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卫生部长王乙康:新加坡对抗冠病若采取“清零”战略,需付出高代价
新加坡卫生部长王乙康表示,新加坡在对抗2019冠状病毒疫情时,如果要采取“清零”战略,就必须实施阻断措施和严管边境,但要付出的代价太高。
王乙康在新传媒8频道《狮城有约·十分访谈》中说,只要实施阻断措施几个月,开放后严禁国人出国和访客入境,就能达到“清零”的目标。
不过他指出,达到这样的效果所要付出的代价太高,新加坡身为小国,靠的是跟全世界的挂钩,采用这样的正则会影响未来的生计,因此政府认为还是慢慢开放跟病毒共存,对新加坡长远利益来说是比较正确的选择。
“大国可能可以有这个选择,中国是个好例子,内部循环,新加坡这么小靠跟全世界挂钩,这样做对维持生计和未来饭碗问题有很大影响。”
另外王乙康也表示,在8月病逝的病患中,除了25日有一起死亡病例是在8月9日确诊外,其他的都是在8月5日之前感染病毒。
“8月初(疫苗)接种率比较低,现在接种率已高达80%,希望接下来大家抵抗力比较强,严重疾病的人数会减少。”
至于12岁以下孩童何时能接种疫苗,王乙康说,必须耐心等待科学家完成研究,但他有信心疫苗最终会获准为12岁以下孩童接种,而且能起到保护他们的作用。
他指出,本地目前有200多个孩童感染冠病,全部没有严重病症,很多甚至完全没有病症,因此相信病毒比较不会伤害到孩童。
他表示,目前要为新加坡的抗疫工作打分还言之过早,这是漫长的道路,最终是否成功,有赖于国人的合作。
新加坡卫生部会密切观察试验计划的成效,并探讨是否能让更多病人在安全的情况下,接受这类康复模式。
回顾过去一年多的时间,新加坡在面对冠状病毒疫情期间实施一系列防疫措施。
而新加坡卫生部长王乙康说,这一波冠病疫情发生后,人们的集体思维已经有所改变,开始把焦点放在重症和死亡病例,而不是每日的新增病例。
此外,人们也更能接受区分未接种疫苗者和已接种疫苗者所须遵守的安全管理措施。
王乙康在国会发表部长声明时说,过去,人们一旦看到单日病例偏高,都会感到震惊,因为这意味着会出现重症病人,甚至死亡病例。
不过,近来这种思维正在改变,因为大家都知道,随着疫苗接种率增加,高感染人数不一定意味着会有更多人重病和死亡。
部长也说,政府跨部门抗疫工作小组一直打算进一步区分针对未接种疫苗者和已接种疫苗者的安全管理措施,而近来人们已经更能接受这个安排。
他指出,在当前的过渡期,新加坡还在建立群体免疫力,因此,按这种区分方式来实行安全管理措施是重启部分活动的实际做法,同时能保护弱势群体。
工作小组会在检讨高警戒解封第二阶段的措施时,商讨相关措施。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多国持续,其中新加坡的抗疫方式受到关注。新加坡政府早在6月下旬就承认“清零”有一定困难,表明新冠肺炎可能会一直存留在周围,但强调仍可能做到与疫症共处,如常生活。
当地官员称关键是接种疫苗,并指在未来的“新常态”下,政府的应对措施会与现在大为不同,例如患者可能在家中康复、或者不必再大规模追踪密切接种者及隔离等。官员指新加坡目前处于新常态前的过渡阶段。
新加坡抗疫跨部门工作小组联合主席颜金勇、黄循财和王乙康6月24日在《联合早报》撰写《与冠病共处如常生活》一文,当中讲述新加坡的未来抗疫策略,以及描述政府预计的“疫后新常态”,引来关注。
“零确诊”有一定困难
文章谈到Delta变种病毒传染力高,令新加坡“清零”有一定困难,与其追求零确诊,新加坡会选择采取积极的筛检策略,扩大追踪范围、找出密切接触者及隔离等,把形成大型感染群的风险降到最低。内容称,坏消息是新冠肺炎可能会一直“存留在我们的周围”,好消息是与新冠肺炎共处、且如常生活,是可能的事。
文章指,新加坡政府的任务包括安排更多民众接种疫苗、继续展开检测和筛查工作、掌握有效的治疗疫症方法等。不过到了未来,随着有长期的疫苗接种计划、更全面的检测及有效治疗方法,意味在不久将来,应对措施可能与现时大不相同。
谈“新常态”五个特点
根据文章描绘未来“新常态”的五个特点,首先是患者可以在家中康复,原因是已接种疫苗的患者会出现较轻微症状,而患者家人也因接种了疫苗,令传播风险降低。
其次是新加坡或许不必再大规模追踪密切接触者及把民众隔离,民众可以定期用简易方式自行检测,然后决定自我隔离。
第三是新加坡将不再着重监测每天患病人数,继而把焦点放在有多少重症、多少人在深切治疗病房等。据《海峡时报》指,新加坡卫生部未来将不再公布社区病例的详情。
第四点是新加坡可以逐步放宽安全管理措施,恢复大型的聚会和活动。而第五点是新加坡民众将可以再次出国旅游,至少到那些疫情受控的地方。
新加坡抗疫跨部门工作小组联合主席之一的黄循财6月29日出席活动时强调,新加坡是开放型小经济体,须安全地与世界重新连接,但也必须等到达致足够的疫苗接种率,才能实现。他称在步入新常态前,新加坡正处于过渡阶段。
而针对新加坡拟计划放弃新冠肺炎“清零”的目标,不少其他地区专家学者纷纷提出,新加坡的防疫策略危险,有可能造成社区大爆发,导致大量病人入院,令医疗系统不胜负荷,认为不应跟随新加坡的做法。
评论