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5日 星期五

全国首创 淡滨尼组屋垂直农场自产稻米

粮食高度依赖外国进口的新加坡也能在社区产米,淡滨尼组屋区的垂直农场昨早(2月12日)收成了首批淡马锡稻米,这也是我国研发的稻米首次成功在邻里垂直农场环境中生长。

这座楼高六层的高科技垂直农场坐落在淡滨尼5道第146座组屋旁,由铁架依组屋外墙搭建而成。记者现场观察,试验中的稻米就长在农场顶层大约两平方米大小的土壤里。

这种适应我国热带高温环境的淡马锡稻米较常见品种矮小,适合在较为拥挤的环境中生长,除了产量高(一年三产)、生长周期短至四个月,以及抗虫害外,还具有良好的耐旱性,可在两周没有水分灌溉的情况下继续生长。

负责经营农场的环境工程企业Netatech首席永续发展官潘子翔(33岁)向记者介绍,与稻田中种植水稻的传统方法不同,垂直高科技农场中用的是精密滴灌法种植水稻,即定时将水分和营养直接输送到植物根部。“这样也能避免它形成积水,降低伊蚊滋生的可能。”

安装了感应器的种植区通过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管理,系统能在监测到高温干燥时自动调整灌溉,工作人员只需每周一次到场确保农场硬件操作正常。

Netatech首席科技官黄越良分享,在实验室测试环境下,使用精密滴灌法种植的每一公斤大米,只须用到大约750升水,远低于传统稻田漫灌下使用的2500升水。

稻米种植试点项目得到淡滨尼市镇理事会、淡马锡基金会以及淡马锡生命科学研究院(Temasek Life Sciences Laboratory,简称TLL)的支持。TLL研发的淡马锡稻米早已在印度尼西亚的稻田量产,产出的大米在本地超市有售。但这次的稻米是首次在垂直环境下种植,先在TLL的温室中培育成形,再在去年10月移植到淡滨尼的农场中生长。

淡马锡基金会宜居总裁林福全受访时说:“我们收获的第一批大米只是一个雏形,它们将被带回实验室进行测试,确保它们在高纤维度、低GI值,还有味道方面,与在稻田中大规模生产的大米质量相同。”

TLL表示,有了这次成功的经验,TLL计划继续研究优化农作物的质量和产量,探索在城市农场量产不同种类蔬果的可能。

目前,本地农场仅能满足约一成的国内食品需求,超过九成依赖从超过170个国家和地区进口。

我国主要从泰国、越南和印度等国进口大米。科学家预计,气候变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将影响全球主要产米区——湄公河三角洲的水稻种植,并扰乱稻米供应。

在这一背景下,我国提出的“30.30愿景”尤为重要,争取在2030年或更早之前,确保本地出产的农产品能满足国人30%的营养需求。

淡滨尼集选区五名议员——社会及家庭发展部长兼卫生部第二部长马善高、卫生部兼人力部高级政务部长许宝琨医生、东北区市长朱倍庆、交通部高级政务次长马炎庆和淡滨尼市镇会主席锺丽慧出席了大米收成仪式。

全国首创 淡滨尼组屋垂直农场自产稻米

垂直高科技农场也种有绿叶蔬菜,每三到四周就能收成165公斤,可满足周边大约103户四口之家的三成蔬菜需求。(卢凌之摄)

锺丽慧表示,淡滨尼多年来致力成为永续发展领域新技术的试验基地,她乐见我国在打造食品供给韧性方面取得进展。“借助城市农业的现代技术,居民可以期待社区自产新鲜蔬菜,为社区服务。”

目前,Netatech设置在淡滨尼社区的农场总耕种面积约有50平方米,有五层用于种植奶白、生菜和红苋菜等绿叶蔬菜,每三到四周就能收成165公斤,可满足周边大约103户四口之家的三成蔬菜需求。居民可用家中厨余换取蔬菜。厨余则用来喂养设在农场不远处黑水虻设施的黑水虻幼虫。经幼虫分解后的厨余可用来为蔬菜施肥。

锺丽慧也透露,今年是“淡滨尼种植年”(Tampines Goes Farming),活动将在下月正式推出,并预计在今年第二季度前,在淡滨尼其他四个分区各增设一家现有规模类似的垂直高科技农场,所产的蔬菜以同样方式供居民换取。

上一篇新闻

比前年增加近12% 去年民防平均每日接585求助电话

下一篇新闻

李显龙总理预祝元宵节快乐 吁国人团结面对挑战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