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 一个创造奇迹的国家
一个飞机一起飞就要飞出国界的国家,却拥有着世界上最优秀的航空公司和最大的机场;一个旅游资源几乎为空白的国家,却成为全世界有名的旅游之都,旅游业成为国家重要的支柱产业:一个本身不出产石油、没有石油资源的国家,却拥有多座规模庞大的炼油厂,成为世界三大炼油中心之一……
以上这些看似天方夜谭式的情形,却是新加坡发展中取得的实实在在的成就。如果要用一句话来形容我对新加坡的感受,我觉得新加坡确实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国家,是一个不断创造著奇迹的国家。
2008年3月4日,我作为湖北省委组织部选送的10名年轻干部之一、踏上了前往新加坡的旅程。我们这次行程的目的地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任务是学习公共管理专业研究生课程。虽然我这次出国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但作为一名有着近20年专业经验的老记者。我的内心抑制不住激动。因为这意味着,我会有将近一年的时间,可以近距离地观察和研究新加坡--这个对我来说充满了新奇而又很感亲切的国家。
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南端,马六甲海峡东口、由新加坡本岛和63个小岛组成,国土面积707平方公里(2007年数字,通过填海,新加坡的国土面积不断增加),人口459万。新加坡的居民主要为华人,占总人口的76%,其次为马来人、印度人,分别占总人口14%和8.4%,还有少量的其他人种。新加坡的历史并不复杂,最早有关新加坡的文献记载是在公元3世纪,当时中国人把新加坡称为蒲罗中(意为“半岛尾部的岛屿”)。公元1150年左右,苏门答腊岛室利佛逝王国(SriVijayan)的一位王子乘船到达此地,看见一头黑兽,当地人告知他是狮子,王子认为狮子是吉祥之物,遂将此地命名为“新加坡啦(Singapora)”--梵语意为“狮子之城”。1819年,英国人看中这里优越的地理位置,开始在此建立港口。伴随着世界海运业的大发展,马六甲海峡成为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新加坡也因此成为东西方贸易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新加坡曾被日本攻占,改名昭南。二战结束后新加坡再次成为英国殖民地。1959年,在新加坡人民的努力下,英国同意新加坡建立自治政府。1965年8月9日新加坡正式独立。
新加披建国之初,经济濒临瘫痪,失业人口众多,社会秩序混乱。25M%的人生活在贫因线以下,生计难以为继;连片的棚户区泥泞不堪,垃圾邀地蚊烤肆虚;乌上遍布大大小小的沼泽地,既不能耕种,又不能居住。新加坡河群的商业区更是混乱不堪商业垃圾和生活垃圾将新加坡河污染成一条奥水河。特别是新加坡自然资源板度贫乏,除在本岛和大、小德光岛等几个低岭发现有花岗石外,至今尚未找到其他矿藏。虽然新加坡四面环海、但水产资源并不丰富、年产鱼类仅一万余吨,只能满足国内15的消费需求。虽然岛内河川不少,但因受海潮影响,大多不能饮用,全国约一半的饮用水需要从马来西亚进口……人们认为这个国家毫无前途。新加坡原第一副总理吴庆瑞回忆说:当时新加坡城市里拥挤不堪,贫民窟简直是令人心酸的情景。人民普通失业,在中学毕业生中,失业问题十分严重。”
然而,几十年过去,当人们再看新加坡的时候,发现这个国家已经彻底改变了模样。过去的脏、乱、差不见了,代之的是优美的环境、郁郁葱葱的世界花园城市新加坡已连续十年被评为“最适合亚洲人居住的城市”。自然资源的严重不足也没有制约新加坡经济的发展,他们凭著自身的智慧。建起了石油化工、船舶制造、电子电器、生物制药等支柱产业,使新加坡成为“亚翼四小龙”之一。这里还有“亚洲的美元市场”等美称,全世界50家最大的银行中,有45家在新加坡设有分行,这里已成为世界第四大金融中心。多年来,新加坡的国民经济一直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即使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中,新加坡的经济也未受到很大影响,是亚洲发达国家中受危机影响最小、恢复最快的国家。2007年,新加坡的经济增长率达到7.7%、人均GDP达35163美元,财政盈余达到空前水平。经过几十年发展。新加坡人民的生活条件也得到极大改善。据到樟宜机场迎接我们的南浮理工大学张志斌博士介绍。新加坡已真正做到了“居者有其屋”,只要是新加坡人。个个都有房子住,其中80%以上的居民住在从政府购买的组屋里。在新加坡看不到乞丐。因为每个人都能得到政府的保障,人们不会因为生活过不下去面乞讨。
TVRVeUxqY3dMalk1TGpFNU9BPT0=
和香港比,新加坡在经济发展上毫不逊色,但在社会和谐上要好于香港。这里不同种族的人友好地相处在一起,社会治安很好,这是香港所没有的张志城博士比较说。张博士来自中国江西,曾留学美国,已在新加坡生活了三年多。他说,良好的社会治安是吸引他定居新加坡的重要原因。
在短短几十年里,新加坡社会的巨大进步是如何发生的?在经济发展中,新加坡究竟有些什么高招?新加坡人何以能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奇迹?我期待着在新加坡的日子里,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作者在新加坡河畔留影(背景红顶房子为新加坡国会大厦)
陆建义,1989年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新闻系,长期在新闻战线工作。2008年3月,受湖北省委组织部选派,作者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深造,在“中国市长班”攻读公共管理硕士课程。2009年3月学成归国,现在孝感市人民政府研究室工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