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7月03日 星期三

“清零”或“共存”,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关系

编者按:全球疫情发展至今,各国的防疫策略也在不断调整。网友“冰儿”发文阐述了对“清零”或“共存”关系的见解。以下为网友原文:

自新冠爆发以来,疫情防控已成为各界媒体报道的主体,成为人们热切关注的焦点、成为百姓街谈巷议的话题:人民公仆高屋建瓴、专家学者真知灼见、吃瓜群众见仁见智,各抒己见。

人类究竟该如何面对新冠病毒呢?大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归纳起来,主要有两大流派,即“清零派”和“共存派”。

窃以为;“清零”与“共存”并不矛盾,也不对立。这只是不同阶段的两种防控措施,是随疫情发展和病毒变异的不同选择,是摸著石头过河的无奈尝试。

无论是“清零”,还是“共存”,都要真诚直面两个“灵魂叩问”,即“为什么?”和“怎么办?”并应作出客观理性的回答。这不是两道可做可不做的选答题,而是非做不可的必答题。至于其他洋洋洒洒的花样文字,则意义不大。

“清零”或“共存”,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关系

为什么要“清零”呢?因冠病来势太凶:其传播速度之快、病毒危害之大、影响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感染人数之众、人心惶惑之慌、医界救治之难、未知变异之多,都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像和认知。既然如此,又苦无妙药,最快捷的方法就是:将病毒挡之于身外、拒之于门外、驱之于千里之外。简而言之,就是“清零”。

那么,怎么“清零”呢?笔者认为可按“三部曲”进行。

第一部:强身健体法。疫情期间,大家既要加强体育锻炼,提升身体素质;又要注意饮食调理,均衡营养,以提高自身固有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同时,还要养成健康的卫生习惯,勤洗手、勤通风、用公筷......此之谓:将病毒挡之于身外。

第二部:非医学干预法。若条件允许,尽量宅在家里办公、学习。非必要,不远行。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交活动。即便出门,也要好戴口罩、保持社交安全距离,隔离感染者。由此推而广之,从小家到国家、从家门到城门直至国门:居家、封城、闭关、锁国.....都应严防死守。夯实每一道防疫屏障,扎牢每一张防控天网,尽力阻断传播链条,降低被感染几率,内防反弹,外防输入......此之谓:把病毒拒之于门外。

第三部:全球合作法。宇宙虽大,可地球很小。欲将病毒“清零”,全球理当一盘棋,地球村所有村民应团结协作,各个国家或地区均应合力“清零”。不然,一有“城门失火”,便有“池鱼之殃”。每个国家不仅要自扫“门前雪”,也要兼顾他国“瓦上霜”。全球宜协调合作,分享防疫经验,调配控疫资源.....此之谓:将病毒驱之于千里之外。

事实表明:“清零”措施,效果不错。中国就是成功的典范。具有中国特色的动态“清零”法,让中国成为现代版的“诺亚方舟”,现在一切步入正轨、复工复产、生活如初。既如此,那为啥还要与病毒“共存”呢?其理由如次:

一. “清零”之法固然较好,但终非长久之计。它所付出的经济成本及社会资源,只有这些能实施内循环的农业大国,才有力支撑。而其他许多国家很可能力不从心。再说,如果长期采用“清零”法,也会影响到人们的心理和精神健康,造成隐性的负面影响,譬如:压抑、焦虑、沮丧、失望......同时,还有悖于科学认知观,好像人类除了“清零”,别无他法似的。

二. 寄望于全球一起“清零”,似乎有点罗曼蒂克,充其量也是乌托邦式的幻想,既不可能,也不现实。因世界各国国情不同、观念有异,诸多因素导致“世界统一”式的“清零”,无异于痴人说梦、异想天开。总有某些国家或地区“非不为也”,实“不能也”。最终必有“漏网之鱼”。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互动来往频繁,这样一来,那些病毒感染者、尤其是无症状感染者,随时都有可能将病毒“输送”或“偷渡”到他国,形成“蝴蝶效应”,这些域外来客,简直就是一颗“不定时炸弹”。结果是“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使得他国前功尽弃,欲“清零”而不得。

三. 从病毒变异的角度看,据了解,新冠病毒演变至今,已有十多种变异毒株了,特别是在印度发生的变异德尔塔病毒,其传播速度之快,致死率之高,有点吓人。最近又发现的拉姆达病毒,据说比德尔塔病毒更厉害。据报道:原本那些采取“清零”的国家,如: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他们已经意识到变异病毒不可能完全被“清零”,现正被迫尝试走“共存”之路。由是观之,“清零”之难,难于上青天。更何况面对新冠病毒,还有很多的未解之谜呢?

“清零”或“共存”,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关系

基于此,也鉴于目前人类对冠病病毒的认知,“共存”也许是不得已的选择。那么,怎么与之“共存”呢?依我看,下列三法可作“共存”流程图。

首先,要唤醒“共存”意识,为“共存”之途减负降压。众所周知:自然界的某些病毒早就厮混于人类中。换言之,人体本身就是某些病毒的宿主之一,人类早已与某些病毒“共存”了,只是久而久之,人们司空见怪、习以为常、有点儿淡忘了。

其实,只要病毒对人体危害不大,或虽有危害,但人类有药可防可治,人类是可以与某些病毒“共存”的。譬如:大家熟知的“流感病毒”、“乙肝病毒”,还有较为厉害的“艾滋病毒”及“埃博拉病毒”......因此,人们应该接受现实,坦然面对“新冠病毒”的存在,心态上甭负担过重、压力山大。动辄一说“共存”就谈疫色变,一提“共存”就草木皆兵。既然能与其他病毒“平和共存”,那么,与新冠病毒“共存”,也许是自然发展的趋势、是人们迟早要接纳的事。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唯有如此,或许你可稍稍释怀吧!

其次,普及疫苗接种率,为“共存”之道提供必要条件。要与病毒“共存”,单凭心理接纳和思想认同还是不够的,务必要有医学的参与。去年疫苗面世,则为“共存”之法带来了希望。一方面,我们固然知道:疫苗的保护率并非百分之百,也了解它有某些副作用。同时,我们还知道:疫苗的时效性会逐渐减弱,也晓得变异病毒可能会突破疫苗的防范。但是,另一方面,我们更应看到:疫苗的作用甭低估、副作用也不宜放大。我们可以通过追打加强针,来巩固疫苗的时效、应对病毒的突防。

实践证明:打完疫苗的比没打的要好得多。更何况注射疫苗后,可以大大降低重症率和病死率呢?所以不仅要打疫苗,更要提高疫苗的接种率,实现高覆盖,力求应打则打、能打皆打。当接种率达到百分之八十或九十以上的时候,方可达到全民免疫的效果。这样,与病毒“共存”的条件则日趋成熟哒!

再次,加速研发“特效药”,为“共存”之路谋长远之策。如果说心态接纳是前提,高覆盖接种疫苗是条件,那么,研制出能有效治愈冠病的“特效药”,则是与之“共存”的关键。只有“特效药”问世,才能真正为人类提供最有效的安全保障。

据报道:目前全球各大药企公司正在推进新冠药物临床试验,新药最快在年内问世。例如:美国默克药企研发的冠病口服药“Molnupiravir”,可将病患的住院和死亡率降低50%,中国开拓药业公司研发的“普克鲁胺”,适于轻症及中度患者,对重症病人也有一定疗效。还有日本的、德国的、印度的药厂都在研发或临床试验中......

由此看来,眼下全球防疫重点逐渐从物理防疫转向医学防疫,开发有效药物,可在人员感染时,能迅速、便捷、低成本加以治疗已成大家的共识。 通观全文,不难得出一个常识性结论,即:事物的正确答案往往不止一个。“清零”或“共存”,并不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关系,它们之间有交集、有子集、有补集。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民众的健康、安全和福祉,既异曲同工、又殊途同归。一句话:适合国情的防控策略就是最好的策略,遵循疫情演变规律的防控措施就是最佳的措施。 (本文来自新加坡眼APP网友 冰儿)

“清零”或“共存”,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关系
上一篇新闻

新加坡流传最广的十大传说,只有老炮儿才知道

下一篇新闻

13岁女儿独自从新加坡飞中国,超详细攻略来了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