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5月18日 星期六

对话沈教授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医学院院长及高级副校长

今年4月,沈祖尧(Joseph Sung)教授出任南洋理工大学李光前医学院(Lee Kong Chian School of Medicine, LKCMedicine)院长及高级副校长(健康与生命科学)。

沈教授是肠胃研究的权威,研究范围包括肠胃出血、幽门螺旋菌、消化性溃疡、肝炎、大肠癌以及与消化系统相关的癌症。

此外,他也是领导全球肠胃及肝科研究的先驱,带领15个亚太国家的专家开展大肠癌筛查研究,议定清晰的普查指引,并在亚太地区提倡大肠癌筛查。

沈教授,来源:香港科技院

大人物,没架子

沈教授曾在访问中坦言,喜欢跟年轻人打交道,也会用年轻一代的方式来教育人才。

今年9月,他在南大李光前医学院页面首次发文,就以引人入胜的文笔,深入浅出地分享个人的行医经验,让未来的医学栋梁能从中学习。

10月发表的“关爱胜于治疗”中,他以小故事的方式来叙述自己两个在工作中发生的事件。

关注病人的需求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他年轻、资历尚浅的时候。当时他用内窥镜插入喉部的方式,给胃出血的病人止血。这其实是标准的治疗程序,医生都对效果很满意,但病人却有不满。

原来病人在手术时因为挣扎,导致颚骨脱臼,下巴合不上,但沈教授当时并没有注意到。隔天巡房时,病人无法说话,一整夜都流口水,他一见到医生们,就生气地指著下巴。他说:“没有意识到病人的问题是我们的不足,那次的经验让我明白到对病人来说,把病治好并不是一切。”

聆听病人的心声

第二个故事就叙述了聆听病人心声的重要性。20多年前,一位年轻的病人表示腹疼,沈祖尧在检查后发现问题并不出于肠道而是心理,病人甚至有自杀的念头。他耐心地倾听病人述说后,病人感觉开怀了,隔天送他一个盆栽,并告诉他如果不懂得照料盆栽,可以交还给他,不要扔掉。

沈教授,来源:灼见名家

后来,沈教授邮件回复他说,我不会放弃你送的盆栽,就像我不会放弃你一样。如果有一天你感觉无法忍受病苦折磨而想不开,请来找我,我会让你明白你的生命是值得走下去的!

沈教授笑着说,盆栽的生命力特强,现在仍健壮地生长,如同它的主人。他这20多年来一直跟那位病人保持联系,至今他已成为两个孩子的爸爸。“有些病可能无法治好,但你的关爱会令病人感激你。有时候如果病人痊愈了也没有感激你,那是因为他们没感觉到你的爱。”

NTU的两个研究方向

人工智能的出现替代了人力,并渗透到医学领域。沈祖尧教授指出,“医生的角色”需要重新定义,虽然科技能取代医生大部分的工作,但并不意味科技能完全替代医生。

他表示工程学科和人工智能都是南大的强项,希望医学院的发展能好好发挥这方面的优势,未来南大的研究方向主要有两个:

一、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来照顾老年人。现在的病人觉得医生看电子产品比人多,缺乏人性化。针对科技无法取代医护人员的问题。他认为工程师要着重在研究利用人工智能,来协助训练老人避免跌倒受伤,尽早诊断脑退化,以及及早检查出抑郁症,解决孤寡老人的心理问题等等。

二、肠道微生肽(microbiome)研究。他透露除了医院进行研究,“我们还在协调,看看能否组成一个研究项目团队。”

期待年末回家探亲

沈教授一家四口都是医生,而且是不同方面:他是肠胃科、妻子是妇产科、长女肿瘤科、幼女病理科。他期待今年12月回港探望家人,并坦言“等太久了”。他语带抱怨说,为什么叫“air bubble”(航空泡泡)呢?不是一个好名字,爆了几次,对不对? 

回首过去,沈教授最感恩的是能实现儿时愿望。“当时最希望长大以后的工作是面对人而不是机器,而面对人最主要的两个工作,一是教师,另一个是医生。“我两个都做,教书同时也看病,没有遗憾了。”

教授寄语

沈教授,来源:海峡时报

此外,沈教授认为电脑等科技已替代人力处理了许多单调的日常工作,医生应当好好利用省下来时间,与病人多沟通。“现在的病人了解更多专业知识,更有能力跟医生讨论治疗方案,所以治病也变得更有趣了,要多倾听病人的声音。”

他亦鼓励医学生多涉猎其他领域的知识,不要只懂行医的知识,也需要懂一点点历史、哲学、文学。病人也希望医生是个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一台机器,除了开药方和做手术,医生也可以多跟病人讲讲人生道理。

参考资料:

1. "Interview with Prof Joseph Sung, NTU SVP (Health and Life Sciences) and Dean, LKCMedicine" NTU Media Release;

2. “医者需仁心关爱胜治疗”, 联合早报

上一篇新闻

如果你计划去美国发展,这几所国际学校是中学阶段的最好选择

下一篇新闻

可爱!新加坡儿童新冠科普读物发布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