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防疫效果卓著,世界一流的医疗保健体系你值得了解
随着奥密克戎毒株的蔓延,各国纷纷采取相对应的举措。根据初步研究结果和数据,与德尔塔毒株相比,奥密克戎引发重症的比率不高,但传播速率高出几倍。在这样的情况下,受感染者更多,重症者数目也必然上升,病床需求的压力也跟着加重。
新加坡并没有因为奥密克戎毒株危险性较低而采取观望态度,卫生部已计划和部署在必要时增加冠病病床,同时把加护病床增至500个,并也在探讨提升公共医院的基础设施。
自疫情爆发以来,新加坡政府时刻关注国际疫情,不断调整防疫措施,将感染病例控制在较好的范围内。对此,中国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张文宏也表示新加坡的动态开放政策是基于新加坡实际情况的最佳方案。相关信息欢迎阅读 张文宏:中国动态清零和新加坡动态开放均属各自最优措施。
新加坡防疫工作能取得如此突出的成绩,除了与新加坡政府的重视与及时采取措施有密切关系外,更得益于新加坡完善的医疗体系。
1 新加坡公共医疗体系
新加坡医疗系统曾被世界卫生组织(WHO)评为亚洲最有效的医疗卫生系统。每年,多达50万人次的海外人群来新加坡接受医疗服务。
新加坡医疗体系能表现的如此出色,达到“花小钱办大事”的效果,得益于政府严格执行的“转诊”制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小病去诊所,大病去医院"。这不仅缩短了病患等待就医的时间,更大大节省了不必要的医疗资源浪费,这一制度也使得新加坡的医疗体系能够如此高效。
诊所
新加坡的诊所类似于中国的门诊部,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种是综合诊所(Polyclinics),另一种是家庭医生式诊所(General Practitioners Clinics)。
新加坡的综合诊所是由国家运营的,新加坡政府对于公民或者永久居民身份会进行补贴,病患在诊治时可以享受到一定的福利,所以更多人愿意去综合诊所看病。但相对应的,排队看病时间也会更长。
家庭医生诊所则是由私人运营的,往往医疗服务更佳,而且由于相比综合诊所费用稍贵些,所以看病人数也远少于综合诊所,如果急于看病或者拥有一定的经济实力,那么还是推荐前往家庭医生诊所。
医院
相比诊所而言,新加坡医院无论从医疗资源还是医师资质上都更具优势。同样的,新加坡医院也分为私人医院与公立医院。从专精的层面看,也分为“全科”的综合医院,以及专精单一方向的专科医院。
与公立的综合诊所相同,前往新加坡公立医院也同样可以享受到非常大的实惠,而且医院内的医疗器械都为公共医疗资源,所以在就诊费用上可以让病患减免许多支出。但每天就诊人数众多,在就诊前需要预约与排队,如果不是重大疾病或急诊,一般不接受直接前往看病。
私人医院的环境,服务态度各方面都非常好,费用也高于公立医院,由于前往人数少,所以也基本无需排队即可看病。
新加坡的这种诊所与医院分流的医疗系统,为此次疫情中新加坡政府实行PHPC(Public Health Preparedness Clinic公共卫生准备系统)增加防疫效率提供了很大帮助,病患可以更快更高效的接收到诊治。这也是新加坡的新增率与治愈率都保持良好水平的重要原因。
2 新加坡防疫体系
在SARS病毒流行之后,新加坡政府就结合国情制定了PHPC,PHPC其实就是新加坡应急防疫体系下面公共卫生防范诊所系统,全称PublicHealth Preparedness Clinic(公共卫生防范诊所)。目前一共有968家诊所加入了本次新冠肺炎CoVid-19防疫响应体系。
这套应急防疫体系下的主角是分布在全岛的社区全科诊所。政府指挥,让诊所按统一标准诊断、上报、转诊和隔离,快速准确地进行疑似病例的发现。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漏诊,尽可能地避免恐慌性公共卫生资源挤兑。该体系实现了医疗信息共享,也为传染病亲密接触者的追踪提供了便利。
新加坡的社区诊所大多是私人开办的,所以该系统下现有的968家社区诊所,都是自愿加入的。在这次疫情期间,新加坡政府对所有PHPC诊所提供了一系列的物质和经济援助。政府优先免费向PHPC诊所投放3个月的医疗物资,包括口罩和防护服等,免费向医护人员发放6周的预防病毒药物,优先供应药品和疫苗。而社区诊所在这次抗疫前线,承担了80%的初诊任务,这对于新加坡防疫工作提供以及降低新增率提供了很大帮助。
政府同时通过补助来鼓励更多诊所加入。比如,PHPC诊所每诊治一名有急性上呼吸道症状的患者,无论是否确诊新冠肺炎,PHPC诊所都可以从政府领到60块新币的补贴(诊每名感冒患者的平均收费约20新币)。
3 新加坡医保体制
新加坡作为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其医疗保健系统也因高效完善而闻名于世。新加坡政府在上世纪80年代早期也决定逐步从一般赋税资助卫生保健的医保体制,走向以个人储蓄为基础的医保体制。
该医保体制由三个方面组成:保健储蓄计划、终身健保计划和保健基金计划,简称3M体系。新加坡实行的这种医疗模式,通过控制医疗保健服务的供应以及对公共医疗保健机构补贴的方式,降低民众医疗保健费用。
MediSave
保健储蓄计划
保健储蓄计划是一个全国性的、强制性参加的个人储蓄计划,用于支付住院费用与购买个人保险。每一个有工作的人,包括个体业主,都需要按法律要求参加医疗储蓄。医疗储蓄运作起来就像个人的银行储蓄账户,可以为本人或者直系亲属支付当地的医疗费用,主要是支付公立医院和某些获准使用MediSave的私人医院的住院费用和某些门诊费用。
MediShieldLife
终身健保计划
为了补充医疗储蓄方案,新加坡政府于1990年开始了健保双全计划(MediShield)。这是是一项基本的、低费用、大病医疗保险计划。新加坡国民或者PR可以用MediSave户头的存款去投保,可以帮助支付大病治疗和长期住院的高昂费用。健保双全计划在2015年底被全新的终身健保替代,MediShield更名为MediShieldLife计划,医疗保障变得更好,索赔限额变高,需要病人自己支付的比例反而更低了。
MediFund
保健基金计划
保健基金是新加坡政府为帮助贫困的新加坡人支付医疗保险费用而特别建立的一种捐赠的基金,始于1993年。这些捐赠基金的收入会分发到公立医院,无法自行承担住院费用的新加坡人可以申请保健基金的援助。每个医院都设有保健基金委员会,负责审批和发放。
新加坡医疗卫生体系实现了长期有序的分级诊治,有效地配置了有限的医疗资源,覆盖了国民绝大部分的医疗需求。这种被认为“难以复制”的医疗保健体系通过新加坡政府充分调动了社会医疗资源,令私立体系分担了政府建立健全基层医疗体系的财政负担。在结合国情建立的高效的医疗体系的情况下,让公民得到了更好的保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