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8日 星期一

民间团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以南华潮剧社为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于2003年颁布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此之前,从1988年至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任了一个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在欧洲、亚洲、北美洲、中美洲、非洲和联合国总部召开了共九次工作会议。该报告旨在针对全球各地的不同受众,包括政府官员、政治家、政策制定者、艺术家、知识界和公众人士,提出今后世界范围内文化发展的重要课题。例如新的环球伦理、多元文化主义的承诺、创意与赋权(empowerment)、媒体充斥的世界带来的挑战、性别与文化、文化与环境、文化政策的重新思考等等。我有幸参加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召开的首次会议,以及在马尼拉举行的第五次会议。这两次会议对文化遗产和社会发展的议题,讨论特别热烈。文化,塑造我们的思维、想像力和行为。面对日益增长的全球化,文化遗产成为维持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因素。经过多轮讨论,这个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工作会议参与者取得的共识:要积极跟进,呼吁对逐渐濒临消亡的口头传统、习俗、语言、音乐、舞蹈、戏剧、宗教仪式、庆典活动等,进行抢救。危机意识,促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数年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问世。

《新加坡文化遗产计划大纲》

考虑到世界各国文化的差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公约》提供的是一个维护(safeguard)文化遗产的大框架,各国可以根据国情而制定适合本国的具体措施。新加坡在1965年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员国,但在1985年底退出。2007年重新加入后,由文物局负责文化遗产事务。文物局在2018年宣布了与社区共同制定一项称为《新加坡文化遗产计划大纲》的国家总体规划,勾画出新加坡文化遗产和博物馆的未来发展的宏图。该初始计划设定了到2030年的长期目标,头五年计划涵盖2018年至2022年,拨款6千600万。这个计划分四大板块:“我们的家园”、“我们的文化”、“我们的珍藏”和“我们的社群”,其中各个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民间团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以南华潮剧社为例

新加坡文化、社区及青年部唐振辉部长(右)为南华潮剧社董事主席洪振群颁发首届“新加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奖”

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了继承自祖先、并且正在传给后代的传统、或鲜活的不断在创造的表现形式,包括了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日活动,及与自然和宇宙有关的知识和实践,或生产传统手工艺品的知识和技能等。去年,文物局推出首届“新加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奖”,以表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方面有杰出贡献,并积极传授相关技艺和知识的人士与团体。其中包括了积极传承与发展潮剧超过半个世纪的南华潮剧社,肯定了这个于1963年11月注册获得批准的民间团体的坚持不懈的努力。

民间团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以南华潮剧社为例

卓林茂社长(中)带领南华潮剧社青年演员陈纬恬(右)和胡锦峰(左)出席文物局主办的新加坡“非物质文化遗传传承人”颁奖礼

潮剧在新加坡落地生根

潮剧有约600年历史,比京剧、豫剧、黄梅戏、歌仔戏出现早了数百年。中国中山大学吴国钦教授在他与林淳钧合著的《潮剧史》指出:潮剧的母体是宋元南戏,明代写本与刻本有《刘希必金钗记》、《蔡伯皆》、《荔镜记》、《颜臣》、《荔枝记》、《金花女》和《苏六娘》七种。现存留剧目多达2400余个。潮剧音乐博大精深,拥有唱腔曲牌、唢呐牌子、锣鼓套曲、弦丝曲谱、民间小曲千多首。更难得的是这样一个历史积淀丰实深厚的艺术品种,在新加坡已经有近两百年的历史。

TVRFeExqWTFMalU0TGpFMk1RPT0=

1881年的人口统计,显示新加坡的8万4484华人当中,有26.1%是潮州人。从厦门大学学者张长虹的论著《移民族群艺术及其身份:泰国潮剧研究》和康乃狄克大学(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科恩马修(Matthew Isaac Cohen)教授的论著《多种表演艺术在印尼传播》,可以推论出十九世纪在新加坡已上演酬神戏。已故老赛桃源班主黄茸尼1996年在戏曲学院为莱佛士女中主办的潮剧讲座上,自豪地说明老赛桃源潮剧团早在1853年就已经扎根新加坡了。十九世纪末,新加坡至少已经有八间戏园:梨春园、普长春戏园(后改名为庆维新)、庆升平、景春园、阳春园、丹桂园、升春园、哲园和怡园,其中怡园专门演出潮剧。在戏园的演出与庙会的演出分别吸引大量的观众群,演出剧种有粤剧、京剧和潮剧。除了戏园的演出外,也有潮剧团受邀在市中心的街头巷尾搭棚开演、或在乡村空地上搭台演出,或在寺庙舞台开演。那个年代,潮州戏班都是百人左右,行当整齐,名伶如云。有不少不同方言群的观众在不同场合接受采访时,表述了他们对潮剧的热情赞赏。

五十年代,新加坡的中赛桃源、老赛桃源、老一枝香、老正天香、老玉春香、新荣和兴和潮音清唱班如一天香、三正顺香、老宝顺兴班、梅正天香、清赛音班、新赛宝丰班、新桃源春班、源正丰班,在各个角落各种节庆演出,传播潮州演艺文化。1956年底,叫戏迷津津乐道的是潮乐名家、时任马来亚职工联合会主席杨柳江组织的一台叫《玉娇龙》的改良原创潮剧,这部大戏由当时所有戏班的名角联合演出。据杨柳江的长女杨惠敏回忆,“为了让观众大饱眼福,一个角色由多个名伶扮演。为了避免观赏产生混乱,每个演员都有个腰牌,写上角色的姓名。那场集潮剧明星于一台的演出,真是空前绝后。”

戏曲电影催生了一个剧团的诞生

在这个时期把潮剧推上观众拥戴高潮的,是从1959年至1965年的一部又一部的制作精良、演技精湛、票房鼎盛的中国潮剧电影:《火烧临江楼》(1959)、《苏六娘》(1960)、《告亲夫》(1961)、《乳燕迎春》(1962)、《陈三五娘》(1962)、《韩江花似锦》(1962)、《刘明珠》(1965)。琼联声剧社社长符青云回忆起那些潮剧电影时说:“因为深受这些曲词优美、戏剧结构严谨、主题鲜明的潮剧打动,我们海南戏剧团,和当时的歌仔戏剧团一样,自发的移植这些潮剧,我就演过《告亲夫》。按照潮剧电影的唱词,安上琼剧唱腔,演出很受欢迎。坊间都赞潮剧曲词高雅、文学价值高,深得其他方言群的观众喜爱。因此潮剧电影《苏六娘》能创下连演107场的辉煌纪录,和剧种本身的艺术优势是有密切关系的”。

民间团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以南华潮剧社为例

南华潮剧社青春版《苏六娘》右起是主演者黄琳琳(饰演郭继春)、陈纬恬(饰演苏六娘)和陈玉芝(饰演桃花)

南华潮剧社(原名南华儒剧社)的前身,黄氏炽昌联谊社戏剧联合研究组于1963年的第一部戏就是《苏六娘》。南华儒剧社成立后的第一部戏也是潮剧电影的舞台演出本《陈三五娘》。现任社长卓林茂说:“当初南华潮剧社成立时的宗旨就是联络同好之情谊,研究戏曲,传承、推广和发展家乡的文化,让祖籍潮州的华人有根可寻”。带领南华转型为专业艺术团体,是卓社长的第一个重要的贡献。他认为艺术团体要有大量的志愿者支持,但更需要有专业的队伍。“目前,我们有23位全职职员,分别掌管行政、财务、市场、戏曲艺术、美术设计、数字技术”。有专业职员,团体才能转型成为专业团队,挑起更频密更繁重的工作。南华除了制作与演出大型潮剧与精致折子戏外,还有很多潮剧、潮曲、黄梅戏、声乐、身段、潮乐、潮州锣鼓课程,其中给业界印象深刻的是“南华速度”。

南华速度与文化大梦

在短短时间,受邀前来教学的青年司鼓蔡和弟,组建了一个演出达到一定水平的潮州锣鼓队。一个初具规模的潮乐团,创作了风格新颖的武侠潮剧《情断昆吾剑》在海内外演出外,还在中国中山大学举行了学术座谈会;创作剧目《画皮》在贵州首演与参加学术研讨会之后,完成了韩国、柬埔寨、印尼的巡回演出;制作了以专业演员指导、与业余演员合作、由学员学习演出、剧社内外资深演员登场、多剧种艺术团体演出的《万紫千红》系列共19集。出版了三本图文并茂、有文史价值的《潮声留影:新加坡潮州戏曲回忆簿》、《潮影寻迹》和《弟喂,做人阿甲阿甲就好》;以少儿读者为对象、国家文物局资助的《穿越传统戏曲世界》等等。

民间团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以南华潮剧社为例

卓林茂社长带领南华潮剧社在印尼北干巴鲁艺术中心演出《画皮》后赠送《潮影寻迹》给美国学者Patricia Hardwick博士

领导有方、眼光长远的卓林茂社长说:“当初南华潮剧社成立时的宗旨就是传承家乡的文化,鼓励年轻人参与,认识历史悠久的潮州文化。我们的任务就是传承、推广和发展我们的文化遗产。潮剧表演艺术、潮州大锣鼓和潮乐只是潮州文化的一部分。《万紫千红》一方面是展现潮剧风采的渠道,一方面也是称为戏曲团体合作的平台。潮州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支脉,公认是广东三大文化之一。潮州文化涵盖婚嫁、成人礼等礼俗、潮汕饮食、潮汕商帮文化、潮汕善堂、潮汕祠堂,潮汕方言、潮绣、工夫茶、潮汕工艺、潮汕木雕。由于社会变迁、文化生态改变,我们对自己的文化之根,认识已经变得模糊。我希望能联合新加坡潮人力量,让大家重新认识潮州文化,吸取其精华,或用到生活中来。”因此,附属南华潮剧社的杨启霖潮州文化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便积极采用数字化(digitisation)采集、数字储存、数字处理、数字展示、数字传播的技术,将潮州文化复原、转换、再现,成为可再生的数字形态,以与大众共享。作为一个民间团体,有这样高瞻远瞩的维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宏图,精准全面、创新务实,值得一书。

民间团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以南华潮剧社为例

杨启霖潮州文化研究中心职员张家强向来宾讲解中心用数字化采集各种相关资料的情况。左起朱立新、章良我和俞维洁博士

民间团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以南华潮剧社为例

南华潮乐团2019年受邀在滨海艺术中心露天舞台演出潮州大锣鼓,司鼓为李春鸿(中间着白衣者)

维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进行静态的固化。著名戏曲学者王安葵于2008年戏曲学院在国家博物馆举办的“潮剧保护、发展与传播”国际研讨会上发言时说:“要在创新、传播中保护、传承。在维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真实性的基础上,通过利用、创新、振兴等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处的环境与在实际生活中传承非物质文化的人,进行整体性的保护和创造性发挥其作用。”可以预见,杨启霖潮州文化研究中心将在确认、立档、保存、研究等方面进行潮州文化推广、教育和传承。他们采用工作坊、展览、专题讲座、导览团等多维度的形式,将会更彰显其气魄,把新加坡潮州文化发扬光大,为多元文化社会增添新的活力。

(作者为新加坡戏曲学院创院院长、民族音乐学博士)

民间团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以南华潮剧社为例
上一篇新闻

新加坡留学 锁定名额!雅思、托福、GRE2022年全年考试日期已公布

下一篇新闻

开门见尸!阿伯倒毙邻居家门前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