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好难啊,我只想躺平” ——等家中子女躺平为时已晚,来看看新加坡资深辅导员的贴士
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不婚、不育、不买房、不工作,认为人只需追求简单的生活,不须为任何人负责任。这个族群只要在虚拟的“躺平吧”网络世界里,就可找到排遣内心苦闷的出口。中国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因此对“躺平”青年提出严厉批评,本地资深辅导员袁凤珠受访时提出她的另套看法。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批评躺平青年不但对不起父母,也对不起努力工作的纳税人。(截自iStock图库)
当一颗年轻的心,来到无所追求,不羡慕或妒忌成功者,也不嘲讽或看低弱小者,只要自己一个人活着就好,那这个社会还有希望吗?
前几天,教育部长陈振声在国会发表部长声明时强调,我国须打造一个具关爱与温暖文化的民间社会安全网,让需要帮助的人,尤其是青年,知道他们不必独自面对艰难的时期,更不会因此遭排挤。
他指出,除了面对青春期的问题,年轻人还得学习克服生活在竞争激烈与高效环境中的压力。现在的孩子因网络世界的攀比行为而面对更大的挑战,须承受多一层社会压力。社会须不断地改进,并加强支援网,更好地帮助孩子做好准备,在压力下茁壮成长。
本地资深辅导员和心理咨询师袁凤珠受访时说,现在的孩子面对学校和社会激烈竞争的环境的多重压力,如果不适时得到父母和身边人的疏导,容易变成“躺平一族”。
她分享一个辅导个案经验,一个青年经常更换工作,一份工作最长只做两三个月,原因是工作经常得看上司的脸色。后来,他向父母要钱做小生意,失败了,挫折感使他不愿意再尝试。他从不想着多赚钱,只要回家躺着就行了。家人说他不求上进,他回说:“看到父母为家庭、为工作劳碌一辈子,那又何必?”认为人应该追求简单的生活,不须为任何人负责任,要学会做自己,自由自在。
他的人生没有目标,没有方向,得过且过,对于未来似乎都不太放在心上,不再追逐梦想,只要在虚拟的“躺平吧”网络世界里,就可找到排遣内心苦闷的出口,也找到了一群能够交流的同行者。
年轻人对未来的期许
袁凤珠说,看到这类为数不少的年轻人,心里着实揪心,但却不感意外。
不婚、不育、不买房、不工作,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了这样的生活,她认为首先要做的不是一味批评,而是应当想一想这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这些人或许从小到大就因为读书、工作的压力,导致挫折连连,心灵疲累,好想放弃一切,索性躺平过活。
她指出,生活在各种信息和物质爆炸的年代,年轻人的眼界与学识绝对是超过父母辈的,居高临下的命令或者是巧言令色的职场,显然再也难以使得他们产生兴趣。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对躺平青年提出批评时指出,躺平是极不负责任的态度,不但对不起自己的父母,也对不起努力工作的纳税人。
袁凤珠说,人生有不同的道路选择,本来结婚、生子、家庭、繁衍,这是人类社会与生俱来的使命,没有人能够彻底地抗拒它。躺平族并非不努力、不工作、不竞争,而是反对没有价值的无效内耗,对一套关于成功的说辞反感。但是,这些年轻人又无足够能力去改变身处的环境,或者暂时找不到新的模式,所以选择以躺平的方式让自己在竞争中不被耗尽。可以说,这是一种“弱者的反抗”。
从这个角度看,不应该只讨论年轻人是否不负责任,是否不思进取,而是应该更多关注当下社会一些竞争机制是否合理,给年轻人的空间是否充足。袁凤珠说:“事实上,在躺平族中,我们能看见他们眼睛中的光芒,那是对未来的期许与渴望。”
TVRFeExqWTFMalU0TGpFMk1RPT0=
幸福须靠奋斗
社会应提供更多的渠道和路径,让相对“普通”的年轻人能够获得更多进步和上升的机会。同时也要给年轻人一些成长空间,包括试错的空间,让他们能够一步步往前走。当然,也要形成更多元的评价体系,让年轻人具有更多可能性。
另一方面,从儿童期到青少年期,必须劝导他们不能还没站起来走几十步就觉著前路艰难而选择躺下,应该有良好的心态,充盈丰富的内心去对待学业、生活与工作,毕竟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年轻人不能因为在一个领域,一个行业或者一件事上受挫,就看破红尘。当前社会中还有很多机遇和潜力,要多思考,毕竟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学习挫折教育
每个人都不愿失败,也害怕失败。但是,各种大小失败是人生必经的过程,人们必须学习挫折教育。孩子的挫折感来自:
·曾经很努力,但却不是自己智力范围,成绩差,觉得白费心机。
·自认能力不足,不能达到他人的期许。
·身处在一群优秀、能干的人群中,多次的努力也不如人。
·把儿女硬塞在父母理想的模式中,以满足心愿,并且与他人攀比。
·父母对儿女的能力感到怀疑,在言语上经常泼冷水。
袁凤珠说,面对挫败感,会出现下列表现:
·内向者:自我封闭、不与人来往、自残、喝酒、抽烟、吸毒,对任何事提不起兴趣、抱怨、心累。
·外向者:不惧怕权柄、打架、参加帮派、破坏公物、讲粗话、上课捣乱、不交功课、逃学、无羞耻感、涉及色情、性行为泛滥、染上各种瘾头、不尊敬人。
允许与不完美带来的不安同在
马丁·塞利格曼在《乐观儿童》中说:“孩子要想成功,必须学会接受失败,感觉痛苦,然后不断努力,直至成功来临,每一过程都不能回避。失败和痛苦是构成成功和喜悦最基本的元素。”
袁凤珠指出,教孩子学会用感激的心情,积极的态度对待一切,养成坚强的意志,勇敢地参与社会竞争,接受人生挑战。
她说:“日常生活中琐碎的事,其实正是培养意志的好机会。孩子的确需要压力才能成长。父母须要引导孩子处理压力的痛苦,允许他们与自己的不完美所带来的不安同在。”
她建议家长不妨有计划地精心设计一些挫折场景,让孩子经历挫折和失败,使孩子增强对挫折的抵御能力, 增强对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
事业有成者,都是具有接受失败的良好意志品质。
记者:林弘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