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教育 和 中国教育有何不同之处
事实上,从1965年至今,新加坡的教育一直伴随着经济发展,国民政策的变化不断提升。新加坡教育部长王乙康曾公开说:“未来,我们的鱼儿不再分别在三条溪流游泳,而是有一条大河,每条鱼儿都能寻找自己的旅程。”
这可能恰好是中国当下教育但现状:当家长们挤破头要跟别人比拼孩子的培训班数量;当家长们期待老师能让孩子的分数再提高一点;当学校被升学数量挟持,老师们成为疲于应付考试的考官,学生也就注定成为分数的奴隶,与真正的素质教育自然相去甚远。
中国学生学习方式
有报道分析,中国学生的学习时长远高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教育强国芬兰,中国学生的PISA成绩跟对方差不多,但是每周学习时长却比芬兰学生多出20个小时!那再对比同样注重教育的日本,日本学生的测评总成绩比中国学生还要高,但是中国学生学习时间比日本多出10个小时。而对比同样以学习压力大、强度高著称的韩国、新加坡,中国学生每周学习时长也要超过对方5个小时。
那为什么中国学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学习上,而学习效率还不如人家高?
有专家指出,这恐怕要“归功”于中国家长高涨的报班热情,还有热衷于让孩子超前学习的竞争焦虑。我们从过往经验中不妨发现:孩子的多余学习时间,‘恶补’了很多知识,但这一部分并没有转换成学业综合能力”。
虽然现在随着双减政策的推进,无疑是在帮助中国家庭减少焦虑,但是中国现状的改革能否真正落到实处,也要看链条上的每个群体是否都被纳入其中,又是否都能各司其职,真正持续地推动素质教育和双减政策的进步。
新加坡改革学校的授课方式
伴随着新加坡学校实行的科目编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每一学科不同强弱,设计个别化的学习模块。当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不同,自然也不该用一元化的标准衡量表现,整个社会的标准也会放宽,当成绩不再是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时,学生的积极性会更高。
此外,新加坡还停止了中学阶段的学校排名,并不再公布国家升学考试获取高分者的信息。2021年,小学离校考试(PLSE)也将从运行数十年的“总积分制”(T-Score),改为“积分等级制”,希望淡化学生对每一分的竞争压力,有更多空间发展特色才能。
教改相关方面
新加坡的教改之所以能够落地开花,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关注到了所有相关群体。新加坡政府深知,教改并不只是政府与研究员的事,它与教师、学生及家长皆密切相关。但凡新政策出台,必然要面对有很多学生、家长,甚至教育从业者的不理解,为此,推动者必须保持同理心,不放弃跟社会对话。
目前,在中学和小学,新加坡都降低了传统期中、期末考的比重,改为报告与分组活动等多元评量方式。空出来的时间,也能让老师更深化素养导向教学。此时,政府再要求教师必须以学习者为中心,倡导“不是只有成绩好的学生,而是所有孩子都能够学习”的理念。
只有师生和家长都确信,自发性学习比成绩方面的竞争更重要时,教育改革的举措才会起作用。当老师看见每个学生的差异与多元性的时候,才能真正以他们的需要来设计课程。也唯有如此,学生也就会真正积极地学习。
新加坡教育质量世界第一的背后有许多重要因素,尤其政府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环,政府体系内也都是世界一流大学毕业的优秀人才,有明确的施政目标将新加坡发展为一个富裕经济、优质教育的国家。教育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方式是提升教师整体教学水平,增加薪资,提升社会地位,压缩授课时间,增加备课时长,给予老师大的权利和空间开展个性化教育。在教改中关注每一个“利益相关者”,才是促进改革成功的关键并且老师更为关键。
新加坡重视教育的观念也体现在政府预算上,教育预算大约占政府总预算的20%,大量投资在师资培训和教育方面,教师的平均起薪介于1100-2500美元之间,如果学生成绩表现优秀,学校还会给老师发奖金,因此新加坡许多青年教师每天工作超过9个小时。此外也很注重增进教师的职业认同与荣誉感,以帮助他们展现更优质的教学力。根据2018年瓦尔基基金会的调查,63%的新加坡人觉得学生很尊敬老师,在调查的35国中位居第6,并有31%的新加坡家长鼓励孩子当老师。
这一切都让政府具备了很好的改革基础。政府政策给力,预算到位,老师薪资待遇不低,而政策的改革也是向着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学生和家长自然也能接纳。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