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姬与夫迎50年金婚 因车祸脚伤结良缘
金银姬和老公李韦才将本周四(27日)迎来结婚50周年。
74岁的新加坡资深艺人金银姬和大八岁的老公李韦才,本周四(27日)迎来结婚50周年,《联合早报》请两人在庆祝金婚之际重温他们的爱情故事,原来金银姬当年是因为一起车祸而认定老公。
金银姬虽然嘴上念著老公不记得她的生日和结婚纪念日,也没送过一束花,但一个多小时的访问,她耐心地为听觉不好的老公重复记者的问题,拍照时还主动来个“啵啵”,幸福之感溢于言表,她的快人快语也为访问注入许多笑声。
原籍韩国的金银姬早年在台湾的歌厅演唱,1971年3月来到本地发展歌唱事业,当时经纪公司的负责人是李韦才的朋友,把新来的歌手介绍给李韦才认识,金银姬和老公就此结缘。
吃宵夜约会竟遇抢匪
两人是一见钟情吗?金银姬摇头,李韦才则笑笑说:“差不多啦!”金银姬自豪说:“那时候我的皮肤和腿很漂亮!”言下之意是“电”到李韦才。对彼此的第一印象?李韦才说:“很可爱咯!”金银姬则说:“那时候他很帅,但我心想,好小子,别以为你长得帅就想勾引我!”
两人有一次去吃宵夜,竟遇到抢匪。金银姬忆述当时的情景,七情上面,仿佛50年前的惊险记仍历历在目。她说有一晚约会,李韦才提醒她晚上外出要小心被打抢,话才说完,三个持刀男子突然出现,挟持两人上车,把车开走。
金银姬说:“我心想我死啦!然后看着车子两边,想着怎么跳车。还好他(指李韦才)很会讲话,当过警察嘛,他跟对方说,‘我们有的全部给你,车也给你,只要不伤害人’。他们把车子开到树林里,把钥匙丢到草地,离开后,我们找了很久才找到钥匙。回到宿舍,我大哭,从今以后不敢吃宵夜。”
惊险记还没结束。金银姬有一次上班途中遇车祸,车里的她双腿受伤,到医院搽药,后来看伤口好了,以为没事,岂料到台湾演出时一直发烧。李韦才认识本地一名皮肤科医生,立刻安排她回来治疗,原来是发炎,医生开刀把脓挤了出来。
金银姬当时为了医腿伤,要留在本地,但工作合约结束了,正苦恼该怎么办,李韦才向她求婚。“在乌节路散步时,他说我们结婚吧,我很感动。”她一直渴望有一个安定的家,看到李韦才为了她的腿伤奔波,愿意照顾她,于是点头。
信任容忍 傻人傻福
金银姬说李韦才是她的初恋,至于自己是不是对方初恋,她说:“你知道他追我的时候,有多少女朋友吗?”李韦才解释:“那些只是跳跳舞啦!”异性缘不错的李韦才为何认定金银姬?他说:“感觉她比较纯。”金银姬搞笑接话:“也蠢。”
金银姬婚后继续唱歌,她说老公赞同两人各有事业,她自己也是工作狂。“我怀孕时还在唱歌,唱到生产之前。那时候不懂得怎么照顾身子,怀孕时还跳Rock and Roll,还溜冰。”夫妻俩育有一子一女,金银姬说她也不会带小孩,还好有家婆帮忙。
金银姬的老公开古董家具店,常出国谈生意,她也常到国外表演,她说维系婚姻,最重要是信任和容忍。“我去美国表演时,他一直去迪斯科跳舞,我知道,就容忍。他去中国做生意,我很多朋友问,他这么帅,你不担心?我不担心,我觉得傻人有傻福,不想那么多。”
对于感情,金银姬直言拿得起放得下。“他去中国少不了应酬,身边很多女孩子,我无所谓,只要他回家,不过如果有女人来电话,那就离婚。如果你不要这个家,那你走吧,我要这个家,我很珍惜我的家。”
李韦才也认为夫妻相处之道是信任和容忍,还有淡化。曾经有金银姬的同行挑拨夫妻感情,打电话搬弄是非,说金银姬在美国跟男人跑了,“我只说,她回来,我再问她,就淡化掉。”
记者问两人包容了彼此哪些缺点,金银姬不等老公回答即问他:“你是不是很幸运,我这一辈子没有跟你吵过架?我是不是把家打理得很好,让你可以好好做生意?”李韦才立即说:“那是没错的。”
请两人分享让彼此最感动的一件事,金银姬又向老公“自问自答”:“我有什么让你感动?很多对不对?讲不完对不对?”李韦才点点头说:“对。”夫妻俩的互动十分逗趣。
感动老公对娘家的照顾
其实老公对家的付出,金银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尤其感动对她娘家的照顾。她当年把母亲从台湾接到本地,母亲与她一家包括家婆同住30多年,直到母亲在93岁高龄过世。
“我跟他说,老公可以再要,但家人不能,对我来说家人第一,他也接受。他心地善良,也很大方,我们盖新房子,他会想怎么盖才让妈妈方便,我弟弟的孩子来这里念书,之后到澳大利亚升学,都是他给钱,我妹妹的孩子也曾住在我家,他都不介意。后来我妈妈过世,他帮忙申请让妈妈的骨灰留在这里。”
金银姬回顾过去感慨地说:“一段婚姻能维持50年,真的很长,怎么过的,我自己都想不通。看以前的照片,我是穿热裤的少女,现在却白发苍苍,但这50年没有白过,我有很多粉丝,记者们也喜欢我,我当年孤零零来到新加坡,在这里扎根,有了自己耕耘的一个家。”
金银姬26日会在家里庆祝金婚,她透露:“我几年前梦想50周年再办一场豪华婚礼,请我的十个(艺人)儿子女儿当伴郎伴娘,自己再穿上漂亮礼服。现在因为疫情,只能在家里庆祝,当天也会照一张全家福。”
图/文:取自《联合早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