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病毒共存真的可行吗?新加坡成全球示范焦点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持续,变种病毒肆虐已近半年。随着疫苗接种率上升,部分国家开始转向“与病毒共存”,逐步解封。然而这样的做法带来的风险未知——感染数字随解封大幅上升,惟住院率和死亡率保持低水平,新加坡是其中一个例子。
截至10月23日,新加坡每日新增感染个案增至3598宗,是年初的100多倍。自2020年4月的首次爆发后,新加坡一直采取严格防控措施,成功压制病毒传播。在过去的一年间,每日新增感染案例维持在数十的水平。
然而随着Delta变种的流入,与政府的逐步解封,感染数字自9月初大幅上升。死亡人数虽然增加,但仍维持在每日十数宗的数字。据亚洲新闻台(CNA)报道,在过去的28日中,仅0.9%的患者需要使用氧气机,而只有0.1%的患者因病情严重需入住深切治疗部(ICU)。
新加坡能保持低住院及死亡率,相信是疫苗接种的功劳。新加坡全国已有80%的人口完成新冠疫苗接种,外界亦称新加坡正在提供“与病毒共存”、让新冠肺炎成为风土病后的示范例子。
接种后感染“增强抵抗力”
这个“与病毒共存”的概念,是缘于以现实情况下,要完全压制并扑灭新冠肺炎显得相当困难。不过由于疫苗可以大幅降低病毒的杀伤力,在未来亦相信很快会有有效治疗的抗病毒药问世,与其无了期地封城,不如选择适度放宽防疫措施,与病毒共存回归正常生活。
尽管防疫措施松绑意味感染扩大,但如此的“适度控制”感染,某程度是有利防疫。新加坡大学联合医学院(Duke-NUS Medical School)教授黄英勇表示,一些如mRNA疫苗可指导免疫系统生产专门对付病毒刺突蛋白的抗体,以降低真正感染时病重的风险。
当真正感染病毒时,免疫系统将可进一步认识完整病毒结构,生产更全面的抗体,抵御今后其他变种病毒的能力。
可是,这样的扩大感染亦存在风险。一些因身体特殊原因无法接种疫苗的人,或一些免疫系统较弱的人,将更容易曝露于感染风险之中。一些患有长期疾患或年长人士,亦会有更高被突破免疫屏障的机会,染病后有较大机会陷于重症,造成死亡。
因此,应如何进一步推高接种率,在解除防疫限制同时控制感染,将成为最大课题。除了新加坡外,英国、新西兰等国家都正有意推动这种方式,让生活逐步恢复正常,它们今后将成为全球焦点,观察新冠疫情后恢复正常生活的可能及应有方式。
实际感染人数或更高 搜索
在新加坡政府放开疫情管控措施后,每日新增确诊病例却继续居高不下,徘徊在2200起至3700起左右。受访专家认为,病毒仍在社区里广泛传播,这波疫情还未达到顶峰。
根据新加坡卫生部网站的资料,履行隔离令的每日总人数自9月17日起,一直维持在2万人以上,10月7日激增至逾3万8000人的高峰。
自从新加坡政府宣布简化隔离程序,把隔离令(QO)、健康风险警告(HRW)和健康风险警戒(HRA)统一为七天的健康风险警告,同时不再要求密切接触者隔离后,隔离人数从本月9日的3万1000人,骤降至13日的497人。
这497人中,仅九人在履行居家隔离令,比起9日的2万3700人显著减少;另250人在政府隔离设施,98名隔离者转送医院,还有少数等著被接去隔离等。
新加坡亚太临床微生物学与传染病学学会会长淡马亚教授受访时指出,隔离不再是新加坡应对冠病的策略,因此政府不再发出隔离令。
此前,新加坡每日新增病例在本月9日达到3703起的历来最高,之后的八天徘徊在2200起至3500起之间。
新加坡卫生部指出,11日的新增病例跌至2253起,是因为周末进行的拭子检测较少,并不代表疫情曲线开始呈下滑趋势。
淡马亚认为,实际的确诊病例数字,相信比卫生部公布的数字高出许多。这包括ART检测呈阳但无须进行PCR检测,而因此未计入确诊数据的病例。
每天有超过千起无关联病例,意味着病毒已在社区里广泛传播,这波疫情还未达到顶峰。当务之急是保护弱势者,避免年长者和免疫缺陷者当中出现大型感染群。
问及这波疫情何时会达到顶峰,淡马亚估计,到了下周或本月底,包括ART检测呈阳者在内,每日新增病例可达4000起至5000起。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