一心态阻止了他们探索新的领域。
相反,认为兴趣可以后天培养的学生对新事物更开放,即使面对困难也能够保持自己的热情。在培养新兴趣的时候,他们已经预估到将要面临的困难。
我们的研究也表明,在讨论兴趣时,选择恰当的表述十分关键。
如果想要鼓励他人培养兴趣,应当注意避免让对方误以为这是个被动接受的过程。实际上,兴趣的培养需要我们付出努力和热情,保持开放的思想,并投入相当的时间、精力和毅力。
对追求和培养兴趣保持现实的态度,并且认识到这一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这更有利于我们保护自己的热情,并且减少面临挑战选择放弃的可能性。
在教育领域,相信兴趣可以通过后天培养的学生可能更投入、更具热情,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同样,他们对新事物的开放态度,也有利于融会贯通各学科的知识。
我们的研究表明,未来有必要探索如何提升依靠后天努力培养兴趣的心态,从而为职业生涯和个人成长带来积极影响。
相关研究对于处于学生性格形成时期的高等教育阶段十分关键。
如果能够找出建立“兴趣后天培养”心态的关键,无疑有利于推动学生积极探索,将时间和精力用于发展广泛的兴趣爱好,并且不轻言放弃。
比起“寻找”兴趣,我们应当鼓励学生“发展”兴趣。
文章英文版原载于The Business Times,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查看
原题为Your passion isn't waiting to be 'found'. You need to develop it
作者:Paul A O' Keefe,为耶鲁-国大学院心理系助理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心理系礼任助理教授
翻译:杨珏馨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观点来自作者,不代表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机构观点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