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月10日 星期五

国大母语科系试行自主招生,新加坡人中文到底怎么样?华文地位到底如何

新加坡国立大学母语科系今年起内部试行自主收生面试,在稍低于截分点的学生中发掘人才。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则对每一名候选学生进行面试,以更全面方式,在录取阶段达致师生双向了解。

据了解,有意修读国大马来文系、南亚学系或中文系的学生,以往可能因整体成绩未达标而不被录取,但今年起招生处从截分点再下探,邀请有母语优势的学生参加母语科系面试,再由文学院评估他们的综合学习能力后择优录取。

所谓母语优惠分,指的是国大对在A水准母语相关科目中取得好成绩的文学暨社会科学院申请者,给予最多三分的加分。但是有可能的情况是,国大今年开始的内部尝试,要求通过母语科系特别面试被文学院录取的学生必须主修母语科系。

对比目前的政策,凡是通过母语优惠分计划被录取进入文学院就读的学生,无须主修任何母语科系,只须承诺修读至少七个用母语教学的单元( modules)课程。

细节还在进一步拟定中。

另一方面,南大在这个新学年有三分之一的本科课程在录取学生时,会采纳更全方位的评估标准,所提供的111项本科课程中,有40项在录取学生时采取定性评估(qualitative assessment)方式,即不单看学术成绩,而是让入选申请者参加面试,接受更全面的评估。

人文学院中文系是采纳定性评估的本科课程之一。

根据国大和南大的网站,国大文学暨社会科学院2018/19学年与母语相关科系所录取成绩最低10%学生的A水准成绩为BCC/B(三科H2,一科H1),南大人文学院中文系的则为BCC/C。

不过现在新加坡的年轻人英文,真有待提高!戳下方视频!

一直以来,比中国人更懂西方,比西方人更懂中国。”这是新加坡引以为豪的优势之一。然而,随着世界格局和全球经济发生一系列迅速而又深远的变化,新加坡的双语优势正在面临考验和挑战,培养更多的双文化人才更是刻不容缓。

在11月19日举行的第五届通商中国奖颁奖典礼上,新加坡副总理张志贤指出,许多新加坡人都通晓华英两种语文,对中西文化也有一定的了解。可是,目前不少年轻的中国人也说得一口流利英语,中国以外也有数以百万计的外国人在学华文。因此,新加坡要继续培养精通双语和双文化的国人,保持新加坡的竞争优势。

新加坡双语政策的现状是怎样的?双文化人才对新加坡的重要性又如何呢?

英语的地位不会被取代

作为一个多元种族和文化的国家,新加坡有着特殊的历史和国情。

虽然华人是新加坡第一大种族,法定国语是马来语,可是无论是马来语或华语,都不是各族都必须学习的第一语文。新加坡的第一语文是作为行政语言、通用语言的英语。《联合早报》评论员张从兴指出,当年建国诸贤之所以决定以英语为行政语言和通用语言,一方面是因为英殖民地政府留下来的典章制度都是以英文书写,同时英语也是国际通用的商业用语,有极大的经济价值。加上它并不是各族的语言,让各族一起学习英语也不会触及敏感的种族问题。

当今世界,英语是各种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的通用语言,有分布极为广泛的使用者,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其地位很难被取代。新加坡建国总理李光耀在《福布斯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指出,英语成为主要国际用语是历史的结果。大英帝国先是通过17、18世纪的殖民化,然后是它在工业革命的领导地位,把英语传播到世界许多地方。接着,美国的经济优势和政治领导让英语成为今天许多国家的第一或第二语文。要这些国家转而使用其他语言,会是艰难和充满问题的。李光耀继续指出,华语很难取代英语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语言。华语虽然是最多人的母语,但使用者几乎都在中国。并且,与字母文字不同,由象形字和表意字组成的汉字,对于世界上其他人来说太难掌握。

常被用来和新加坡做比较的香港,近来英语水平亮起了红灯。一项最新公布的调查发现,香港人的整体英语水平今年在国际上的排名较去年大幅下降,甚至有被上海、北京超过的势头。对此,香港立法会议员田北辰指出,近年香港很多业务与中国大陆有关,普通话比英语更抢手。但是香港不能为了背靠中国大陆而放弃国际市场,因为香港作为跨国公司进入大陆市场的跳板,应该吸引更加跨国公司来港,否则会被边缘化,被上海超越。

新加坡人的英文水平虽然强于香港人,但也不是高枕无忧。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出国留学,其中很多人从年幼时便接受英美教育。即便是留在中国国内的年轻人,也有很多英文不错。在去年11月联合早报举行的国是论坛上,人林少芬就表示,能说流利英语的中国年轻人,对本地双文化人构成的竞争最为激烈。

华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

与英语相比,华语在新加坡面对的困难和挑战要大得多,但同时也拥有机遇。

尽管有双语政策和讲华语运动等为助力,但不少人都感觉到,本地的华文水平呈现出日益低落的趋势。新加坡管理大学法律系副教授陈庆文在今年的一次讲座中说,尽管政府积极强调学华文和认识中国的重要性,但年轻一代新加坡人似乎不太认同这一点。去年的国是论坛上,自由撰稿人林琬绯也在向李显龙总理提问时表示,担心新加坡正日趋英语单语化,并将失去多语的精彩。

放眼世界,看到的是另一番景象,很多国家正在掀起“汉语热”。随着中国的崛起,欧美国家学习中文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英国学者马丁·雅克(Martin Jacques)就曾向澳洲人建议,将汉语列为学校的必修课。马丁·雅克指出,一个语言的地位取决于国家力量的支持,汉语迟早会成为本区域与英语并驾齐驱的通用语,作为中国近邻,靠中国市场吃饭的澳洲人,没有理由不学汉语。

对于马丁·雅克的观点,未必人人都认同,但无可否认的是,中国的崛起已经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大趋势。对于强大的中国,不是要不要与之打交道的问题,而是应该怎样更好地打交道的问题,中文作为交流媒介的重要性不言自明。新加坡华人如果失去了本来拥有的优势,反而让洋人在未来的东西方交流中占了先机,那将是既可惜又可悲的。

在国是论坛上回答林琬绯的问题时,李显龙总理说:“我不相信华语会在新加坡消失。”李总理解释,新加坡与中国的交流深厚,因此许多本地人无论是在工作上或生活上,都将有机会用华语。

在《新加坡华语再生的契机》一文中,南洋理工大学黄金辉传播与信息学院终身荣誉教授郭振羽对新加坡的华语的未来给出了乐观的判断,他指出,当今影响华语和华文的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中国崛起,华文的地位和功能为世界公认。在新加坡,固然有些自觉身受华文之苦的家长和子女,视华文华语为毒蛇猛兽,但是也有更多的家长,注意到华语的重要性,将幼龄子女送到双语幼儿园学习。郭振羽说,今日华语华文固然还是举步维艰,但是已走过最黑暗坎坷的一段路,新加坡不会成为一个纯讲英语的单语社会。

语言不等同于文化

对于任何一门语言来说,作为交流媒介的工具属性只是一部分,它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才是真正博大精深之处。

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事务处前主任许振义指出,双语教育虽然对母语的普及作出贡献,但语言的总体掌握水平却出现了下降,学生将来进入社会,其母语水平能否应付工作,情况不容乐观。国大中文系教授周清海也指出,语言能力的问题和文化的问题,是同等重要的。华语区的华文教材在文化方面也应有共同的内容,这样才有利于华语区之间保留共同的文化认同,才有助于华语区之间的交际往来,也才有利于华语走向世界。

在2012年的“通商中国奖”颁奖礼上,建国总理李光耀曾说过:“双语政策是简单的,双文化人才却很难找到……所以,我希望新加坡能培养一批那样的人,可以代表我们跟中国来往。” 他指出,新加坡华人与中国华人虽然有着相似语言背景,但彼此在语言涵义和深层文化方面却有极大差异。新加坡人若要成为双文化人才,除了要了解华语这门语言,更可能需要长期住在中国,包括到中国念书和工作,才能了解中国真正文化。

多年前,新加坡华文教研中心董事会时任主席胡以晨在谈到华文教学时说,外部环境对双文化人才的重视,使华文教学能适时抓住中国正在崛起的大趋势,将课程设计得更有创意、更针对性、内容也更有水准。他指出,语言是工具、文化是思维,在充分掌握英文和华文沟通能力的基础上,对东西方文化有着深刻的认识,才能在思维上也左右逢源,做到“两脚踩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今年的通商中国青年奖,颁给了本地著名歌手林俊杰。他也是继孙燕姿后,第二个获颁此奖项的音乐人。副总理张志贤表示,希望林俊杰的成就能激发更多本地年轻人学习中文,同时促进新中两国年轻一代的文化交流。孙燕姿、林俊杰在两岸三地家喻户晓,陈哲艺的《爸妈不在家》金马奖大放光芒,作家英培安的文学作品屡受肯定,这些都展现了新加坡的文化软实力。南大郭振羽教授指出,在大中华文化圈中,新加坡虽处于边缘,但并不缺席。

双文化人才培养至关重要

21世纪是太平洋的世纪,随着中国的崛起,很多专家和学者提出了诸如“G2”、“中美共治”这样的观点。新加坡虽然是小国,但作为中西文化交汇的桥梁,在这个新时代里其实大有可为。

双语双文化的人才培养工作需要得到进一步重视。时局变化之迅速、人才竞争之激烈、文化内涵之丰富,都时时提醒人们,要谦逊、好学、勤勉、拼搏。唯有如此,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上一篇新闻

新加坡最大银行在香港遭破坏,标语大肆辱骂李显龙和政府

下一篇新闻

盘点生日Party好去处,紧锣密鼓筹备起来啦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