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橱爆满?又做不到Marie Kondo式断舍离?让这名43岁新加坡妈妈给你点灵感
不合身或不再合眼的衣服,你愿意花点时间和心思为它赋予新生吗?
林慧珊以YouTube视频为教材,学会修改衣服,甚至把旧衣升级再造(upcycling)。
她分享学习过程和心得,鼓励大家DIY,让旧衣变新或许比想像中简易。
林慧珊从线上教材学会升级再造,边做边调,边改边学,让衣服重获新生。
衣橱爆满,却常常苦恼于没有适合的衣服?喜爱的衣服不再合身,舍不得放手却不知如何是好?
只要愿意学习,并且花点时间和心思,或许就能找到两全其美的方案。
升级再造(Upcycling)又称创新重用,就是利用创意和心思,改造副产品或原本准备废弃的物品,为这些材料赋予新生。升级再造不仅受环保分子推崇,许多时尚品牌近年也努力探索如何重复使用材料。推崇绿色时尚的英国组织Fashion Act Now的创始人之一Sara Arnold,去年在一个访问中指出:“我们已经生产了足够的纺织品,可以持续使用,但我们仍在用原始材料生产大量衣服。”
身为消费者,我们可以做到的环保行为包括:少买新衣,考虑二手衣;修改旧衣,升级再造。
制作口罩未必要买新布料,上衣的袖子修短后,“变”出两款新品。(受访者提供)
从缝制公主装到改造旧衣
和许多人一样,林慧珊(43岁,公务员)在中学上家政课时学过缝纫,毕业后却很少学以致用。直至大约10年前,她想分别给女儿和儿子制作白雪公主和白马王子的服饰,再次和针线结缘。“我发现美国有很多DIY迪士尼服装的资料,就以YouTube视频为教材,边做边学,从错误中学习。只要对缝纫感兴趣,一定可以学会所需技巧。”
她除了给孩子做衣服,也开始DIY其他饰物如单肩包。熟能生巧,林慧珊的手艺益发纯熟。她尝试修改衣服,例如把姐姐的旧衣改成较适合自己的尺码,以及把直筒牛仔裤改成紧身裤,“这样可以减少购物,不必一直买新东西。有些朋友也开始请我帮忙修改衣服。”
看到旧衣的潜质之后,林慧珊接着挑战升级再造。“潮流会变,衣服也可能不再合身,但这些可能被丢弃的衣料,其实都可以再度使用。例如我给孩子做衣服时不一定要买新布料,我们大人不再穿的衣服其实就是很好的材料。”
为了学习给衣服升级再造,她参考了许多线上资料,包括YouTube视频,并加入一些相关社媒群组。“许多西方国家很流行升级再造,当地有许多二手衣饰店,当地人也乐于分享他们的升级再造经验与心得。”
林慧珊建议,在社媒平台检索upcycling或refashion,亦可拍下自己想改造的衣服,上传到群组,请大家提供意见,“很多人都非常愿意分享详细步骤和做法。”
制作与修改之别
从制作新衣到升级再造,林慧珊10年来完成了大约50件作品。比较制作衣服到修改衣服/升级再造,林慧珊认为两者的过程截然不同。
MTAzLjE2Ny4xNTAuMTA1
“缝制衣服时只要跟着服装版型照做就可以,修改衣服或升级再造却要自己思考,要改什么,怎么改。修改步骤的先后顺序也非常重要,次序错了就可能失败。”
男装长袖衬衫变身无袖女装上衣,别上扣针后更添俏丽。(受访者提供)
她说自己并非次次成功,有时候会因为尺寸估算错误而无法做出自己满意的作品,必须二度修改,变成其他衣饰。她认为改衣和升级再造的难度其实比制作新衣更高,因此建议先从制作新品开始学习,例如试做相对较容易的单肩托特包,“接着再挑战较难的作品,想想不同衣服的基本构造能够怎么变化,例如把一件裙子改成短裤。”
大码T恤经改造后变无袖小码运动衣。(受访者提供)
器材方面,她使用的是家用缝纫机,“近年有许多人买卖和交换二手缝纫机,不妨上网找找符合自己需求的型号。有些人会选用拷克机/锁边机(serger),因为可以同时做到切除多余布料和锁边(包起布边)。”
拷克机能利用多条线彼此交织缠绕,让布料边缘可以牢牢固定,防止布料跑出边须。另一好处是家用拷克机一般比缝纫机小,便于收纳。
满足感来自延长衣服使用期
工作和家庭两头忙,林慧珊能投入升级再造的时间不多,一般只有周末才腾得出时间,每件作品得分阶段慢慢做,从上网搜集资料到着手改衣,可能花上数周才完成。每件作品都让她感觉满足、充实,因为“能够做出一件有用的东西,而且能延长衣服的使用期,否则那件衣服可能就这样丢掉了。”
连身裙变成两件式短版上衣和短裤。(受访者提供)
林慧珊在新加坡社媒群组“Journey to Zero Waste Life in Singapore”(朝零废生活前进)分享了自己的升级再造作品,大获好评,许多人留言讨教。如果有兴趣像她一样,让旧衣重获新生,不妨参考她的建议:“先从修改自己的衣服开始,勇于尝试,边做边调,边改边学。上网就能找到丰富资料和点子,有助激发创作灵感。许多国家都很流行‘旧物新用’(repurposing),我们可以向他们学习,从而减少浪费,为可持续发展出力。”
连身裙的袖子剪短后,把裁剪出来的布料给裙子加了长度,修长了轮廓。(受访者提供)
记者:陈映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