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在家逝世的冠病患者 后事手续之繁琐令家人吃不消
洪振茂生命礼仪公司职员处理冠病逝世者的演示图。业者在处理具感染性的遗体时须要遵从额外程序,包括戴上完整的防护装备,如口罩、手套与衣袍等。(海峡时报)
作者 郑智浩
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但疫情期间的许多“身后事”手续却无法按过往旧例操办,带来了前所未见的不便与难处。
本地一名长期卧病在床的99岁老翁,上个月22日如生前所愿,在家人的相伴下在家中安然离世。不料,老翁在去世的两天前进行的ART检测呈阳性,因而在过世后,迟迟等不到殡葬业者上门处理遗体。
这一等就是10小时。 老翁在傍晚6点逝世,等到凌晨4点才由警方出面办妥身后事手续。在那期间他们找上两家殡仪馆,还两度向警方求助,在悲伤和慌乱中度过了漫漫长夜。
这个事件经报道后也引来了公众的关注与提问:
当我们选择与病毒共存的同时,现有的程序能否允许染疫的临终病人在家走完最后一程?还是在明知存活概率不大的前提下,也得一律送往医院?
国家传染病中心。(海峡时报)
长年卧病在床,老翁突然染疫让情况变得棘手
据《海峡时报》报道,居家护理服务业者Ninkatec的创办人朱伟谦医生(译音,49岁)说,他曾在10月20日上门替这名老翁看诊。老翁生前患有失智症、中风和骨折等多重疾病,已经卧病在床好长一段时间。
2017年,老翁经常必须入院治疗肺炎,其吞咽功能也早已出现障碍。整个治疗过程中,老翁显得很不舒服,不想在医院多待些日子。
为此,当年出院时,女儿张女士(72岁)曾被老父亲叮嘱,日后如果自己病重难以自理时,不要再送他去医院,他想在家中安稳死去。
也因为老翁的这番交代,一家人经历了一波三折的夜晚。
加护病房示意图。(海峡时报)
朱医生20日上门看诊时,发现老翁的肺部已感染积水,血氧水平也降至70至80%左右(正常数值为94%以上),恐怕熬不过接下来几天。
“我们知道他的情况很糟糕,他可能活不了多久了......他的家人也做好准备,未来几天他可能会在家病逝。”
殊不知,老翁在同一天的ART检测结果竟然呈阳性,让整个情况变得十分棘手。朱医生当时也不知所措,他坦言:
“我们真的不知道可以做什么。这是我从医以来第一次遇到这样的个案……像他这样80岁以上的病人,通常都要直接送到医院。但是他早已表示希望自己可以在家里获得家人的照料。若执意送他去医院,似乎只会让院方更忙。”
女儿张女士一直谨记父亲交代,不让他独自在医院逝世。如今新加坡病例剧增,她也不想加重医院的负担,因此告诉朱医生她决定不将父亲送院。
“我告诉朱医生,如果你现在叫来救护车把父亲送走......他死在那里(医院)的可能性很大,而且我们根本无法探视。”
卫生部早前宣布,由于社区病例仍在增加,决定从9月24日至10月23日期间,禁止公众到医院病房及住院护理设施探病。禁令后来又延长到11月21日。
新加坡中央医院。(海峡时报)
了解情况的朱医生最后决定尊重老翁和家人的意愿,继续上门护理。老翁的家属也每日定期进行ART检测,确保都呈阴没被感染。
张老先生在22日傍晚6点病逝。由于他生前没有进行PCR检测,朱医生只能判定其死因是肺炎,但也交代家属向殡仪馆人员报备遗体是冠病确诊者,以防万一。
大半夜兜兜转转 遗体在家摆放了10小时
令家属万万没想到的是,他们一连联络了两家殡仪馆,都没有人肯上门处理遗体。
原来环境局规定,冠病患者遗体必须由医院工作人员放进裹尸袋才能密封入棺。老翁却是死在家中,没有完成裹尸过程,仵作不便前往处理。
两家殡仪馆先后都建议家属找警方处置,他们真的无能为力。
张女士表示,警方一开始也因为父亲确诊,没有即刻派遣警员处理,一度陷入僵局。
就这样,老父亲的遗体在家摆放了10小时。警方和第二家殡仪馆商量后,才在凌晨4点上门将遗体送往医院太平间,家属这才松了一口气,得以好好办理后事。
“整个过程非常混乱……我认为各单位都需要相互沟通。”
政府组屋夜景。(联合早报)
张女士强调,虽然深知所有单位都依照规章办事,但她还是希望卫生部能做出相应改变,让身患冠病的临终病人家属知道应该如何处理后事,而不是到处拨电求助无门。
朱医生则表示,冠病成为流行病后,未来有可能会有越来越多确诊的临终病人要求居家护理或死在家中。
“在家里病逝,亲人会在身边安慰他们。这肯定比医院舒坦得多,家也是一个让他们熟悉的地方。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更有尊严的死亡过程。”
“这些病人是否有在家获得照顾的选择权?现有冠病条例能否为这类群体提供一些灵活性?”
这些都是当局必须考量并尽快作出指示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