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理一曲《春天里》,唱到新加坡人的心坎里
总理(8月29日)的演讲总体的基调温馨,让人欣喜,也有严厉的提醒。(海峡时报)
作者 仓吉
暌违两年的国庆群众大会演讲,总理李显龙给新加坡人唱了一首“老华校生”熟悉的《春天里》的几句:“向前进,莫彷徨,黑暗尽处有曙光”,给疫情笼罩下的“冬天”,带来温暖,给人们带来不小的感动。
总理(8月29日)的演讲总体的基调温馨,让人欣喜,也有严厉的提醒。谈到人们对国家的热爱时,总理也几乎眼泪要夺眶而出。
把新加坡人面对的问题和挑战摆在眼前,也不忘告诉国人种族和谐的可贵,这是在任何困境下,新加坡最珍贵的社会遗产,是第一代先驱领袖多年奋斗的成果。
谈到人们对国家的热爱时,总理几乎眼泪要夺眶而出。(视频截图)
总理在满足各族的诉求时,也展现出高度政治平衡术。
对华族,尤其是老一代华校生和在语言上作出不小牺牲的老一辈近日的烦恼,总理表现出感同身受。他一点也不含糊的指出,所谓“华人特权”的言论炒作,“毫无根据”。
“特选学校”的课题,总理再次重申政府坚持的立场,特选学校培养双语双文化的作用并没有过时,但也重复提醒特选学校必须给学生更多与异族同胞接触的机会。
特选学校圣尼各拉女校的学生2019年开斋节期间与穆斯林朋友们日落后在回教堂内一起用餐。(圣尼各拉女校)
总理给华族社会带来的信心叫人放心,马来社会争取多年的头巾问题,也有了进展。从11月起,马来族女护士终于可以在工作时戴头巾,政府坚守多年,穿制服的公共服务人员在穿戴上必须符合整体需求的立场终于有所妥协。
这些年来,马来回教妇女戴头巾的风气越来越普遍,国人已经感到很习惯。
更重要的是,马来妇女是不是由于戴了头巾,而与其他宗教信仰者以及其他种族生出更大的分别心,从而导致马来人与其他种族之间更大的心理鸿沟。
从总理的阐述中,显然政府经过多年的观察和收集到的反馈,头巾问题并没有为种族和谐带来负面因素,政府可以为马来护士网开一面,对马来社会是个很大的善意表态。 总理演讲中有三大关注点:
低收入家庭的困境
外籍员工带来的社会焦虑
种族与宗教课题
扶助低薪员工多管齐下,所有本地员工薪金须达最低门槛,雇主才能聘用外籍员工。这可能迫使不同行业的雇主在提高生产力方面作出更大的努力,避免过分依赖廉价的客工, 冠病疫情让送餐服务应运而生,突出了在社会边缘上讨生活,不断壮大的群体的困境。一出有关送餐员工作不易的短片道出了送餐员的辛酸,总理对送餐员的打拼精神,给予表扬,也让我们肃然起敬。
送餐员。(联合早报)
在金融业和科技信息领域里,外籍员工是个势力越来越膨胀的队伍,当中缘由是由于新加坡的人才供不应求,或是由于许多机构征聘时的不公平与偏袒而造成?很显然,两个因素都有,总理也说,有些机构征聘本地雇员只是做做样子。
社会上对外籍员工在高薪领域占尽优势的现象高度关注,已长期累积成一种社会焦虑,并逐渐构成一个严重的政治课题。 设立专门审理职场歧视纠纷的特别法庭,以及收紧就业准证和S准证,均表达政府消解社会焦虑的决心。
总理指出,外籍的PMET(专业人士、经理人员、执行人员和技术人员),由于是短期的逗留,没有刻意去适应本地情况,甚至把家乡的阶级观念带来这里。
总理没有明确指出他的批评对象的是来自哪一个国家,但其言外之意不言而喻。
新加坡中央商业区的上班族。(海峡时报)
外人在家乡里的种姓制度中长大,对他们心目中属于较低的种姓有天生的鄙视,他们把“傲慢与偏见”带来这里,在本地印度族之外,连华族和马来族也有所感受。但是,我们不吃他们这一套,本地人的焦虑在疫情中变得更加尖锐化和政治化。
与此同时,总理也发出严厉警告,指出有些人其实是借题发挥,掩盖不住他们的排外与种族情绪,这显然也不是政府会加以容忍的。
名为群众大会,现场“群众”不多,总理的精彩演说仍旧很动人心弦,“和谐”的追求是贯穿不同课题的一条线。
在这一条线上,总理与国人开诚布公,语气软时很温馨,硬时让人感到政治领袖的不怒而威。
这场让我们等了两年的重要演讲“余音绕梁”,给线上线下留下不少话题,有待国人好好消化。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