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4日 星期日

刻画华人传统习俗转变!新加坡晚晴园特展“说年画”

年画是一种用木刻雕版拓印边框,再套印填色而制成的鲜艳图画,有上百年的历史。中国人常在农历新年前在家中张贴年画,以求神明庇佑和保护。新加坡虽然没有贴年画的习俗,但是年画中体现出的文化与我国华人生活息息相关。

即日起至9月25日,公众可前往新加坡晚晴园——孙中山南洋纪念馆,免费参观“祈福迎祥说年画”主题展览,体会中国人庆祝农历新年的传统和习俗,并了解年画在新加坡的发展和改变。

新加坡晚晴园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合作,收集了近70件17世纪至20世纪的中国和本地年画。展览共分为四个部分,以镇宅、守家、生子和福禄寿为核心,介绍年画背后的华人文化。

新加坡晚晴园副馆长叶璞说:“虽然年画是从中国起源再传到新加坡,可是南洋一带又有自己的一种诠释,在年画中加入了具本地特色的人物形象。”

她举例,人们常在咖啡店地上看到的土地公神龛,正是年画背后的习俗和信仰在本地生活中的反映和传承。

大伯公是东南亚独有的土地公,不少信徒向他祈求荣华富贵,因此他的形象常出现在本地华人的画作中,一些传统的寺庙也会张贴大伯公的神像。此次展览中,国家博物馆馆藏的《大伯公》年画正是一大亮点。

大伯公的由来和身份众说纷纭,有人认为他就是本地的土地公,也有人认为他是18世纪末期从中国来的华侨先贤,后来在人们的口口相传中变成了神仙。

除了象征传统习俗,年画也不断发展和创新,具有现代意义。本地艺术家苏靖发以年画中镇宅驱邪的门神为基础,给门神戴上狮头标志的口罩,绘制图画《居家保平安,同心齐抗疫》,寓意冠病病毒无法闯入家中。

新加坡文化、社区及青年部长兼律政部第二部长唐振辉昨日出席展览开幕仪式时,感谢中国的合作伙伴分享藏品。

“新中两国都认识到,国际交流让我们的博物馆展品更丰富和多元,也可以作为增进两国人民之间文化理解的桥梁。”

为配合展览,晚晴园推出一系列讲座、导览和工作坊等活动。本地灯笼研究者黄沛发特地学习制作年画,他花了一个月时间,完成了本地第一幅木板年画《连年有余》。他也会在工作坊中指导公众用泡沫板制作年画。

公众可到新加坡晚晴园网站:https://www.sysnmh.org.sg/,查询活动详情。

刻画华人传统习俗转变!新加坡晚晴园特展“说年画”
上一篇新闻

干货 超实用网站集锦,留学新加坡你可能需要

下一篇新闻

想要注册新加坡公司?关于商标、专利和版权的干货就在这里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