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4月20日 星期六

“双减”政策下,国内托管班发展迅速,新加坡托管教育早已先行一步

在教育部“双减”政策的影响下

国内众多K12培训机构遭遇重创

与此同时

托管班迎来蓬勃的发展

多地政府表示将大力发展托管班

其实在新加坡

托管班早已成为教育生态中的重要一环

数据统计,新加坡本地有超过400家学生托管中心,包括全国185所小学内的中心。它们为7岁至14岁的儿童,提供课后学习和休息的环境,减轻在职家长的负担。

“双减”政策下,国内托管班发展迅速,新加坡托管教育早已先行一步

对于很多学生家长来说,接送孩子放学是每天必须要做的一件事。然而,孩子放学时间往往和父母的工作时间有冲突,这时候就很难抽出身去接孩子放学。

特别是在新加坡,孩子的课时选择不同,放学时间也有差异。这时候,学校托管就是最好的办法!

“学生托管中心”

新加坡的“学生托管中心”主要为小学一年级至初中二年级的7至14岁的儿童,特别是处境困难的儿童提供课外看护与监管服务,是新加坡“全人教育”政策的一个重要支柱。

学生托管中心提供哪些服务 搜索

托管中心主要为学生提供放学之后的管理服务,包括冲凉、午餐、午睡、做作业等。

除此之外,托管中心也灵活提供大量适应学生需求的课程,如学业支持课程、户外和室内游戏、品德养成课程以及各种文娱活动

托管中心也会在学校放假期间为儿童组织远足及露营活动。这些课程与活动侧重传授孩子们各种社交技能以及情绪管理能力。

“双减”政策下,国内托管班发展迅速,新加坡托管教育早已先行一步

托管中心不是补习中心,而是学生校园内的另一个家。因此,环境安全、家长安心和学生安康是校内学生托管中心的三大目标。

01 托管中心开放时间

为满足工薪家长和监护人的需求,新加坡社会与家庭发展部规定托管中心必须在:

周一至周五上午7∶30前开放,下午7∶00后关闭;

周六上午7∶30前开放,下午1∶30后关闭。

02 托管中心费用

新加坡学生托管中心会在餐饮点心、学习材料、所授课程等方面收费。不同的学生托管中心收费不同。

大多数校内学生托管中心每月收费介于260—290新元之间,社区托管中心每月收费介于310—500新元之间。

此外,新加坡政府还提供了校内托管中心和社区托管中心,这些托管中心都由外部的商业机构或者志愿福利组织经营,只是经营地点不同。如今,校内托管中心是小学生托管的主要场所。

校内托管中心

校内托管中心通过严谨的采购方式进行选择,他们从学校租借场地和教师,与学校合作运营,是在一个熟悉、安全的环境中为学龄儿童提供的一种托管服务形式。

“双减”政策下,国内托管班发展迅速,新加坡托管教育早已先行一步

儿童直接在校内从课堂进入托管中心,减少无故缺席和前往校外的社区学生托管中心途中的风险。而校外的社区托管中心则需要家长接送、孩子自行前往或校车接送。

校外托管

学生除了可以申请校内的学生托管中心,还可以申请社区的学生托管中心。

目前,新加坡设立了261个社区托管中心,已经有约11000名学生使用了这些学生托管中心。所有已经设立的学生托管中心都符合新加坡政府要求的安全、卫生与管理等方面的标准。

“双减”政策下,国内托管班发展迅速,新加坡托管教育早已先行一步

但是,这些校外的托管班需要家长接送、孩子自行前往或校车接送。在服务内容上与校内托管相类似。但是费用会比校内的贵,每个月在300-8000新币。

新加坡政府的举措

据悉,新加坡政府正计划,扩大儿童培育户头的用途,让家长用以支付孩子的学生托管中心费用。

新加坡总理公署部长兼财政部和国家发展部第二部长英兰妮表示,政府会定期检讨儿童培育户头计划,以纳入父母的反馈并更好地支持儿童的发展需求。

“ 家长已向我们反馈,政府如果能将儿童培育户头款额的用途扩大,涵盖学生托管中心,这对他们会有帮助。

“双减”政策下,国内托管班发展迅速,新加坡托管教育早已先行一步

据了解,儿童培育户头款额目前可用于支付托儿所、幼儿园、医院和诊所等受认可机构的费用。户头在儿童12岁时会自动关闭,款额转入中学后延续教育户头。

英兰妮指出,为确保家长负担得起学生托管服务,社会及家庭发展部通过学生托管费援助计划,为低收入家庭孩子提供每月高达98%(顶限为290新元)的托管津贴,以及最多400新元的一次过津贴以抵消报名费。

据了解,去年7月1日起,符合这项援助计划的家庭月入顶限从4000新元提高至4500新元,人均月入顶限从1000新元调高到1125新元。受惠家庭每月也可获更高额的托管津贴,增幅可达60新元。

“双减”政策下,国内托管班发展迅速,新加坡托管教育早已先行一步
上一篇新闻

新加坡AAEX区块链交易所AAEX GLOBAL正式上线

下一篇新闻

新加坡政府发布最新一季就业报告,疫情下旅游业遭受重创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