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手法几可乱真防不胜防 难道银行和金管局只能被动拆招
自提倡网上银行以来,冒充银行联络存户行骗的手法层出不穷,伎俩越来越纯熟,几可乱真,受骗人数可说是前仆后继,从不间断。(海峡时报)
作者 无言
过去两周几乎无时无刻听到“华侨银行骗局”的新闻。如今随着银行愿意“全额善意赔偿”给受骗的存户,这段时间的钓鱼诈骗案就能“完美”谢幕了吗? 自提倡网上银行以来,冒充银行联络存户行骗的手法层出不穷,伎俩越来越纯熟,几可乱真,受骗人数可说是前仆后继,从不间断。
收到冒充华侨银行的钓鱼简讯,有用户点击连结“中招”痛失2万元存款。(联合晚报)
至于金管局、银行公会、银行、警方等等相关机构,几乎千篇一律地回复说已提醒公众要小心这类骗案手法,要记得不要这样不要那样。
对啊,各大相关机构真的有不时提醒公众,只是这样就尽了义务了吗?
受害者本身确实应该多关注时事和留心这类提醒,本身也需承担责任,毕竟也有不少人警觉性高,没有上当。但那就能怪罪受害者“活该”吗?
当推行数码时代,要把银行或各类交易等电子化时,不管是幕后鼓吹推动的、把关的、执行的机构是否已经研究透彻在方便、简易、迅速的电子化交易的背后,也可能带来的高风险损害呢?
即便是骗子发挥“创意”,发明新伎俩行骗,这些机构不是更应该有所警觉,而针对这些伎俩去全面检视所推出的措施或服务,尽更大的努力去保护公众权益?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大厦外观。(海峡时报)
这些银行骗局不是新骗法,当局也不能一直处于被动局面,每次都要有人上当后才公告天下有这样的骗局出现,提醒大家要小心吧?
骗子能找到电子交易的科技漏洞,各大机构的科技部门真的就只能见招拆招,没办法尽量减少能被骗徒钻缝的缺口,就只能是防不胜防的情况吗?
如果真的只能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而无计可施的话,那是否代表整个电子化交易环境安全度存有极大的改善空间,需要更进一步的提升防护墙后才推行,才能更好地保护大众?
再来,每次熟口熟面的提醒文告一再“循环使用”,但还是有人上当,受骗金额和人数也没减少的话,这是否表示,光是这样的提醒方式不够,也需要研究能如何更好地教育公众?
当然,普罗大众也不能把所有责任都归咎在相关机构。尤其这次华侨银行全额善意赔偿,更让人担心公众会否因此放下警觉心,抱着反正银行会赔偿的心态而不提高警惕,认为就算上当也没关系?
你不能永远依赖别人来保护你,自己也得尽到自己的责任。
没有任何系统是完美无瑕的。只是一再发生的骗案似乎代表了漏洞还真的不少,或者是防护墙牢靠度不足,这有赖当局去检讨检视了。
没有任何系统是完美无瑕的。(海峡时报)
几个友人因此事关闭了华侨银行的户头。当问及是否考虑过这是整个电子化的大环境问题,而并非特定银行本身时,有人看到此前有受害者告诉媒体华侨银行的应变不够迅速,所以就算其他银行也存有风险,也选择蝉过别枝。
理由是觉得:至少另一家银行的顾客询问热线效率比较高。虽然还是得一直按不同的选项,才能和客服员对话,但所花时间相对较短,拦截骗徒把钱转出去的可能性比较高。
也有不少人心生胆怯,决定不要使用任何网上银行服务,宁愿亲自到银行花时间排队进行各种银行服务。
这恐怕是推动数码化的当局最不乐见的情况。金管局和银行公会已宣布七措施加强网银安全,只是这次事件的震撼太大,暴露的问题不少,恐怕得费时重建公众对网络安全的信心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